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科學教案設計

科學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科學教案設計

科學教案設計1

活動意圖:

設計了浮起來和沉下去這兩個人物形象。在活動中,我首先以請客開始,先讓、幼兒説一説水果的名稱,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接下來我出示“↑”與“↓”的標記,講述了沉浮兩兄弟的外形特徵,讓幼兒對沉浮兄弟的特徵有一個瞭解,也是為了給後來的分類作一個鋪墊,在這當中我也點名了挑食的壞處。接着我沒有先讓幼兒實驗,而是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我才讓幼兒通過玩一玩,比一比來驗證自己剛才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並讓幼兒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最後出示沉浮兄弟,讓幼兒根據沉浮兄弟的特徵送水果,也讓沉浮兄弟驗證幼兒分類的結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結束本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獲得物體沉浮的經驗。

2、認識標記“↑”、“↓”,能根據沉浮標記簡單分類。

活動準備:

各類時令水果若干,“↑”與“↓”的標記各一,沉浮兄弟頭飾各一,盛水容器若干,籮筐兩隻。

活動過程: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小客人。老師準備了許多水果來招待這兩位小客人。你們看,都有些什麼水果。(請客)

(幼兒一一指認水果。)

2、師:“今天要來的兩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來,專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們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翹了(師出示標記‘↑’);弟弟叫沉下去,專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們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師出示標記‘↓’)。我們可不要學他倆。”

師:“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錯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們要幫兄弟倆把水果分出來。”

3、師:“小朋友,你們想一想,這些水果放在水裏,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呢?”幼兒自由討論後回答。

4、師:“剛才小朋友們各有各的説法,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裏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來的。現在就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樣水果,放到水裏去試一試,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裏到底是沉是浮。

幼兒實驗,並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告訴小朋友聽。師巡迴指導,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5、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幼1:“我拿的是蘋果,我發現蘋果是浮起來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發現提子是沉下去的。”

6、鞏固沉浮兄弟的特徵,進一步認識標記“↑”、“↓”。

7、師:“小朋友你們看,沉浮兄弟來了,我們把水果送給他們吃吧。”

幼兒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謝,幫助幼兒把水果區分開來。

8、和沉浮兄弟分享水果,結束。

科學教案設計2

活動意圖:

本活動選自省編教材第六個主題活動《奇妙的影子》。在這個主題探索活動中,影子的動態變化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關注點,千變萬化的影子現象一直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他們總是在有光的地方尋找影子的各種姿態的變化,有的孩子還表演起了我們蒙氏教學中的手勢變化二個。為了滿足幼兒這種探索的慾望,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就是讓幼兒在瞭解了一定影子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共同合作、發散思維,利用各種物體的影子進行表演遊戲,引導他們體會科學知識所帶了的樂趣,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科學的態度。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體會共同合作、配合默契的進行影子表演的樂趣。

2、從遊戲中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好奇心。鞏固有關影子的知識。

3、培養幼兒學會觀察,動腦思考,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引導通過運用影子來進行故事表演。

活動重難點:

重點:——影子表演

難點:——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來創編故事。

活動準備:投影儀、手影材料(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幼兒自己選擇合適的影子材料),音樂等

活動流程:

一、以遊戲的形式,回顧以前學過的有關影子的知識,為表演遊戲做準備,進入主題活動。

1、回顧知識點:影子的形成——光和物體

遊戲:《捉迷藏》引導幼兒去探索有光、無光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通過感知光,回想一下影子形成的條件。

總結:光照到物體上,形成了物體的影子,沒有光形不成影子。

2、回顧知識點:動作與影子是一致的。

遊戲:《我來猜猜看》,教師在幼兒身後跳舞做動作,小朋友背對教師面向屏幕猜一猜老師做的是什麼動作,引導幼兒在光前有意識的觀察影子的變化,引起幼兒思考。你們是怎樣知道的呢?——影子。

總結:影子做什麼動作,老師就做的什麼動作。動作與影子是一致的。

二、教師利用影子的動態變化的特點,引發幼兒用手影進行表演的興趣,體會影子帶來的樂趣。

激發幼兒在大屏幕前,用手的動作嘗試各種影子的變化,看看像什麼?(主要是探索用手影表現出各種小動物)。

三、引導幼兒發散思維,利用影子來表演

1、教師與若干小朋友表演影子故事

●你們的小手真靈巧,表演出了這麼多不同的影子。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還能用什麼來表演影子。

●欣賞故事-------分析角色(一起商量如何表現)-----分配角色(引導小朋友找到了物體之後就可以到大屏幕前試一試,看看他的影子像不像)-------故事表演 (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方式、尋找各種材料來進行影子故事表演)。

2、幼兒分組編故事,尋找表演道具也可以通過各種道具幼兒自己來創編故事

小朋友你們能不能自己來編一個好聽的故事或兒歌,用我們的小影子表演出來呀?引導幼兒共同合作、發散思維,利用各種物體的影子進行表演遊戲,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四、故事手影表演

請小朋友分組把自己的影子故事表演給大家看看,好嗎?體會影子游戲帶來的快樂。

小結:影子的作用還真大,今天我們又知道了一個關於影子的用處——表演故事。小朋友表演的真棒!我建議我們班成立一個劇團吧,這個劇團叫什麼名字呢?小朋友都是小演員,我門去給其他班小朋友演出好不好?

科學教案設計3

活動目標:

1、對電池產生興趣,初步瞭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徵和用途。

2、樂意參加安裝電池的探索活動,感受成功的樂趣。

3、願意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動準備:

常用電池若干個(1、2、5、7號,)

大小不同的電筒若干個(分別使用1號、2號及5號電池)

錄音機、磁帶 黑貓警長圖片電視機、視頻轉換儀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比較,瞭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徵,嘗試從多角度發現電池的差異。

1、 幼兒觀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麼?”(電池)“這些電池一樣嗎?”(不一樣)“它們有那些地方不一樣?請你從籃子裏分別拿兩個不一樣的電池來比一比,找一找。”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去比較,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兒交流。

你們發現這些電池那些地方不一樣?”

師生共同小結:我們發現這些電池的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粗細不一樣…

“這些電池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師生共同小結:這些電池的一頭都有一個小帽子,另一頭都是平的或是凹進去的。

二、初步瞭解電池的用途,並探索為大小不同的電筒安裝電池。

1、教師提問:“這些電池有什麼用呢?”

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講述,瞭解電池的用途(能讓電筒亮起來;讓電動玩具動起來;讓錄音機響起來…)。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錄音機裏裝電池的情況,並放錄音讓錄音機響起來,引起幼兒安裝電池的興趣。

“剛才是誰呀?”(黑貓警長)

“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怎麼幫?”

教師提供不同型號的電筒,讓幼兒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安裝電池,讓電筒亮起來。

3、幼兒操作結束,教師組織:“請裝好電池的小朋友趕快把亮起來的電筒去送給黑貓警長!”(教育幼兒要節約用電)

4、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並一起討論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你是怎樣裝電池的,電筒才會亮起來?”

教師針對幼兒的操作情況,舉典型事例。

5、師生共同小結:電筒的大小不同,它們也需要大小不同的電池,大電池裝在大電筒裏,小電池裝在小電筒裏。為電筒安裝電池時,要讓電池上有小帽子的一頭先放進去,第二個電池也是一樣,然後蓋緊蓋子,打開開關,電筒就會亮了。

6、再次放錄音,結束活動。

延伸活動:

1、讓活動中沒有正確安裝電池的幼兒繼續操作練習。

2、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尋找使用電池的物品,並嘗試自己安裝電池。

活動結束:

環保教育:不亂扔廢舊電池。

科學教案設計4

[活動意圖]

泡沫材料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平時我們所見的利用泡沫材料製作的物品許多,但孩子們對泡沫材料的瞭解卻甚少,故此我設計這一活動,讓幼兒充分了解泡沫材料的特性及其作用。

[活動目標]

1、在操作過程中比較發現泡沫材料的特性。

2、知道泡沫材料的作用給予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3、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活動準備]

剪刀、刻刀、保温箱、泡沫鞋底、一次性飯盒、蘋果網、玻璃球、一盆水

[活動過程]

1、出示一次性飯盒與泡沫鞋底,請幼兒説出這是用什麼做的?還有什麼東西是用泡沫做的?

2、請幼兒感受泡沫,摸一摸、掐一掐,讓幼兒知道泡沫很軟,摸上去很暖和。

3、請幼兒想一想賣包子的叔叔為什麼用泡沫盒來裝熱騰騰的包子?讓幼兒瞭解泡沫有保温的特性

4、教師端出一盆水分別放入玻璃球與泡沫,讓幼兒觀察玻璃球與泡沫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讓幼兒瞭解泡沫的特性是能浮在水面上,能幫助游泳,起到救生圈的作用。

5、請幼兒聽故事《小白兔舒服的睡着了》聽完故事提問小白兔問什麼睡着了?為什麼聽不到隔壁的噪音?牆上為什麼貼了泡沫材料?讓幼兒瞭解泡沫的特性能隔音

請幼兒用泡沫材料製作自己喜歡的物品,有的孩子製作了泡沫鞋,有的幼兒製作了小船,有的幼兒製作了算盤。

[活動小結]

通過我們對泡沫的認識與研究讓幼兒充分了解泡沫的特性及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提高了幼兒的探索興趣。

科學教案設計5

活動目標

感受人與花草樹木的親密情感

初步認識區別物體的大小,能用“大”或“小”來表述物體,體會物體大小的相對性

重點難點

重點:區別物體的大小,感受人與花草樹木的親密情感

難點:理解物體大小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卡片上的各個動物

物質準備:大小動物卡片人手一份,大小禮物卡片人手一份,大小皮球若干、籮筐一隻

活動過程

教師帶着幼兒來到活動場地,圍坐在草地上。

一、認識“大樹”和“小草”,區別大小。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樹和草,請他們比較樹和草的大小,並和幼兒一起念兒歌: “大樹大,大樹叫小草娃娃,小草小,小草叫大樹媽媽。”

2.請幼兒去抱抱大樹媽媽,撫摸小草娃娃。

二、給大樹和小草找鄰居

1.師: “今天還來了許多動物客人,它們想和大樹媽媽、小草娃娃做鄰居,大動物説想和大樹媽媽做鄰居,小動物説想和小草娃娃做鄰居,我們給這些動物排排好,行嗎?”

2.請幼兒按“大動物”和“小動物”分別取動物卡片放在大樹腳下和草叢邊,邊放邊説: “大xx是大樹的鄰居,或小xx是小草的鄰居。”老師個別指導。

三、給大樹、小草和動物們送禮物。

1.師:“我們給大樹媽媽和小草娃娃找到了鄰居,我們再把帶來的禮物送給它們,好嗎?”

2.請幼兒按大小給卡片分類,大的掛在大樹媽媽和它的大動物鄰居身上,小卡片送給小草娃娃和它的小動物鄰居。

四、玩“揀皮球”遊戲。

1.師:“大樹媽媽和小草娃娃真開心,它們想和我們一起玩揀皮球的遊戲,你們願意嗎?”

2.遊戲:老師把大小皮球向四周滾出去,幼兒四散撿皮球,撿到皮球后説:“我撿到了一個大(小)皮球。” (遊戲2—3次)。

活動結束:

在區角活動中,益智區增加比大小活動,美工區增加塗色活動——塗大樹和小草。

科學教案設計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有的物體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温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

3、通過實驗活動,激發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並用的能力。

活動重點:

通過實驗感知溶解的特性。

活動難點:

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温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一隻透明杯、鵝卵石,記錄表。

2、幼兒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四隻透明杯分別貼上標記、一隻食用匙; 每組四種實驗材料,分別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每組一盆温開水、一盆涼開水;操作枱。

活動過程:

一、觀察引導,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一顆鵝卵石,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麼變化。師:老師這裏有一塊鵝卵石,我把它放入水中,請你們猜一猜它會發生什麼變化?(在操作枱上進行操作)

2、請幼兒思考:鵝卵石在水中沒發生什麼變化,那麼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二、幼兒進行猜想並學會記錄,進行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師:請你們看看桌上放着哪些東西?

請幼兒觀察:杯內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麼樣子(形狀)(豐富詞彙:粉末狀、固體、結晶體。)

2、開始做實驗。

實驗一:猜想並記錄:誰不見了

(1)師:這些材料要和水來作遊戲,先請你們想一想,如果把它們放進水裏,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2)幼兒猜想並記錄。

師:我們先來一起看一看這張表格,橫着這行分別是什麼?(果珍、方糖、白糖、沙子)猜猜豎着的圖案表示什麼意思?(小朋友在想、看見的東西),現在請你把你的猜想記錄到表格中,如果你覺得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放在水中會消失不見,那你就打勾;如果你覺得它不會消失,那就打叉。請小朋友輕輕走到桌子旁邊,記錄好之後馬上回到位置上。

3、實驗並記錄:到底誰不見了。

(1)師:小朋友的説法各有不同,到底誰猜對了誰猜錯了呢?我們還是做個實驗試試吧。做實驗時,請你們把這些東西分別放進貼好標記的杯子中,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後,在你的記錄紙上,把這種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幼兒走到桌子旁操作並記錄,操作完成後及時回到座位。)

(2)讓幼兒從上述三種食品中各取少許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導幼兒觀察哪種東西消失的快,指導幼兒做記錄。

(4)幼兒拿記錄紙講述自己發現的現象

(5)請每組一名幼兒講解實驗結果。消失的最快的是什麼東西?它是什麼形狀的,最慢的呢?

(6)師:現在老師也來做一遍,看看我的猜想對不對。(教師在操作枱上做實驗,並記錄表格。)我們看看什麼東西在水中一下子就不見了?什麼東西在水中要好久才消失?

(7)教師講解、展示大記錄表。

教師小結:一些東西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東西越是顆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體的溶解與水的形狀、大小有關。

三、通過實驗知道物體的融化速度與水温有關

實驗二:

(1)師:請你拿一些糖加入兩個杯子中,一個加上涼水,一個加上熱水,看看哪個杯子裏的糖溶解的快?

(2)請幼兒做實驗記錄,並請幼兒講解自己的試驗結果。

教師小結:在水中可以溶解的東西,在温水中比在涼水中溶化得快。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温度有關。

四、回憶生活中的經驗,擴展知識

出示ppt

1、教師提問:還有什麼東西也是用開水沖泡溶解後飲用的?引導幼兒舉一反三。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滋味?(鹽、味精)

這些東西在水中能溶解嗎?

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解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4、師:我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教師小結: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經驗拓展:請幼兒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還能夠溶解在水裏?請幼兒回家嘗試,與同伴交流分享經驗。

科學教案設計7

設計意圖: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溶解的祕密, 沉與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於水面,或使浮於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現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活動材料: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接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組;佘馨蕊、張俊騫、覃芷珊、盧藝文、班學佳

*這幾個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個杯子連接起來,慢慢地將一杯紅色的水倒在水杯裏玩,發現杯裏的紅水通過連接飲料管子流到另一個水杯,3杯水慢慢變紅了,孩子們高興極了,飲料管子傳送水耶,3杯紅水第一次出現流動成水平,水不流動了。

*又觀察,張俊騫提出,加水才行,邊説邊給其中一個杯加水,佘馨蕊:水從管子流過去了,3杯紅水又第二次流動成水平,水又不流動了。

*老師提醒小朋友想辦法讓一杯水高一點,觀察會怎樣。盧藝文從旁邊小菜園裏取兩塊土,和班學佳一起把一個杯子墊高起來,紅色的水又流動了。

*就這樣反覆做做學學。覃芷珊用手指攪拌水,紅水沒有原來這樣紅了,變淡了。

*老師説:為什麼水會流過去呢?盧藝文説:水要斜坡才行。

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係,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係。

科學教案設計8

1、讓幼兒在沙地裏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腳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鏟子、小桶、篩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師啟發幼兒: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麼感覺?

用腳踩過幹沙子後,看看留下的腳印什麼樣?

用手捏一把幹沙子,試試能不能捏成一個球?

用鏟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試一試能不能成功?

用篩子篩過的沙子什麼樣?摸一摸這些沙子有什麼感覺?

2、模仿遊戲:讓幼兒在沙池裏或沙灘上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如烏龜、螃蟹爬,小兔跳等。

科學教案設計9

活動目標:

1、認識紅,黃,藍色,並根據色彩標記匹配相應的瓶子。

2、感知兩種顏色混合後變出新顏色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裝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個,在瓶蓋裏面分別塗有紅黃藍顏料。

2、紅黃藍顏色標記分別固定在塑料筐上,PPT活動過程:

一、導入遊戲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我們數一、二、三,把它請出來!

哇,是什麼呀?我們來看看,瓶子裏有什麼?這個水有沒有顏色?

師小結:水是沒有顏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寶寶是透明的。水寶寶要和我們玩變變變的遊戲,我們一起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

(教師搖動瓶身,讓水接觸瓶蓋裏的顏料)師:哇,水寶寶怎樣了?會變色呢!好玩嗎?你們想玩嗎?

二、探索激趣師

老師準備了好多瓶子,聽好,每個寶寶拿一個瓶子,我們一起學老師搖瓶子,要説:“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哦”。

1、請幼兒自行取一個瓶子,用力搖,使其變色。(老師鼓勵孩子用點力,再加加油)師:“你們變出來了嗎?變出什麼顏色了?”

2、顏色對應師:水寶寶要休息了,請給它找個家(與框子對應放)

三、解讀祕密師:我們的瓶子怎麼能變顏色呢?

請一幼兒上來嘗試搖動沒有顏料的瓶子,再換上有顏料的瓶子再次試驗師:這個怎麼都變不出來,那個卻變得出?好奇怪哦!

師小結:哈哈,其實老師把一個祕密放在了瓶蓋裏。這個蓋子裏有什麼?蓋子裏有顏料,水寶寶就可以變出顏色了。

四、交換瓶蓋感知兩種顏色混在一起的變化。

1.老師手裏有一瓶*顏色的水,現在我要請另一個顏色和它做好朋友,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來仔細觀察。

2.幼兒交換瓶蓋,嘗試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觀察色彩的變化。

(1)引導幼兒觀察瓶子的顏色,再取不同顏色的蓋子,換上。

(2)幼兒換好瓶蓋後,搖晃瓶子。

(3)教師:瓶子裏的水有變化嗎?變成什麼顏色了?哇,顏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還會變成另一種新的顏色呢!

科學教案設計10

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並瞭解水位高度與水柱噴射距離間的關係。

2.啟發幼兒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準備:

1.可樂瓶若干,根據需要在每隻瓶子上鑽洞並用膠布封住,然後裝上水。

2.小紅旗和小黃旗每人各一面,藍、紅三角形若干。

3.用於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隻,膠布若干。

4.用來測量水位高度的繩若干。

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1.小朋友都喜歡玩水。今天我準備了一些瓶子,我們一起來玩噴水的遊戲,好嗎?

二、動手操作,交流經驗

(一)進行第一個實驗。

1、你們的桌子上都有兩個瓶子,這兩個瓶子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

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説説。

2、我聽到大家都説得很好,現在請你們用膠布把洞口封住,然後加水到黑

色的線上。

3、果同時撕去洞上的膠布,你們猜一猜是黃色的水噴得遠,還是藍色的水

噴得遠呢?在你認為噴得遠的瓶子後面插上小黃旗,如果你認為它們噴得一樣遠,就在兩隻瓶子中間插上小黃旗。

4、(都做完了)現在請兩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膠布撕開,然後把兩個瓶子放在一起,仔細觀察,在噴得遠的瓶子後插上小紅旗表示實驗結果,觀察自己的猜測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5、提問:怎麼樣?猜想結果與實驗結果一樣嗎?那你們發現

了什麼?為什麼噴出的水會一樣遠呢?

6、師操作,驗證結果。

7、請幼兒用繩測量噴水的洞口離水面的高度。

8、發現了什麼?

9、師再次操作,驗證結果。

10、出示總表,小結:水位一樣高,洞口一樣高,一樣大,它所受的壓力就一樣,所以,噴出的水就一樣遠。

(二)(出示有兩個洞的瓶子)進行第二個實驗。

1、師:看,這個瓶子有兩個洞,如果同時撕去洞上的膠布,你們猜一猜哪個洞的水噴得遠呢?在你認為噴得遠的洞旁邊貼上藍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認為它們噴得一樣遠,就在兩個洞中間貼上藍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現在請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膠布撕開,仔

細觀察,在噴得遠的瓶子旁貼上紅色的三角形表示實驗結果,觀察自己的猜測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3、提問:怎麼樣?猜想結果與實驗結果一樣嗎?那你們發現了什麼?

4、師操作,驗證結果。

5、為什麼下面的洞水噴得遠?

6、小結:雖然,洞口一樣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

壓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會噴得遠。

(三)觀看錄象,拓展經驗。

1、出示洞口一樣高,一樣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樣的瓶子進行比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樣高,但大小不一樣大的瓶子比較。

延伸:

出示洞口一樣高一樣大,但水位不同,並蓋緊蓋子的兩隻瓶子,請幼兒回

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看哪隻瓶子噴得水遠?

科學教案設計11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圍繞幼兒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擺放書包”的問題展開,所涉及的數學經驗包括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活動旨在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在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在不斷觀察、分析、判斷和推理中發現數的排列規律,激發幼兒探究數列規律的興趣,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讓幼兒萌發有序擺放的意識。

活動目標

1、能感知並發現數的排列規律,嘗試有規律地擺放書包。

2、體驗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數的排列規律有序地擺放物體。

3、會觀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願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發現。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能理解相鄰數、序數、單雙數的含義,能對1-20自然數列進行正數和倒數。

材料準備:人手一個書包(掛着紅色和藍色的標誌牌)、數字貼紙、擺放書包的櫃子,圖卡等。

活動過程

一、給書包編號,滲透對數的順序知識的複習。

幼兒各自揹着自己的書包,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書包上懸掛着標誌牌的顏色,根據紅、藍顏色分成兩組。

師:你們小書包上都掛着什麼?

幼:紅牌子、藍牌子。

師:請觀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師想請你們怎麼坐?

幼:按牌子的顏色分成兩組坐。

師:好,那請你們找位置坐下來吧。

師:想知道每一排有幾個小朋友,可以用什麼辦法?

幼:點數。

幼:報數。

師:按順序報數要怎麼報?第一個小朋友報幾?接下來呢?

幼:1、2、3……

師:如果要倒着報數又該怎麼報呢?

幼:倒着報數。

幼兒通過正數或倒數確定自己的號數,選取相應的數字貼紙貼在自己的標誌牌上。

本環節,教師通過設置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析與思考,解決“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等數學問題,從中培養幼兒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引導幼兒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擺放書包,感知按一定的順序排列。

(一)引導幼兒觀察書包櫃的結構,感知其特徵。

師:平時你們在幼兒園都是怎麼擺放書包的。今天老師準備了書包櫃,看看它是什麼樣的,有幾層?每層可以放幾個書包?

幼:有兩層,可以放16個書包。

師:你們想按什麼樣的順序把書包放進櫃子裏?請幼兒根據討論出來的方法(按自然數的序列1-16)來擺放書包。

(二)師幼共同檢查擺放情況,滲透對序數的複習。

師:我們來看看,書包都擺對了嗎?5號書包放在第幾層的第幾格?還可以怎麼説?

幼:在第一層,從左邊數第5個格子。這一環節是讓幼兒瞭解書包櫃的基礎上回顧日常生活中擺放書包的經驗----按照自然數的序列擺放,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活動中,教師還不失時機地滲透了對序數的複習,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幼兒體驗序數,感受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繫。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序,並根據其順序擺放書包。

(一)引導幼兒按倒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倒數順序擺放圖卡)請你仔細觀察圖卡,它想請你按什麼順序擺放書包? 幼:倒數的順序擺放。

師:第一個數字是幾?第二個數字、第三個數字呢?最後的數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麼順序擺放的?幼兒嘗試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瞭解幼兒的困難和問題。 請能快速、正確擺放的幼兒介紹找到自己書包擺放位置的方法。師幼共同檢查書包的擺放情況,採用自己糾錯、同伴糾錯等方法調整擺放錯誤位置的書包。

在活動前,幼兒都能非常流利地説出“10、9、8??1”,然而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卻表現出茫然的狀態,無法按照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這反映出幼兒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只是停留在機械地誦讀上,一旦遇到具體問題,如出現雙層書包櫃、不同號數的書包等干擾,就無法完成“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的任務,本環節的目的就是創造幼兒“按倒數的順序擺放”的機會。

(二)引導幼兒按單雙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單雙數順序擺放圖卡)這張卡片又想請你按什麼順序擺放書包?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兒嘗試按單雙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

幼兒操作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擺放的書包,發現問題並談論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引導幼兒根據相應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書包。

師:除了按倒數的順序、單雙數的順序來放書包外,還可以按什麼樣的順序?請你們想一想,動手試一試吧!

教師發出指令,如“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的” “書包上的數字比10 大的”“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的”……幼兒聽指令取回自己的書包。

活動自然結束。

大部分教師會將“有序取回書包”作為一個常規環節,而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以不同的指令“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比10 大的”??讓幼兒思考自己書包上的數字是否符合指令,從而進一步瞭解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活動反思

1、基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

我們都習慣於從數學知識的角度來選擇教材,在選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來思考如何與生活聯繫,有時是否可以嘗試換一種視角,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作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放大適合於本年齡班幼兒的知識點。本次活動就是基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涉及的數學經驗有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從大班幼兒水平出發,放大關於序數、單雙數的學習。活動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列順序,並根據其順序來擺放書包,在不斷解決問題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以及相互關係。這樣的教學內容讓幼兒更真實地體驗數學,自主地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兒園數學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那麼數學教育將擺脱以“傳授”為主的高結構模式,呈現出一種更為低結構的狀態。

2、基於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本次以生活問題的解決為線索,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提取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並進行新知識的建構。從“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到“卡片上數字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你能按圖卡的提示順序擺放書包嗎”,基於問題解決開展的教學活動,問題成為教學的切入點,問題解決成為教學的目標,學習成為問題解決途徑的一個環節。幼兒對教學中的“問題”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發的“教”與“學”能促使幼兒以積極主動地態度參與其中,主動操作,積極提問。而從教學中獲得的數學知識、方法和經驗又能幫助幼兒直接運用於問題的解決上,這樣的教學有意義且富有實效。

3、數學學習中教師的適時介入。

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幼兒由於存儲的知識經驗、思維發展的水平、速度與學習風格的差異,其應對策略也應有所不同。活動中有的幼兒能觀察書包櫃的特點、起始的位置, 按圖卡提示的規律找出自己書包擺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兒只能是盲目跟隨別人,無法進行判斷。如果只是讓幼兒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較弱的幼兒會感到該數學問題已經超過自己的.能力閾限,或者屢次嘗試都難以解決問題,其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從而放棄。這時,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認真觀察與耐心傾聽,採取適宜的支持策略,幫助幼兒重獲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方法,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促使幼兒的相關數學經驗得到進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學教案設計1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實驗,觀察物體在透明容器裝水前、後的影像變化。

2、注意幼兒安全的操作,培養實驗的安全意識。

3、幼兒學習記錄物體的影像變化。

活動準備:各種各樣的透明玻璃瓶,圖片,毛巾,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1、幼兒觀察瓶子,瞭解瓶子的形狀,材料。

提問:“小朋友們看,這些都是什麼?”“你們看這些瓶子都一樣嗎?”“他們有什麼不一樣?”(注意引導幼兒從形狀,大小,材料,等方面進行觀察。)“剛才我們説了這麼多不一樣的地方,那麼你們看看這些瓶子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嗎?”(注意引導幼兒説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點)

“原來這些瓶子都是玻璃做的,透明的。那我們拿瓶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2、引導幼兒透過空的瓶子看物體,觀察物體的變化並進行記錄。

(1)幼兒透過瓶子看周圍的物體。

提問:“你們有沒有試着用空瓶看東西?”“請小朋友們每人拿一個瓶子去看一看周圍的東西,看看他們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一樣不一樣?”(注意引導幼兒分批拿瓶子,以免過於擁擠)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

提問:“你剛才是怎麼看的?看到了什麼?有沒有變化?”

(3)幼兒透過瓶子看記錄表上的圖片並進行記錄。

(2)“剛才我們看了周圍的東西,我們的記錄紙上有漂亮的圖片,你們可以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仔細的看一看,可以想各種不同的方法來看,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4)幼兒相互進行交流。

3.引導幼兒在瓶子裏裝上水,透過裝水的瓶子看圖片,並進行記錄。

(1)猜想:“剛才我們用空的瓶子看東西,請你們想一想,如果在瓶子裏裝上水,看東西會有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驗證:“剛才小朋友們猜得都不一樣,到底誰説得對呢?讓我們來試試好嗎?裝水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注意引導幼兒分批裝水並幫助幼兒將蓋子擰緊,將瓶子和手擦乾)

(3)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第二張記錄紙上。

(4)幼兒相互交流,教師評價總結。

4.引導幼兒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使所照成像變形。

小班科學:誰在水裏不見了

科學教案設計13

活動目標:

1、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探索用各種方法尋找螞蟻。

2、體驗觀察螞蟻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捉螞蟻的工具:如小棒、樹葉等,引誘螞蟻的食物:如碎餅乾、米粒、糖果等。

2、、裝螞蟻的透明瓶,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螞蟻,通過交流討論,瞭解幼兒關於螞蟻的已有經驗。

師:小朋友見過小螞蟻嗎?你們以前在哪裏見過螞蟻?

二、討論邀請螞蟻的方法。

1、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討論尋找螞蟻的方法。

師:如果我們要去尋找螞蟻,你知道在哪裏能找到它們嗎?你準備到哪裏去找螞蟻?假如螞蟻躲在家裏不出來怎麼辦?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引螞蟻出洞?

2、説説外出找螞蟻需要注意什麼。

三、尋找螞蟻

1、分小組進行,小組長帶領組員尋找螞蟻。

2、找到螞蟻,小組成員一起商量用什麼工具捉螞蟻。

四、交流尋找螞蟻的經驗。

五、觀察螞蟻。

科學教案設計14

設計意圖: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在玩中發現身邊的科學,並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

在“轉動的陀螺”活動中,我們重視讓幼兒獲得直接的操作體驗,引導幼兒在比較和分析中發現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個環節是讓幼兒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驗,發現轉動這一現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起幼兒對轉動這一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玩陀螺的願望。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藉助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操作和交流,調動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激活幼兒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發現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第三個環節是活動延伸,因為影響陀螺轉動的因素有許多,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只可能發現其中的幾個因素。教師的提問能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拓展幼兒的思維。

目標:

1.對物體轉動變化感興趣,探索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

2.嘗試在探索和比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準備:

1.直徑6釐米左右的紅色塑料圓片(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處打一個小洞,剛好適合牙籤通過。

2.直徑6釐米左右的黃色塑料圓片(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在塑料片的偏離中心處打一個小洞,剛好適合牙籤通過。

3.牙籤(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棉籤,紙盒,吸管,記錄紙,筆。

4.打印漢字“轉動”。

過程:

一、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現象

1.出示漢字“轉動”,引出話題。

師:今天玩遊戲前我先考考大家,這兩個是什麼字?

師:看到“轉動”兩個字,讓你想到了什麼?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這些轉動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2.教師總結要素,幫助幼兒梳理蒐集到的信息。

師:我們發現生活中有許多轉動現象,這些轉動有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風扇、洗衣機、微波爐;有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帶、錦江遊樂園大轉盤等。

3.承上啟下,引出任務。

師:今天我們來玩一玩會轉動的陀螺,不過今天的陀螺不是從商店裏買來的,而是要我們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發現影響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師介紹材料,交代任務。

師:這裏有許多牙籤,還有紅色和黃色的塑料片。請你嘗試用這兩片塑料片製作兩個陀螺,比一比自己製作的兩個陀螺在轉動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想一想讓哪個陀螺參加轉動比賽。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發現黃色陀螺比較難轉,紅色陀螺比較容易轉。

3.交流、分享,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牙籤在紅、黃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樣。

師:你想用哪個陀螺參加轉動比賽?你們為什麼都選擇紅色的陀螺來參加比賽呢?

輔助性問題:

(1)紅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麼位置?黃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麼位置?

(2)牙籤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邊做出來的兩個陀螺在轉動時有什麼不一樣?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牙籤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關係。

(二)轉動比賽

1.師:大家都選擇了紅色的陀螺來參加比賽,現在請你找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誰做的陀螺轉得穩。

2.幼兒找同伴進行比賽,教師觀察指導,啟發幼兒思考:為什麼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轉得穩(或不穩)?

3.師:現在你們陀螺上的牙籤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為什麼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穩,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不穩呢?

(幫助幼兒發現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籤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籤的下方,大家在轉動陀螺時用力方法也不一樣。)

輔助性問題:

(1)看看比賽的兩個小朋友的陀螺有什麼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籤中間,塑料片離桌面遠: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籤下方,離桌面近。)

[page_break]

(2)為什麼同樣一個陀螺有時轉得穩,有時轉得不穩呢?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塑料片在牙籤上的位置有關係,也和轉動的方法有關係。

延伸活動:

師:今天我們在做陀螺、玩陀螺時發現了這麼多關於陀螺轉動的祕密。這裏還有紙盒和吸管,它們能變成陀螺玩具嗎?有什麼辦法讓這些陀螺轉得更穩呢?我們可以到活動區去探索,相信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科學教案設計15

活動目標

1、觀察骨骼的基本特徵,初步瞭解骨骼的構造。

2、掌握人體骨骼的大致特徵,提高探索身體奧祕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身體的結構-骨頭

2、白紙和雙面膠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骨頭的存在

1、教師:小朋友們,請你們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沒有摸到硬硬的東西?那是什麼?

你還能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東西嗎?

(膝蓋、頭部、胳膊肘、頸部等等)

教師:原來骨頭支撐着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小朋友們想想如果沒有了骨骼,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變成軟軟的、像一團泥。)

二、認識骨頭

1、説説骨頭有哪些。

出示人體骨架圖,對照圖邊講述人體骨骼邊觸摸身體該部位的骨頭:

-人的身體有兩百多塊骨頭,它們連接在一起。

-我的頭上有頭骨,張開嘴巴吃東西靠的是頜骨

-還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們。

-彎彎腰,那是一節一節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們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導幼兒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頭。

三、動手做做我們的骨頭。

1、教師:我們自己動手來做一個骨架吧,瞧!老師把白紙剪成一條一條貼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們還能不能貼出我們其他什麼骨頭呢?

2、引導幼兒用剪貼紙條的方法,在自己身體上表現各種骨頭。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動延伸

看各種人體骨骼圖片,説説是身體的哪個部位的骨頭。

標籤: 教案設計 科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0zj0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