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圖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悦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説、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通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説説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2

根據學生在學前班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課的開始,我重點利用教學掛圖讓學生説説圖中有認識的圖形嗎?引出要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球。

接着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

初步瞭解了立體圖形後,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先讓孩子們一一識別,再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

長方體認識之後,難點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為了能讓學生準確找出長方體與正方體,我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與正方體,讓學生與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説一説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對於那種特殊的長方體,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學生誤認為是正方體,實際上是長方體。

一節課下來,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經驗結合起來,多數學生能準確認出各種立體圖形並找準,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如果我能在課堂中再多設計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應該會理想些。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3

今天,我上了一節關於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數學課,內容是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藉助網絡,展示具體的圖形、形象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並結合學生動手操作,運用試一試、剪一剪、圍一圍、折一折等方法,通過不同折法,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從而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當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進行操作,目的是讓學生在操作活動過程中,驗證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的概念。然後,讓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先把紙對摺,畫上簡單的圖案,然後再剪,剪好後再展開,就成了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

一般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而動手做的學得好。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的直觀操作可恥下場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使外顯的動作促進數學思考,把具體的感知上升為抽象的思維。本課要掌握“對摺——重合——完全重合”這三個重要的知識點。首先通過自己的判斷把我之前準備的幾個平面圖形按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進行分類。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自己發現了“對摺”這一個重要方法。再通過每個同學自己動手把對稱圖形對摺,引出了“擋住了”“合在一起了”這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重合”的理解。最後通過對摺後的對稱圖形與不對稱圖形兩者的比較,引出對兩種重合的區別,從而深刻理解了“完全重合”。最後設計了一個對“摺痕”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只有把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摺痕才是“對稱軸”這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可以説,在整個認知過程中,學生通過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是能夠完全掌握這節課的學習重點。自主的學習比老師單純的講授,效果要好得多。

知識來源於生活,當然知識也應該應用於生活。從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從中也感悟到對稱美。通過網絡,搜索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到了許多關於運用軸對稱原理設計圖案,以及利用軸對稱知識創造出的美麗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對稱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麗的色彩,加上配樂欣賞,讓學生更加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中,讓本節課達到了**,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慾望。欣賞完後,很多同學都有躍躍欲試的興奮,很想自己親手創造關於軸對稱的作品。由於時間關係,我把學生的這種創作激情延伸到課後,讓學生們在課後,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對稱”的知識,親手設計一幅精美的圖畫。第二天,我回訪了一下,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品,大部分同學都完成的相當不錯,有畫的,有剪紙的,有貼畫的,看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的收穫是豐富的,這讓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但是要達到“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效果,完全是得益於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有效輔助。圖生動、畫形象,不僅激發學習熱情,而且讓重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練習的一一呈現,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能讓我們提高教學效率,但是要想真正地用好它,用活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教師在課前還得付出非常多的心思,從教學素材的收集到課件的製作,無不凝聚了教師的所有心血。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實踐、不斷地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不斷地發揮農遠工程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將是我們一線教師今後幾年的一項重要課題。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

本節課“平面圖形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一節大感受課,是生本教學數學課的一種課型,主要是對每一單元整體的一個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重要體現。在感受部分我們做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説學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學生感受的較深,有的學生感受的較淺,這些都沒關係,因為接着我們還有認識課,熟悉課,在認識課中對於學生沒有感受到的地方還會加以補充,加深它們的印象。就本節課來看,它是一節大感受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平面圖形,知道各自的名稱和基本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拓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從立體圖形引出平面圖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數是立體圖形,從立體圖形上“分離”出面。讓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接着進行了小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業中6個圖形的名稱。我的例子,以及我的發現。名稱學生很容易就能説出來,我的例子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我的發現主要是讓學生先自己去發現這些圖形的特點。

通過小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學生對6個圖形已初步認識。瞭解了他們的一些基本特點,最後拼一拼就是讓學生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動手操作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圖形的特點。

這節課時圖形認識的第一課,這節課中我看到學生們積極發言,思維很活躍,發現了好多圖形的特點。但是這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就“面從何而來”這一點,只是給學生感受了一下。還有就是由於學生思維活躍,帶來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樣的答案,讓孩子們盡情發揮,展示自己,以至於時間有點緊張。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還會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畫一畫,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圖形的特點。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5

1、利用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做風車的手工活動中,先讓學生思考:風車應該怎麼做?在做的過程中,紙的形狀每一步都會發生什麼變化?帶着這個問題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討論熱烈,有的帶着大家一起研究書中風車的製作步驟,並按要求動手摺一折,有的則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製作,當風車一個個在他們的手中誕生時,他們興奮異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又體驗到了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2、通過學生自由拼擺,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和交流,讓學生髮現各種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充分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出示2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長方形讓學生進行拼組。看誰拼的方法多,學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圖形。如:2個短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2個長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又出示4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讓學生進行拼組。看誰拼的方法多,還能最先拼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圖形。如:邊與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角與角相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面對學生的不同拼法,教師及時給以鼓勵,尊重學生的選擇,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課堂教學教學中也存在這這樣的不足之處:在設計這些課時,我是以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探索與合作交流為主的教學活動,心想這樣的活動一定會受學生的歡迎,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在驗證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性時,少數同學能根據老師的要求動手,大部分學生不會動手,有的學生乾脆在摺疊其他的東西,學生完全沒有探索知識的慾望,而且課堂紀律混亂。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反思了良久……細想一下,我認為主要是新課程標準教材這部分內容及課後習題,對本年齡段的學生來説太難,一下子難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平常的教學中對學生動手操作方面訓練太少。學生沒有通過疊紙活動獲得知識的體驗,只覺得好玩體會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沒有形成良好的紀律習慣。所以,我覺得在新課程的環境下,要想上好一節課,除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充分吸引學生,還應該培養學生處理課堂的能力,使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師生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認識路線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7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有的學生甚至忘了在上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邊與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獨立思考,學會初步合作與交流

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小孩子們並沒有因為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着互換手中的物體。

3、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沒有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畫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可真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説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麼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説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着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説是打了折扣。

3、在“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時,我覺得雖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但還不夠展開,沒有引導好學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資訊加以搜索並給以發揮,如果展開得好的話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能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8

一、教學設計反思:

本課和實際生活的聯繫性很強,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比如:藥盒,魔方等等。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主要有動手摸一摸立體圖形並分類的活動,還有就是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通過猜一猜的遊戲來記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二、教學過程反思:

本課的主要教學過程是新授部分,在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的是:①動手摸一摸物體的樣子②動手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③説一説為什麼這麼分④教師歸納整理,教學物體的名稱及特點⑤觀看主題圖找一找四種立體圖形⑥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間沒有一個良好的銜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過渡有點快。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思:

1、首先,學生手裏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對學生來説比較新奇,這樣就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感覺整堂課散漫,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在主要的學習任務上。

2、對於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分,只是簡單的用直觀觀察使學生了解,以及它們分別的特點,長方體是長長的,平平的,正方體是正正方方一個樣。並沒有給學生立體圖形邊和麪的概念,在這裏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該給學生這些概念,如果不給怎麼可以讓它們記住並能區分呢。

3、一個看似像正方體的長方體圖形在課堂上沒有講給學生,也沒有準備這樣的立體圖形和生活的實際物體。

四、改進措施:

1、課堂中的細節要在備課時考慮周全,要結合本班學生特點提前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並增加對這樣的反應的應對措施。

2、課需要提前準備,提前準備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遺漏。

在備課時遇到問題,一要看書,看教參,二要及時請教其他教師學習經驗!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9

平面圖形的認識這個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這些圖形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級上冊,現在調到了下冊。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和課程目標是:突出“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從而拓展“空間與圖形”學習的背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對這些幾何形狀的特徵有一些瞭解。“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以前,對幾個立體圖形有了一些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現實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增加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思想是想通過動手操作、遊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課堂效果,看出本節課教學目標完成很到位,學生也學得開心、輕鬆。

這次上課,有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我們配套的學具袋裏沒有這節課要用的立體圖形,學生多數都是帶來積木,形狀很齊全。有的學生沒有合適的積木,家長就動手用紙板或木塊給孩子做,做得非常規範,孩子們課上學習時用的非常開心,直觀地認識了這幾種平面圖形。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我們老師的教學這麼關心,孩子們又都這麼喜歡學數學,他們的數學能學不好嗎?

這節課唯一的一點不足就是讓孩子們説生活中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時,很多孩子對平行四邊形比較陌生,的確,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見,但是一班的趙昱航卻説出吃過平行四邊形的海帶,這個孩子真是太細心了,因此,我囑咐學生以後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個學生都能做個有心人。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0

《認識圖形》是數學北師大版第二冊教學內容,即書中38-39頁內容,本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玩中學,樂中悟”是本課最大的特點。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導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交朋友”為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回答時,聲音小,緊張。

(2)指車窗玻璃時,我沒能糾正(不規則圖形)

(3)原來設計大樹是由三個三角形組成,但課件設出只有一個是三角形,其它二個是梯形,但學生認為它們都是三角形,我應該及時強調,

(4)在時間上我沒有把握好,其家我設計還有兩道習題讓學生做,但我以為時間到了,就沒有去做。

就本節課出現的問題,我來説一下改進辦法:

(1)課後重新演示課件,給學生指正。

(2)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口語訓練,力求使學生達到會説、敢説、大聲説、説清楚的程度。

(3)把課前教學準備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對學生可能出現疑惑做出預想,並給出合理解答。

(4)加強數學教學方法的學習積累,課堂中存在的其它問題,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予以指正,我將虛心接受並改正。

標籤: 圖形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zqg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