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出關與畢侍郎箋》閲讀答案及翻譯

《出關與畢侍郎箋》閲讀答案及翻譯

出關與畢侍郎①箋

《出關與畢侍郎箋》閲讀答案及翻譯

(清)洪亮吉

自渡風陵,易車而騎,朝發蒲阪,夕宿鹽池,陰雲蔽虧,時雨凌厲。自河以東,與關內稍異。土逼若衖②,塗危入棧。原林黯慘,疑披谷口之霧;衢歌哀怨,恍聆山陰之笛。日在西隅,始展黃君仲則殯於運城西寺,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妳③之遺箋尚存;披其繐帷④,則城東之小史既去。蓋相如病肺⑤,經月而難痊;昌谷⑥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猶復丹鍋狼藉,几案紛披,手不能書,畫之以指。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則為營薄宦,死則為恤衰親,復發德音,欲梓遺集。一士之成,玉成終始,聞之者動容,受之者淪髓⑦。冀其遊岱之魂,感恩而西顧;返洛之旐⑧,銜酸而東指。又況龔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雖亡,不無死友。他日傳公風義,勉其遺孤,風茲來祀⑨,亦盛事也。今謹上其詩及樂府共四大冊。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惟持論不同,嘗戲謂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餘之旨趣矣。”省其遺言,為之墮淚。今不敢輒加朱墨,皆封送閣下,暨與述庵廉使、東友侍讀,共刪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傳,方乎古人,無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寫,別無副本,梓後尚望付其遺孤,以為手澤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關,馬上率啟,不宣⑩。

【注】 ①畢侍郎:畢沅,乾隆時進士,官至湖廣總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親。④繐帷:靈賬。 ⑤相如病肺:據《史記》載,司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誤以為肺病。⑥昌谷:唐朝詩人李賀 ⑦論髓:即淪肌浹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畫龍蛇的旗,此指出喪時的靈旌。⑨風茲來祀:即勸勉後人。風“同諷”,勸。⑩率啟:草率地稟告。不宣:不盡,即書不盡意的意思,舊書信的結尾詞。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自渡風陵,易車而騎  易:改換     B. 蓋相如病肺   病:疾病

C. 復發德音,欲梓遺集。梓 :出版    D. 必乖餘之旨趣矣。 乖:背離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現畢侍郎“高風厚誼”的一組是(3分)(   )

①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也    ②生則為營薄宦

③省其遺言,為之墮淚               ④死則為恤衰親

⑤復發德音,欲梓遺集               ⑥梓後尚望付其遺孤,以為手澤耳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文章開始寫旅途匆匆行蹤,摯友新亡,心中苦悲;但作者沒有孤立地去寫這種心情,而是在描述沿途景象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現了哀傷之情。

B. 文章第二段將料理喪事的經過寫得比較簡單,但在泛泛地講述事情時將喪事的處理和對摯友的回憶、評價、悼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表達了對畢侍郎的感激之情。

C.信中説:“蓋相如病肺,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即是對黃仲則刻苦作詩的讚揚,也是對他不愛護身體的委婉批評。平日這樣刻苦作詩,臨終時必然對自己的詩作非常重視了,所以信中又説:“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

D. 這封信感情誠摯,用典貼切,生動感人,從中不僅可以學習為文之法,也可以學習為友之道。

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妳之遺箋尚存。(3分)

(2)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惟持論不同,嘗 戲謂亮吉曰。(3分)

參考答案:

2.B(.病:患病,動詞)

3.D. (①講的是黃仲則③⑥講得是作者自己)

4.(敍述的教詳細,第二段沒有表達對畢侍郎的感激之情。)

5.(1)(我)看到他的七尺遺棺,用過的書籍滿了箱子。(我)按着他的書桌,(發現)他寫給阿母的遺書還在。(“篋”1分,“撫”1分,句意流暢1分)

(2)他平日與亮吉素有交誼,只是所持言論常有不同,(他)曾經開玩笑地對我説。(“雅”1分,“戲”1分,句意流暢1分)

翻譯:

太陽西沉之際,我才抵達運城西寺省視黃君仲則的棺柩,看到他的七尺遺棺,滿篋的書籍。我按着他的書桌,發現他寫給阿母的遺書還在;披開靈帳,那個從故鄉帶來的侍僮已經離去。他生前如同司馬相如患消渴病,長年累月難以痊癒;又象李昌谷苦吟嘔心,到了臨終的時候才感到後悔。還有那些經過他校讀過的書籍,散亂地堆放在書桌上,到了不能動手書寫的時候,他還用手指在書上畫着。這正象杜鵑臨死,還在拚力哀叫;鷙鳥將亡,還希望留下強勁的翅膀;這就是丟棄一生事業,留戀身後名聲的人呀。< />  現在呈上他所寫的詩和樂府四大冊。他平日與亮吉素有交誼,但持論常有不同,他曾經對我戲言:“倘若我不幸早死,遺集經過你訂定,一定會違揹我的志趣。”回想他的遺言,不禁令我潸然淚下。現在我不敢草率品評,把原稿都封送閣下,請您與述庵廉使、東有侍讀共同刪訂定稿。就以他的成就來説,已經足以傳世,與古人相比,做為一個述作者是毫無愧色的。只是草稿都是他手寫的,別無副本,刊刻後希望付給他的遺孤,作為先人遺澤永久留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vm3l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