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永久的悔》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永久的悔》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永久的悔》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複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後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範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説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查閲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瞭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 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 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 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 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 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於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着怎樣的地位。那麼,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3.聽教師講述,瞭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3.師:為什麼説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並加以點評。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3.思考回答。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説明作者後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説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瞭文章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2.師:剛才大家都閲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瞭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麼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説明,請大家找出來。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繫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麼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7.讓學生彙報討論結果,並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麪和棒子麪,紅的高粱餅。4.閲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7.彙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閲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閲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3.重點研讀9-11自然段 ,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輔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一、閲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閲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麼,在文中有什麼作用。2.抽多名學生回答,並總結。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1.閲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 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後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 調。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4.用上述詞語造句。5.生:孃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孃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閲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麼呢? 抽學生回答。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裏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組討論,彙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並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裏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藴含的深情。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藴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4.踴躍發言,説説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並思考應該如何去迴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2.指導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後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藴含的複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於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母親:孃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孃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着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絃,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1)他非常懶,總愛去鄰居家憎飯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錯事,其中有二件讓他至今後悔不已。(3)那個工作對他來説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個饅頭,扳了一塊給我。

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

標籤: 教學 教案 永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4kq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