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五)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五)

                      作者:  riverliu - riverliu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五)

三、研究指導 

語文研究性學習對廣大中學師生來説是一個新事物,必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瞭解與實踐。而與教師相比,學生更難認可研究性學習的作用,尤其是它與傳統的課堂學習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研究性學習要怎麼樣學習”,“為什麼要這麼學”,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要及早發現,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一)、學前動員,合理組織。 

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初始階段,會有許多人對這一學習方式抱有疑慮,這些人有教師,有家長,也有學生本人。特別是學生,他們還不能夠站到足夠的高度上去認識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他們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社會的態度。在全國學生都要統一參加高考的今天,高考的方向無疑最具有導向性,而這也是所有家長、教師和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導師,必須幫助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同學打消顧慮,認清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最近幾年,高考改革的步子邁得比較大,並且緊扣當前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特別是語文試卷,客觀題、基礎知識題分數有所減少,主觀題量加大,分析、動筆能力的考查成為重中之重。反映在日常教學中,單純依靠語文教師上課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應該具備一種自我認識,自我提高的方法。因此,不論是對於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還是高考,都需要將學生的創造力、綜合能力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提高一個層次。 

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上,教師一般都願意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這種分組方式比較容易實現,而且優點也十分突出。前後四個人一組,既有助於明確責任、方便出行、團結合作,又有利於思想的碰撞、取長補短、兼收幷蓄。然而經過筆者的親身實踐,卻發現這種分組方式過於死板,許多同學並非自願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就會導致研究的積極性消退;一些同學可以渾水摸魚,其實根本就什麼也沒有做。而且個人的觀點在這種方式下很難得到充分地闡釋,特別是當小組內部的同學難以達成一致時,分歧就會變得難以癒合。因此,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選擇小組的`同時,還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性格和知識能力的互補,另外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向教師申請獨立研究。 

(二)、範圍要寬,選題要小。 

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主動性原則,即學生獨立完成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但是長期以來,在接受性學習的影響下,學生的觀察和思維都不夠敏鋭,在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於被動和保守,表現為不願發言,不願主動思考,甚至開始缺乏質疑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推廣就是要改變目前的狀況。然而在研究性學習的觀念還遠沒有深入人心之前,學生第一次面對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廣闊的學習空間,必然會是一臉茫然,不知自己的研究該從哪裏開始。這時,教師要給予及時而恰到好處的指導。所謂恰到好處,是指教師的指導既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思考角度,幫助其儘快地確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進入研究者的角色,又不會像傳統的接受性學習那樣總想包辦代替。因此在選題階段,教師應該幫助同學確定一個大的研究方向,並提供多種選擇餘地。在這個大的範圍之內,師生可以初步進行蒐集、分析、整理已有的資料,並提出各自所要研究的專題。當然由於水平視野所限,我們中學的語文專題研究不可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甚至有些研究是很淺見的,但我們研究的目的並不在於出多少成果,而在於讓學生學會一種學習方法,體會一種收穫的快樂。為了在研究中做得更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選題的研究對象不宜過大,應該本着大處着眼,小處落筆這一原則。筆者在為自己的學生做研究性學習指導時,發現一個學生的課題定為《漢字起源與漢語文化》,就和她探討了一下,發現她的研究興趣只在於漢字的字形變化上,於是就幫她重新確立了自己的課題,變為《與人體相關的漢字研究》。這為她後來研究過程的開展與結題報告的撰寫鋪平了道路。 

在這一點上,前期試驗階段諸多學校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一語文學科研究性學習是這樣安排的: 

母課題:《中國古典詩歌與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等的關係》 

依託於此而確立的子課題有: 

1、《詩從心頭起》 

2、《唐代邊塞詩的情感透視》 

3、《李賀的仙鬼之説與其社會生活》 

4、《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從建安詩作看當時作者心態》 

5、《賞陸游詩,感愛國情》 

6、《風風雨雨受謫人》 

7、《中國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觀》 

(三)、學會分析,巧用比較。 

對於剛剛開始接觸研究的師生來説,必須學會一些基本的思維方法。一般來説,最常見的思維方法首先就是分析與綜合。所謂分析法,在這裏就是將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同時展開,逐一加以研究的過程。例如對宋代大詩人蘇軾進行分析研究時,就可以將蘇軾研究分為蘇軾生平研究、思想研究、作品研究(蘇詩研究、蘇詞研究)、風格研究等等。這樣,同學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來看自己確立的研究對象了。所謂綜合法正與之相反,學生可以通過對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許多篇作品進行研究,然後嘗試從中概括出這個詩人橫貫一生的風格特點。分析與綜合兩種方法的運用在分析事件發生發展、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等等許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對於研究性學習的入門者來説,有一個題目來做並不是最難的事情,關鍵是如何做才能發現問題,進而有東西可寫。一個重要的思維方法是比較。所謂比較研究是確定對象間異同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某種事物的客觀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找出更為客觀的規律的方法。俗話説有比較才有鑑別,這裏所説的比較可以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例如李白與杜甫,一個是飄逸豪放,另一個是沉鬱頓銼。他們都曾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即唐代從鼎盛到衰敗,李白略早。從橫向比較,可以將兩人的語言風格、思想情感、人生經歷等加以比較;從縱向比較,可以將兩位大師各自生活中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變化為主線,結構全文。 

(四)、注重興趣,分出層次。 

研究性學習選題的確定要注意符合學生的興趣。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研究性學習要想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力,必須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之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因此在確立課題時必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能夠自主自願地選擇。即使選題不合適,教師在指導時也應先考慮到學生的意願,再以平等的姿態幫助學生解決。研究性學習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如果沒有較高的動機水平,很難保證學生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保障研究過程的完整性。 

另外,研究性學習選題的確定要能提供層次不同的子課題。每個學生,無論從生理角度看還是從心理角度看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而周圍生活環境的不同,又造成了思想意識的不同。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要承認這種種的差異,並在瞭解學生各自情況的基礎上,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對應的幫助。然而在現代班級授課制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是傳統教育一直也沒有解決好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的出現讓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一方面由於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只是提出一個大的研究範圍,而具體的研究問題則完全由學生根據個人喜愛和能力自主決定,這就使那些雖然成績不佳,但在某個方面有一技之長的同學也得到了成功的機會;另一方面,由於是自主選擇,這種研究培養的能力恰好是學生最需要的彌補的方面,正可以幫助學生完善自我。 

---------------------------------------- 

希望做一個有理想、有思想的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993d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