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南史列傳第六十六》閲讀答案解析

《南史列傳第六十六》閲讀答案解析

沈麟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太中大夫。父虔之,宋樂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嶽言玄。賓散,言無所遺失。嶽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及長,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親亡,居喪盡禮。服闋,忌日輒流淚彌旬。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鄉里號為“織簾先生”。嘗為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嘗行路,鄰人認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南史列傳第六十六》閲讀答案解析

宋元嘉末,文帝令僕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嘗謂子偃曰:“山藪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①之流也,豈可澄清淆濁邪?汝師之。”麟士嘗苦無書,因遊都下,歷觀四部畢,乃歎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時稱疾歸鄉,不與人物通。養孤兄子,義著鄉曲。

或勸之仕,答曰:“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日損?”乃作《玄散賦》以絕世。太守孔山士闢,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曇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候之,麟士未嘗答也。隱居餘干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為之語曰:“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徵北張永為吳興,請麟士入郡。麟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永欲請為功曹,麟士曰:“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於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奐,永明中,中書郎沈約並表薦之,徵皆不就。

麟士無所營求,以篤學為務,恆憑素幾鼓素琴,不為新聲。負薪汲水,並日而食。守操終老,讀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反故抄寫,火下細書,覆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默所致。樑天監元年,與何點同徵,又不就。二年,卒於家,年八十五。(節選自《南史列傳第六十六》,略有改動)

【注】 ①黃叔度:名憲,東漢著名賢士。《漢書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遊都下 遊:遊學。

B.左率勃來候之 候:等候。

C.依止其側 止:居住。

D.有蹈東海死耳 蹈:踏入。

解析 B項候:看望,問候。

答案 B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B.即跣而反棄甲曳兵而走

C.言無所遺失如姬父為人所殺

D.乃作《玄散賦》以絕世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解析 B連詞,表方式或狀態。A語氣副詞,大概;人稱代詞,自己。C結構助詞,構成“所”字結構;與“為”一起表被動。D目的連詞,來;介詞,用。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直接表現沈麟士隱逸性格的一組是( )

①服闋,忌日輒流淚彌旬 ②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 ③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澄清淆濁邪? ④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日損? ⑤守操終老,讀書不倦

⑥與何點同徵,又不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①言其孝;③是何尚之評價的話,不屬於“直接表現”。

答案 D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鄰居錯認穿了沈麟士的鞋,後來鄰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還時,沈麟士“笑而受之”,這一“笑”表現了他寬厚待人的特點。

B.宋元嘉末年,縣裏舉薦沈麟士到京都擔任抄撰五經的學士,他雖然不情願,卻有機會飽覽四部書籍,慨歎自己遠不及古人。

C.“以篤學為務”的精神追求與“並日而食”的物質需要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沈麟士安貧樂道的形象。

D.沈麟士年過八十,仍然耳聰目明,書籍被大火燒燬後,他又重抄了二三千卷,當時的人們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修身養性。

解析 D項對“時人以為養身靜默所致”理解誤。

答案 D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3分)

譯文:

(2)少時稱疾歸鄉,不與人物通。(3分)

譯文:

(3)麟士無所營求,以篤學為務,恆憑素幾鼓素琴,不為新聲。(4分)

答案 (1)這傷本來不痛,只是父母留給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感慨而悲傷罷了。

(2)不久,沈麟士稱病還鄉,不與別人交往。

(3)沈麟士沒有什麼名利追求,把專心治學做為最重要的事,經常憑靠素幾彈奏素琴,不彈奏今樂。

【參考譯文】

沈麟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晉太中年間的大夫。父親沈虔之,是宋樂安縣令。沈麟士年幼時便聰慧出眾,七歲那年,聽到叔父沈嶽談論道家學説。客人散去後,沈麟士能毫無遺漏地複述一遍。沈嶽撫摸着他的肩膀説:“如果我們家能夠詩書相繼的話,大概希望就寄託在你身上了。”等到長大,他廣泛通曉經書歷史,具有高尚的志趣。父母去世,服喪期間竭盡禮節。喪期結束,每到父母的忌日總是十幾天流淚不止。平日甘於清貧,一邊編制竹簾,一邊誦讀詩書,口誦、手織不停息,鄉里稱他為“織簾先生”。曾經給人制作竹簾不小心傷了手,便流着眼淚回家。一起做工的人説:“這點傷不會有什麼傷害,何至於落淚?”他回答説:“這傷本來不痛,只是父母留給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一時感慨因而悲傷罷了。”曾經在路上行走時,鄰居錯認了他穿的鞋,沈麟士問:“這是你的鞋嗎?”就赤着腳走回家。後來鄰居找到了自己的鞋,便將之前那雙鞋送還給他,沈麟士説:“這不是你的鞋嗎?”笑着收下了。

宋元嘉末年,文帝命令僕射何尚之抄寫五經,尋求舉薦學士,縣裏便讓沈麟士來應選。不得已來到都城,何尚之密切地和他交往,曾經對自己的兒子何偃説:“山野中本來就多有奇士,沈麟士是像黃叔度一樣的人,度量弘闊。你應當拜他為師。”沈麟士曾經苦於沒有書讀,這時便遊學都下,遍覽四部書籍,於是感慨道:“古人又是怎樣的人啊!”不久,稱病還鄉,不與別人交往。撫養兄長遺孤,義名在鄉里著稱。

有人勸他去做官,他回答説:“我確實沒能達到節操高尚、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為什麼不一天天地減少慾望呢?”於是寫下《玄散賦》來和世俗斷絕交往。太守孔山士徵召他,沒有應召。同宗人徐州刺史曇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隱居在餘干吳差山,講經教授,跟他學習的學生數十百人,各自營建房屋,靠着他住,當時的人編成諺語説:“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沈麟士看重陸機的《連珠》,每每給學生講解。徵北的張永做吳興太守,請麟士到郡中。麟士聽説郡後堂有秀麗的山水,就想觀賞一下,於是前往那裏停留了幾個月。張永想請他擔任功曹,沈麟士説:“如果您一定讓我為官,那麼我雖不聰明,也請讓我追求高尚的義節,寧願跳東海而死,也不忍受這樣的責罰。”張永這才不再邀請。升明末年,太守王奐,永明年間,中書郎沈約都上奏表舉薦他,被徵召時他都沒有去就任。

沈麟士沒有什麼名利追求,把專心治學作為最重要的事,經常靠在素几上彈奏素琴,不彈奏今樂。背柴汲水,生活窮困。一直到老堅守節操,讀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依然耳聰目明,用舊紙反面抄寫,在燈下用小字書寫,又寫成二三千卷,盛滿幾十個箱子。當時人認為這是他涵養本性、清靜無為才做到的。樑天監元年,與何點同時被徵召,又沒有就任。二年,死在家中,享年八十五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xxyy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