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路徑論文

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路徑論文

一、專業導向下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

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路徑論文

(一)高職人才培養的特性決定了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性、應用性人才的高層次教育機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突出的特徵是“高等性”和“職業性”的統一。作為“高等性”的體現,是其所培養的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就其“職業性”方面來説,是要學生掌握高層次的專業技能。與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相比,在技能上要有明顯的技能優勢,崗位適應能力強。不少專家學者所倡導的高職教育在教學環節上“零距離”地與企業生產一線接軌,強調的學生在技能上所達到的要求。在此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能力上加以提升以應對此培養目標的挑戰,是一個必須認真面對的嚴肅課題。

(二)企業對勞動者提出的要求決定了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緊迫性

現代高科技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的勞動者的需求不斷攀升。在此背景下,站在企業的角度,不只要求勞動者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還要求其掌握較高的專業技能。同時,企業對利潤的追求的價值導向也要求勞動者對相關崗位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此要求身處培養企業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者地位的高職教師自身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尤其要有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所謂“學高為師”就是強調教師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而“做中學”的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無疑突出了教師的實踐技能的掌握,此兩方面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要求無論如何強調均不為過。

(三)高校按“專業”招生的改革模式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2017年起,浙江省將在高等職業院校實行按專業招生,考生按職業院校的各專業在全省的排名順序填報志願的招生改革方式,改變以往那種憑藉一、二個熱門專業撐起一個高職院校一片天的現象。對各高職院校的排名也不再是一個綜合的排序,而是以專業為單位。這將會導致高職院校間專業的竟爭更加突出,從一、二個特色專業的竟爭轉向所有專業的竟爭。實踐證明,專業的竟爭往往取決於專業的教學效果,此不可避免地要求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沒有一流的專業教師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學效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社會評價,更不可能有一流的高職院校。不言而喻,學校的辦學質量的高低更加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在填報志願方面對某一高職院校的青徠也主要取決於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二、高職教育中教師教學能力所面臨的困境

(一)從師資來源看,教師教學能力不容樂觀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高校畢業直接走向教學崗位的;企業引進的;從其他高校引進的。各來源的教師各有其優勢,但也有不足。突出的問題是部分教師對專業理論性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不願系統地去掌握理論知識;或是不重視教師的技能性培養而使不少教師缺乏專業的操作技能,有嘴上功夫卻沒有動手的能力;或是既沒有理論的高度又沒有實踐的操作技能;或是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無法有效的運用。上述種種現狀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養而言,在備課環節上表現為備課不透,吃不準教材;在授課過程中體現為抓不住教學主線,難以理清重點,説不透要點、攻不破難點;若指導學生的實踐,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教學環節所面臨的問題要求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渠道,其功能遠未有效的發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上課沒有較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沒有聽教師授課。近年來,部分省市還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而專門設計了一批有針對性地課堂教學改革的專題,不少高職院校為配合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專門設立校級教改課題。此舉一方面説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某種缺陷。

(三)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滯後

高職院校為實現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而採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強調教室要搬到企業,企業師傅要走進課堂,學生的作業要成為產品。強調的是從學生能夠學到技能的角度而由企業師傅來授課,卻較少地從學校現有教師的實踐技能方面的改善來探討。不少高職院校雖然也從制度層面上強調職業學校的教師,甚至於中職的教師也要持雙證意在突出教師的實踐性技能,而在現實中充其量也不過是在教師證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其實踐能力往往是低層次的。就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而言,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遠遠滯後於企業對學生操作能力的要求。

三、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具體對策

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要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高為目標。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目標趨動下,教師如何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以有效地處理教材,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的現狀和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較好地吸收教學內容。

(一)提高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

1.在整體中把握局部——“熟”教材如何處理?所謂的備課先需“備教材”問題。總體而言,備課要對整本書的知識爛熟於心,明確教學的目的和學生通過學習所需掌握的知識。就某一個章節而言,或是某一節課而言,只有在知道該部分在整體中的地位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處理教材。而現學現賣是不可能有效地處理教材的。

2.以理論知識為支撐——“透”處理教材的能力依賴於教師專業理論水平。此需要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在不少高職院校在指導思想上重教學而輕科研,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教師在從事教學後還能認真地鑽研專業書籍的`不是很普遍。而要駕馭書本知識,深刻了解書本內容,沒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是不夠的。

3.梳理授課的具體思路——“明”根據教師對本部分知識的思考而提出具體的授課主線。角度的不同,可歸納的思路也不一樣,但目的是讓自己在授課時不至於迷失方向,從學生的學習方面來講,也不至於雲裏霧裏難以掌握教師到底講了什麼。通過一條或幾條教學思路的梳理,把相關的知識點串連起來,對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學手段的有效選擇能力

1.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教學手段運用要以教學效果的達成作為評價的依據。教學手段的運用離不開教學目標,並且手段的選擇不能偏離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依據所教授的內容而定,講授法、討論式方法、案例教學法、翻轉式教學法、循根求源法等方法均可採用,其各有優勢,也存在某種缺陷。如“循根求源法”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其強調的不只是知道其所然,還須掌握之所以然;不僅瞭解其現狀,還需要深入地探討為什麼會一步一步地成為目前的樣子,並要掌握前沿的知識,瞭解目前所授內容所面臨的問題及今後可能的發展趨勢。

2.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手段相結合的能力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在高職教師的授課中已成普遍化的態勢,以其清晰性的字體,直觀性的特點取代傳統的板書式的教學方式。但其過多的信息含量也往往導致學生無法接受,而且可能存在教師過份依賴於課件和對多媒體的依賴,疏於備課。板書的運用也存在其優點,不可一概加以否定,在某種程度上能補救多媒體教學的不足,若教師能對關鍵的知識點、難點進行必要的板書式的梳理,既達到讓學生知道教學重點之所在,也能讓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問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根據教學對象的認知力和可接受性所要強化的教師教學能力

備課不僅是備書本知識,尚需備學生,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養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力、可接受性方面的現狀,關注學生認知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圍繞着學生能否接收所教授的內容,是否能較易地接收所教授的內容為衡量指標。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並在此基礎上採取如下方法。

1.“典型性”:案例選擇要做到典型性教學的目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教學目標的達成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所謂典型就是最能體現教學的內容的要求,能通過個案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選擇典型案例,並通過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把抽象性的知識和原理通過較為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講解,易於學生的理解,並落實教學內容及要求,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生活性”:教學內容講解要實現形象性、生活化教師若能通過專業化、抽象化的教學而達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是低層次的要求,而且需要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方能達成。但就現在的高職生而言,基礎性不實,學習的自覺性不高的情況下,難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若能採用形象性、通俗性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配以與生活相關度高的語言、事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關的知識。

3.“概括力”:案例分析要注重抽象、提煉、概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始終處於對立統一的矛盾之中,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突出了教會學生“學”的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強調人的終身學習的理念的社會。教師只有具備從案例中抽象、提煉、概括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能力,方能實現學生的“不教”的目標。因此,有經驗的教師不再執着於如何通過詳細的講解分析來灌輸教學知識點,而是通過提供相關的知識材料,並通過材料的分析來提煉教學知識,注重概括力的提高。

4.“針對性”:作業安排上體現教學目標教師在作業安排環節上要圍繞教學的內容進行,達到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教學重點並把所學的知識在理論上加以應用的效果,同時也能讓學生及時地發現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作業的佈置不能囿於傳統的書面的作業,尤其是對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説,還應通過具體的操作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產品的生產上,以產品的形式作為作業的形態,並以產品的完成質量作為衡量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與原理的主要依據。

四、結論與展望

圍繞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這一主旨,以學生為中心,但主要目的是通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來達到服務於學生的目的,讓學生真正地在專業理論上能體現其“高校”的屬性,又能通過掌握專業操作技能來體現其“職業”的特色。第一,擺正教師教學能力提高中的目的與工具性的關係。教學能力的提高重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崗位技能,是“本”,而對學生的教學效果而言,一切的手段選擇都是處於手段的工具性地位,是為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服務的。為此,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又要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地成為“雙師型”教師。基於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本專業的5~10本精典著作,把握基本功,又能不時地閲讀專業雜誌,對前沿知識與動態的瞭解。同時,要鼓勵教師到著名高校進行訪問學習和到企業進行實踐。第二,教師要具備以教學為主線統領各知識點的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上課要圍繞教學目標梳理出“一條或幾條”教學主線,以主線來統領各知識點,挖掘教材中的體系性內涵,並突破幾個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手段的選擇較為重要,但沒有固定的手段與模式,一切取決於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況。各種教學方式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學會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的能力。對於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來説,要先掌握一種基本的教學手段,而後逐漸展開並掌握多種教學方法。第三,教師要具備培養學生概括知識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最終應服務於學生的學習,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問題,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始終要樹立教師的職責之所在,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觀念,學會做人,服務於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包括教會學生從案例、生活中提煉基本原理、並得出具體結論的能力。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如何做到不教,關鍵是讓學生掌握自學的能力,憑自己的能力去獲取更多的知識。這離不開學生提煉、概括知識的能力,應放在教學的核心地位。第四,教師要有突破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增加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能證書的合金量,參與專業技能等級考試,儘量取得高層次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教師要有企業工作的具體經歷,掌握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過程。改變現有的教師還需要向企業工程師學習的現狀,從未來的發展來看,理想狀態是實現高職院校的教師引領企業的發展,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技術上的問題的能力,實現“企業有問題就找高職院校的教師”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yj4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