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2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説,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説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説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着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説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説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稜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稜。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2

上週五早上剛到學校,就接到師父的電話:“瑞廷,趕緊準備一下,教研組張老師第一節來聽你的課!”掛了電話,我心裏一陣忐忑,生怕表現不好給學校抹黑。但時間緊迫,容不得我瞻前顧後。於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學生,然後風風火火地開始上課。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的部分。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本節課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圖形的運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能直觀地辨認軸對稱圖形。

2、能通過折一折的方式辨認軸對稱圖形,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

在教學的具體環節中,首先我通過老師買眼鏡這一情境提出“對稱”這一概念,然後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對稱圖形進行分析,總結出“對稱圖形兩邊完全一樣”這一概念。接下來通過讓同學們猜測:判斷一個圖形是否對稱,可以通過“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開始實踐操作活動。在活動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個圖形,讓同學們猜一猜,想要剪出這樣一個圖形,需要什麼步驟,接着就讓他們小組合作,通過“一人折、一人畫、一人剪”的方式驗證猜想。

實踐操作之後,通過帶領孩子們分析剪出的圖形相同點,引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一概念,即沿一條直線直線對摺,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在鞏固練習的環節,我通過3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最後,通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軸對稱圖形結束授課過程。

但是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對稱現象的概括不夠全面,過於強調左右邊完全一樣,以至於孩子們看到上下完全一樣的圖形時,無法判斷是否對稱;還有,在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對概念的剖析不夠深刻;重點不夠突出、教師講授過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發展等。

俗話説:“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應該是“好課多磨”。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鍛鍊自己的機會,讓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教育事業長路漫漫,但心繫學生、心懷夢想,就無畏無懼。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3

“空間與圖形”是七年級第四章的教學內容,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體會出通過本章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能認識一些基本的圖形,瞭解一些基本圖形的性質,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等十分現實的內容,感受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在這些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感受到空間與圖形和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感受其文化價值,進一步豐富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對空間與圖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圖形認識初步”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數學環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節的課題都是那麼親切、有趣,插圖、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試一試無不吸引着學生參與其中,感受着探索、創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這一章,教學方法和形式都與以往的教學不同,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他們,使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要準備好教具、課件、學具,這一章的學習需要很多實物、模型、圖片,還有許多需要老師帶領學生課堂實踐的操作,如疊一疊、做一做、試一試等,這些需要老師提前佈置預習,有的要求學生回家準備,有的需要老師準備好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使用,這些工作十分繁瑣、費時,教師必須落實,否則會影響上課的效果。

教師佈置任務時要求清晰、到位,再給予相應的評價和鼓勵,不但學生準備學具時積極,形成良好預習習慣,而且,課堂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在較為抽象的內容如:從不同方向看這節教學中,學生準備學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利用了多媒體課件,顯示用一個平面截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時的截面情況,畫面清晰美麗又富於趣味性,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樂趣,同時達到了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的功效。在生活中的圖形一課中,我收集了很多美麗圖片在電腦中,上課時投影給學生,讓他們找出熟悉的幾何圖形,這些都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學科活動中我們針對教材中內容,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為構件,構思出一副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配以貼切、幽默的解説詞。通過課堂上的分組討論和集體創造,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積極主動、興趣高漲,課堂的授課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學生甚至設計了兩、三個圖案,所設計出的圖形也很有意義,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在鼓勵學生探索有關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的亮點,對他們實施激勵性評價,使他們自覺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用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從而體驗到探索成功帶來的歡樂。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教師一臉真誠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贈給熱烈的祝賀等,會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激勵。當學生經過努力暫時沒有取得成功時,如果教師投以期待的目光、贈給温馨的話語,會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實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旨在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習變得有趣、生動、易懂,並會把數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使數學變得更有活力。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4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裏,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間的聯繫,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後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因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着舉手回答問題,搶着彙報自己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的作用。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5

1、整節課通過設計一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在分類過程中,各小組的學生都把自己帶來的物體先集中再分類,他們合作定標準,合作分類,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按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標準給物體分類,體現了分類的多樣性。

3、通過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動口説一説,多感官的參與,充分鍛鍊學生觀察、表達、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有關的數學知識。

4、讓學生摸自己喜歡的物體,搭自己熟悉的東西,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給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時間。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6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

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稜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藴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若干具有開放性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藴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有的學生甚至忘了在上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邊與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獨立思考,學會初步合作與交流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着互換手中的物體。

3、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沒有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畫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可真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兩隻小兔到外地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營造寬鬆愉悦、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交融的教學效果。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課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8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通過創設情景“堆積木”複習學過的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麼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並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並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 不出圓的。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説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上了一節關於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數學課,內容是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藉助網絡,展示具體的圖形、形象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並結合學生動手操作,運用試一試、剪一剪、圍一圍、折一折等方法,通過不同折法,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從而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當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進行操作,目的是讓學生在操作活動過程中,驗證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的概念。然後,讓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先把紙對摺,畫上簡單的圖案,然後再剪,剪好後再展開,就成了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

一般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而動手做的學得好。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的直觀操作可恥下場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使外顯的動作促進數學思考,把具體的感知上升為抽象的思維。本課要掌握“對摺——重合——完全重合”這三個重要的知識點。首先通過自己的判斷把我之前準備的幾個平面圖形按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進行分類。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自己發現了“對摺”這一個重要方法。再通過每個同學自己動手把對稱圖形對摺,引出了“擋住了”“合在一起了”這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重合”的理解。最後通過對摺後的對稱圖形與不對稱圖形兩者的比較,引出對兩種重合的區別,從而深刻理解了“完全重合”。最後設計了一個對“摺痕”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只有把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摺痕才是“對稱軸”這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可以説,在整個認知過程中,學生通過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是能夠完全掌握這節課的學習重點。自主的學習比老師單純的講授,效果要好得多。

知識來源於生活,當然知識也應該應用於生活。從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從中也感悟到對稱美。通過網絡,搜索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到了許多關於運用軸對稱原理設計圖案,以及利用軸對稱知識創造出的美麗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對稱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麗的色彩,加上配樂欣賞,讓學生更加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中,讓本節課達到了**,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慾望。欣賞完後,很多同學都有躍躍欲試的興奮,很想自己親手創造關於軸對稱的作品。由於時間關係,我把學生的這種創作激情延伸到課後,讓學生們在課後,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對稱”的知識,親手設計一幅精美的圖畫。第二天,我回訪了一下,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品,大部分同學都完成的相當不錯,有畫的,有剪紙的,有貼畫的,看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的收穫是豐富的,這讓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但是要達到“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效果,完全是得益於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有效輔助。圖生動、畫形象,不僅激發學習熱情,而且讓重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練習的一一呈現,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能讓我們提高教學效率,但是要想真正地用好它,用活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教師在課前還得付出非常多的心思,從教學素材的收集到課件的製作,無不凝聚了教師的所有心血。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實踐、不斷地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不斷地發揮農遠工程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將是我們一線教師今後幾年的一項重要課題。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0

1、《認識圖形》本節課例題教學比較簡單,只要學生會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判斷出圖形,但是後面的練習相比較而言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探究並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課前準備了不少學具,如長方形紙、小棒,各種圖形的紙片等等。

2、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從若干圖形紙片中找出自己已經認識了圖形及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總結出他們的相似點,從而引出四邊行的概念。接着再讓學生把剩下的圖形分分類,引導學生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分類,最終總結出規律: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從學生已有的只是經驗出發,為學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也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並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3、但是本節課在想想做做第2題和想想做做第5題的處理上不夠恰當,浪費不少時間,練習最後一題沒有來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要求學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別擺出五邊形和六邊形,由於教師對首尾相連的概念滲透不到位,因此學生在圍的過程中犯了不少錯誤,主要表現為這樣兩方面:第一,相鄰的兩根小棒之間沒有靠緊,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第二,有學生在四邊形的裏面擺一根小棒,認為是五邊形。思考今後在這樣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第一,充分利用學生犯的錯誤,引導學生在錯誤的圖形上進行修正,從而強調首尾相連,讓學生對首尾相連這一概念有一個主觀的認識;第二,可以在練習之前教師先示範、強調,然後再讓學生模仿,練習。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來看,個人認為第一中處理方法可能更有利於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教師應不斷提示引導。

4、想想做做第5題在這一節課應屬於一個難點,從學生完成狀況來看也不是很好。這一題要求學生分別把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都分成三角形,並要是最少的三角形個數,這一題最重要的兩個詞就是都是和最少,通過練習發現學生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學生錯誤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能夠很好的教授給學生分的方法。這一題的安排由淺入深,先讓學生分四邊形,再分五邊形,最後分六邊形,圖形的邊數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今後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這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分一分四邊形,學生很容易發現最少的三角形各數是三個,然後再讓學生試着分五邊形,分五邊形就可以有一點難度,教師可以先交給學生分的方法,及從一點向另外不相連的幾個點連線,等學生掌握了方法之後再單獨分六邊形。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1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的基礎上體會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並能夠正確指出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什麼圖形。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從情景圖中觀察,找出認識的立體圖形。再要求學生拿出學具盒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一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三稜柱,要求學生在紙上描出來,並給他們命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圖形,並指出是物體的面,而不是這個物體是,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讓學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數學書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時鐘的表面是圓,黑板的面大致是長方形等等。接着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下新認識的幾位朋友,並追問可以圍出圓嗎?為什麼?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説出這幾個圖形和圓的區別。接着,讓學生試着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在畫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這幾個圖形的特徵。為之後進一步學習這些圖形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探究,畫一畫,描一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中,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作業的練習沒有分層,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悦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説、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通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説説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w3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