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法建議

【 拋磚引玉 】

1、要求學生閲讀課文和註釋,抄寫生字詞,利用工具書,注音並解釋。

2、本文是篇自讀課,教師做好導讀,引導學生閲讀分析。可思考以下題目:

①文章選取了竺可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幾個片斷 ? 用自己的話概述每個片斷的主要內容。

②找一找文中有幾處細節描寫,説説細節描寫的作用。

③從題目看,作者寫竺可楨,可是用了一定的文字記敍,描寫了毛主席、周總理會見科學家的內容的情景,是否會影響突出中心意思 ?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竺可楨的高尚品質。

【 指點迷津 】

重點:學習用生活片斷和穿插細節記敍人物的方法。

解決辦法:教師對記敍文描寫人物的方法和本文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連綴成篇,作扼要闡明,然後讓學生作分析性閲讀,歸納出寫了幾個生活片斷,細節有哪些,這樣寫對錶現人物起什麼作用。最後要求學生運用生活片斷和細節寫人,完成一次作文練習。

提示:

生活片斷及成就:

全文十三個自然段,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前面三個部分是以竺可楨的三部重要著作為中心來記敍的科研活動片斷的,並有機地寫入了兩段插敍,穿插了細節。最後一段寫他臨終前一天的科研活動片段。

( 1 ) ( 1 - 5自然段 ) ,記敍科學家長期在北海公園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積累了豐富的物候記錄,寫出了題材新穎的《物候學》

( 2 ) ( 6 - 9自然段 ) ,記敍科學家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到野外調查研究,寫出了《關於我國氣候若干特點與糧食作物生產關係》這篇學術論文,並被邀到毛主席的住處談話。

( 3 ) ( 10 - 12自然段 ) ,記敍科學家在八十三歲高齡寫成《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並插敍周總理同他的一次談話。

( 4 ) ( 13自然段 ) ,記敍科學家臨終前一天仍堅持記錄天氣情況,生命不止,科研活動不停。

細節描寫:

這方面的描寫重要,可以説是"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竺可楨這位卓趙科學家的革命品格和治學態度經這樣一寫給人印象更加真切、深刻。它和文中插入毛主席、周總現會見竺可楨兩部分內容一樣,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 1 ) 天天使用"鋼筆式的温度表"使外衣左邊的小口袋的布蓋磨破;

( 2 ) 到野外工作去"還換上耐磨的網球鞋",帶"隨身四寶"。

( 3 ) 臨終前一天還作天氣記錄並註明"局報"二字。等等。

二、學海導航

【 學法指要 】

同學們,這篇課文選取典型事例,運用細節描寫來塑造竺可楨的形象。自讀中,要從總體把握本文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 作者是在怎樣的意圖下,選取什麼樣的材料組織成篇的。

( 一 ) 思考這篇課文的文眼是什麼 ? 怎麼理解 ? 

提示:"卓越"是本文的文眼。"卓越"的含義是非常優秀,超出一般。也就是説竺可楨是超出一般科學家的。

( 二 ) 竺可楨的"卓越"之處在哪裏呢 ? 文中寫了他哪些貢獻呢 ? 

提示:"卓越"之處表現在他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品質。繪製了北京春季物候現象變化曲線圖,為編制自然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寫了《關於我國氣候若干特點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物候學》、《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論文、論著,對氣候工作和農業生產嶄新的前景的開闢,對氣候的長期預報,都具有重大價值。優秀的品質表現為持之以恆,細緻認真的科學精神,深入實際、不畏艱苦的工作作風,孜孜不倦,探索不止的勤勉追求,堅持真理、維護真理的治學態度,堅持不懈、鞠躬盡瘁的崇高境界。

( 三 ) 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選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 ? 

提示:本文是四個方面選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第一方面寫竺可楨23年如一日,堅持不懈觀察和測量北京春季的物候變化的。主要選取了兩件事:一是竺可楨常年堅持步行穿過北海公園觀察物候;二是常年堅持早晨測量氣温,繪製出了北京春季物候現象變化曲線圖,為編制自然歷提供了科學依據。表現了他堅持不懈、持之一恆精神。第二方面寫竺可楨70多歲時到野外調查,寫出了有價值的科學論文,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主要寫了兩件事:一是不顧年事已高,身帶"四寶"野外工作;二是毛主席的接見。表現了他深入實際的精神和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第三方面寫了竺可楨孜孜不倦地從我國古代大量的史書、方法等資料中尋覓古代氣候的線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推重。第四方面寫竺可楨臨終前一天,在病牀上仍不忘作科學研究記錄,表現了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 四 ) 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所起的作用。

提示: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集中在竺可楨與毛主席、周總理見面時,襯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渲染了會見的熱烈親切氣氛。景物描寫中,作者注意記載了當時的氣温、氣壓等物候情況,這也反映了作為科學家的竺可楨時時注意物候情況的責任心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

課文用恰當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和為祖國科學事業奮鬥到底的獻身精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寫他每天使用鋼筆式的温度表量氣温,因為長期地插來插去,使左邊小口袋的蓋布總是先磨破;他到野外工作時換上耐磨的網球鞋,隨身帶上四件寶,每到一處都堅持先定方面,繼而測量海拔,再測量氣温,最後照相等等工作步驟;臨終前一天還作天氣記錄,並特地主註明"局報"二字等等。這些細節描寫,對突出竺可楨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 五 ) 課文在記述竺可楨的科研活動時,為什麼要穿插毛主席、周總理同他的兩次會見的描寫 ? 

寫進毛主席、周總理同竺可楨兩次會見的內容,體現了黨對科學事業的重視和對科學家的關懷,充分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突出了竺可楨的卓越科學家。同時會見鼓舞了竺可楨晚年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從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舉例分析:

1 . 《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文中,分別寫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了竺可楨。但文章除了記敍接見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及談話內容外,為什麼還要寫出氣温、氣壓等氣候特徵 ? 

解題思路及參與答案:

作者着重介紹的是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科研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因上,文章緊緊圍繞着這個中心精心選擇和組織材料,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如果把氣温、氣壓等氣候特徵的記敍和竺可楨形象的刻畫聯繫起來,就會明確這裏的記敍絕非閒筆,而是更清楚地表現老科學有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進行觀察,從不間斷地每天作記錄,以突出他一絲不苟地精神。

2 . 重點句、疑難句理解和分析

在病危時,他還不忘作科學研究的記錄,用顫動的手執筆,在牀上寫下這天的天氣情況:"氣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東風1 - 2級,晴轉多雲。"

理解:這句話反映了竺可楨什麼樣的精神 ? 

分析:特定的時間、地點,艱難的動作,鮮明地表現了竺可楨對科學事業的執着,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境界。

3 . 精要語段解析

"自由王國"沒有止境,科學家的探索也不會停步。70多歲的竺可楨,仍然孜孜不倦地進行科學研究。他從我國古代大量的史書、方誌以及古人的日記、遊記、詩詞中尋覓古代氣候的線索,寫成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部著作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推重。它的價值在於充分掌握歷史上氣候變遷情況,古為今用,對氣候的長期預報很有好處。竺可楨在83歲高齡,取得科學上新的成就,為祖國博得新的榮譽。

[ 段在篇章中的益、作用 ]本段是文中的第三個片段,是略寫。

[ 思想內容 ]略寫70多歲的竺可楨在大量科學成果面前,仍不停止探索的腳步,83歲高齡又取得新的成就。

【 妙文賞析 】

(文一)

隨 筆 三 題

巴金

為着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讚美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要場谷。

為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麼 ?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做一陣煙,一撮灰。

每次對着長空的一輪皓月,我會想:在這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麼 ? 

圓月有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我們的面影都該留在鏡裏罷,這鏡裏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在海上,山間,園內,街中,有時在靜夜裏一個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為什麼還有嫦娥奔月的傳説呢 ? 難道那個服不死之藥的美女便可以使這已死的星球再生麼 ? 或者她在那一面鏡中看見了什麼人的影罷。

在一本比利時短篇小説集裏,我無意間見到這樣的句子。

"星星,美麗的星星,你們是滾在無邊的空間中,我也一樣,我瞭解你們……是,我瞭解你們……我是一個人……一個能感覺的人……一個痛苦的人……星星,美麗的星星……"

我明白這個比利時某車站小僱員的哀訴的心情。好些人都這樣對藍空的星羣講過話。他們都是人世間的不幸者。星星永遠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

在上第一個小小舞台上,我看見了屠格涅夫筆下的德國音樂家老倫蒙。他或者立在藍天底下,搖動他那白髮飄飄的頭,用贊啄的調子説着:"你這美麗的星星,你這純潔的星星。"望着藍空裏眼瞳似地閃爍着的無數星子,他的眼睛潤濕了。

我瞭解這個老音樂家的眼淚。這應該是灌溉靈魂的春雨罷。

在我的房間外面,有一段沒有被屋瓦遮掩的藍天。我抬起頭可以望見嵌在天幕上的幾顆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視着那些美麗的星星。它們象一個人的眼睛,帶着深深的關心望着我,從不厭倦。這些眼睛每震動,就賜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裏星星是不會墜落的。想到這,我的眼睛也濕也了。

(文二)

讀出一副堅硬的骨幹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把讀書分為四類:一是沙漏,進去多少,流出多少,頭腦中毫無痕跡;二是海綿,全盤吸收,擠出來原封不動,甚至還髒了些;三是濾豆漿的布袋,豆漿流出來,留在裏邊的全是豆渣;四是採寶石的苦工,淘汰礦渣,只揀純淨的寶石。這種劃分無疑是準確生動的,但我認為還是不夠。"採寶石"式讀書固然是一種高層次的讀書,但很難説是"最高層次"。因為"寶石"是自然界固有之物,採之不會增,不採也不會滅,況且"採寶石"辛苦倒辛苦,但終究算不上創造。故最高層次的讀書應是"採礦、冶煉、加工",並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產品。即讀書要讀出智慧,讀出思想,讀出創造來。

我們常説"開卷有益",其實不然。讀好書,會讀書,則"開卷有益",否則肯定有害。"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因為沒有讀出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判斷。有些人"讀死書、死讀書",以致造成"讀書死",成了"書呆子"、"腐儒"和"書架子",也都是讀進去了,而沒有讀出來,沒有讀出思想來的結果。

古人曰人人皆可為堯舜,李白説"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意義上講,此言不謬。其實人都是可以稱為天才的,起碼在某一個方面是如此。在天才的書籍裏,你常可讀到特別令人信服的情節、語言和思想,而你和它又是那麼"面熟"。為什麼 ? 因為有共鳴。什麼叫共鳴 ? 就是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只不過你沒有把它記錄、歸納、提煉出來而已。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有自己的思想。這不全在你讀了多少書,學了多少知識,而是能否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是否又創造了新的知識。所以有人説:"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有轉化為思想、能力,才能成為力量。"這是有道理的。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之一,而他們卻把死讀書,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比喻為"馱着很多書本的驢子"。 魯迅先生説過,"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是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人説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其實魯迅晚年體重不過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説他骨頭硬,實際上是他的思想硬。而他的思想硬正是讀書讀到最高層次的結果。

【 思維體操 】

清朝有個縣官于成龍。有一次,他出門辦事,只見路上有兩個漢子用門板抬着一個病人匆匆地行走,病人蓋着棉被,只露出一個髮髻,後面還跟着兩個壯年漢子。走了一會,抬門板的人好像累了,換由跟着的兩個壯漢接着抬。于成龍心中納悶,派人追查,發現門板上不是一個女人,而是金銀珠寶。於是把這些人拿下,結果破了一宗大盜竊案。

于成龍是怎麼發現破綻的 ? 

答案及分析

兩個壯漢抬一個女病人感到非常吃力,似呼情理不合,于成龍因而懷疑抬的不是病人。

三、智能顯示

【 心中有數 】

1 . 識記下列生字注音

竺zhú 楨zhēn  紹shào  渲xuàn 矍jué  鑠shuò

絮xù  翔xiáng 邀yāo 卧wò 瓊qióng 憲xiàn

聆líng 杞qǐ

正音字

渲 正確xuàn,錯誤xuān

憲 正確xiàn,錯誤xiǎn 杞 正確qǐ,錯誤qí

2 . 解詞:矍爍 翔實 景觀 掩映 聆聽 玉樹瓊枝 杞人憂天

孜孜不倦 饒有興趣 談笑風生

3 . 學習選取生活片斷塑造人物形象。

4 . 體會景物描寫和細節描繪的作用。

【 動腦動手 】

1 . 課文除了通過五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突出中心以外,許多描寫的作用也不小。如第四段寫鋼筆式的温度表磨破了小口袋蓋布之一段,這是什麼描寫 ? 有什麼作用 ? 

答案:這是細節描寫 ( 指對某些細小的舉止行動或對細微事件的描寫 ) ,襯托性格,突出中心,有兩層含義:竺可楨的觀測井然有序,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長期如此,持之以恆,小口袋布就是證明。

2 . 請找出文中的議論句,想一想,不用議論好否 ? 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麼 ? 

答案:記敍文中穿插適當的議論,用以點明意義,突出本質,渲染氣氛。

3 . 選詞填空

①他來到北海岸邊,細心 ______:哪天桃花開了,哪天柳絮飛了,哪天布穀鳥叫了。 ( A . 觀賞 B . 觀察 C . 觀測 ) 

②一會兒,李四光和錢學森兩位科學家也應邀先後來到。屋裏的氣氛更加 _____ 了。 ( A . 活潑 B . 活躍 C . 快活 ) 

③他的身體漸漸不好了。他仍然 ______ 氣候的變化。 ( A . 關懷 B . 關照 C . 關心 ) 

④三位科學家用心聆聽毛主席的話,得到新的 ______。 ( A . 啟示 B . 啟發 C . 啟迪 ) 

答案:①B ②B ③C ④A

4 . 判斷下面説法的正誤。 ( 正確的,在括號裏打"",錯誤的打"" ) 

①文中温度表磨破衣服小口袋蓋布這一細節描寫,説明了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

( ) 

②本文圍繞中心,緊扣"卓越"二字選取竺可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幾個片斷,具體表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崇高的獻身精神。 ( ) 

③課文寫了竺可楨與毛主席會見的情景,其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會見的熱烈、親切的氣氛。 ( ) 

④"‘自由王國’沒有止境,科學家的探索也不會停止。" ( ) 

⑤"方誌"是我國古代一種記述地方情況的歷史記。 ( )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 創新園地 】

1962年春天,北京農村的花生播種後,受到嚴重的凍傷。其實,農民們的播種時間與兩年前一樣,你知道為什麼前兩年沒有發生凍傷嗎 ? 

參考答案及分析:

當時,竺可楨打開了他的日記本,從中找到了答案: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樹、紫丁香開花的日子,比1961年遲了10天,比1960年遲了5 - 6天。物候學的觀察説明,1962年農業季節推遲了,花生的播種日期也應適當推遲才對。

由此,可以看到日記的重要作用。當你產生奇思妙想時,儘量記下靈感的足跡,奇思的閃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kqp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