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宋史·列傳第二十六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宋史·列傳第二十六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屬文,上書李煜,署弘文館校書郎。時改當塗縣為雄遠軍,以羽為判官。宋師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為太子中舍。

宋史·列傳第二十六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太平興國六年,受詔詣瀛州覆軍市租,得隱漏數萬計。因上言:“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令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上賜詔褒諭。覆命,遷太常博士,改膳部員外郎。丁外艱①,起復②蒞事,入判大理寺。因上疏言三司職官頗眾,願省□半,可以責成,仍條列利病凡二十事。詔下有司詳議,皆以為便。時北邊多警,朝議耕戰之術,以羽為河北東路營田副使。

淳化四年,並三部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是,三司簿領堆積,吏掾為奸,雖嘗更立新制,未為適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縣為十道,兩京為左右計,各署判官領之。”制三司使二員,以羽為左計使,董儼為右計使,中分諸道以隸焉。未久,以非便罷。丁內艱①,起復②,加給事中。

鹹平四年,以疾解職,拜禮部侍郎。謝日,召升便殿,勉□醫藥。月餘卒,年五十八。

羽涉獵史傳,好言事。淳化中,許王暴薨。或有以宮府舊事上聞者。太宗怒,追捕僚吏,將窮究之。羽乘間上言曰:“漢戾太子竊弄父兵,當時言者□其罪當笞耳。今許王之過,未甚於是。”太宗嘉納之,由是被劾者皆獲輕典。嘗建議有唐以來凡制詔皆經門下省審,有非便者許其封駁,請遵故事,擇名臣專領其職。迄今不廢。

羽強力,有吏幹,尤小心謹事。太宗嘗謂左右曰:“羽有心計,亦明吏道,但無執守,與物推移耳。歷劇職十年,始逾四十,須鬢盡白,亦可憐也。”羽出入計司③凡十八年,習知金谷之事,然頗傷煩急④,不達大體。

(選自《宋史·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

【注】①丁外艱:子遭父喪或重孫遭祖父喪;丁內艱:子遭母喪或重孫遭祖母喪。②起復:官員因父母喪而辭官守制,未滿期而奉召任職。③計司:古代掌管財政、賦税等事務官署的統稱。④煩急:苛細峻急。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羽判三司 判:掌管 B.各署判官領之 領:兼任

C.追捕僚吏,將窮究之 究:推究 D.有非便者許其封駁 許:允許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因上疏言三司職官頗眾,願省□半,可以責成

②謝日,召升便殿,勉□醫藥

③漢戾太子竊弄父兵,當時言者□其罪當笞耳。

A.①其 ②以 ③以 B.①其 ②而 ③以

C.①之 ②以 ③因 D.①之 ②而 ③因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令/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

B.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令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

C.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令/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

D.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令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魏羽少時便能寫文章,後來通過上書給李煜而得到賞識,獲得弘文館校書郎的.職務,又因會寫文章做了雄遠軍的判官。

B.魏羽在做官的過程中,曾經先後遭父喪、母喪,但朝廷器重他,每次都在他守喪期未滿時便下詔令他赴任做官。

C.淳化四年,朝廷將三部併為一司,雖採納了魏羽的建議,但最終還是沒能解決過去三司公務堆積、官員犯科的弊病。

D.魏羽為人堅忍有毅力,做事謹慎。皇上認為他有智謀,也熟悉當官的方法,只是缺少操守,容易受到錢財的影響。

5.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宋師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為太子中舍。(4分)

②今許王之過,未甚於是。(3分)

(2)從文中找出能體現魏羽“有吏幹”的兩個具體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 1.C2.A3.D4.A

5.(1)①宋朝軍隊渡過長江來到雄遠軍境內,魏羽率領全城百姓投降,太祖提拔他為太子中舍。②現在許王的過錯,並沒有比這個更過分(厲害)。

(2)①上疏言三司職官頗眾,願省其半,可以責成,仍條列利病凡二十事。詔下有司詳議,皆以為便。 ②受命去軍中審查租税問題,發現很多漏洞,向朝廷提出官員的調動挑選有失公平,請求朝廷對主管人員進行嚴查以肅清欺騙的弊病。③當皇上打算要嚴查許王案時,魏羽借漢朝太子的例子進言,讓皇上對相關人員從寬處罰。 ④嘗建議有唐以來,凡制詔皆經門下省審,有非便者許其封駁,請遵故事,擇名臣專領其職,迄今不廢。(答對一點2分,對兩點3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37ye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