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篇1

一:活動名稱:

我和小樹一起成長系列活動——《小樹成長日記

二、活動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孩子成長的年齡特點和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延續性,孩子們會分別進入寶寶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學習階段。我認為從中班開始老師就可以嘗試着引導孩子們進行一些簡單地種植、觀察、記錄、分享交流等延續性的學習活動了。我現在所帶的這個班是我從小班一直帶上來的,所以我對孩子的學習進展和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相對比較瞭解,所以在上學期,也就是孩子們進入中班下學期的時候,我們班級的三位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季節特點,圍繞3月12號植樹節組織了一系列地科學種植活動,在激發孩子們愛林、造林情感的同時,通過各種觀察、記錄、分享交流等教育手段進一步豐富孩子們對森林功能的認識,學會相關的森林保護以及記錄知識。

上學期種植活動後。孩子們一直都很關注小樹寶寶的生長情況;用繪畫的形式也做過一些相關的觀察記錄活動,情況良好。所以本學期在計劃中我也制定了一些延續性地觀察記錄學習計劃,想讓孩子學會用數字和簡單的文字符號進行記錄,並能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小樹成長日記》。我們引導孩子領悟和感受一些種植與觀察的經驗,並在不同的年齡段進行一些不同要求的觀察日記的記錄,學會連續觀察一件事情,學會觀察,記錄,比較和分享交流記錄結果,探究事物和現象的簡單規律,更便於孩子們對事物和現象比較科學的認識。

三、活動目的:

1、通過看一看、記一記、説一説活動,進一步鞏固幼兒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瞭解,明白愛護樹木愛護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進一步瞭解樹木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學會用阿拉伯數字和設計符號記錄下小樹生長的過程,並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的觀察記錄情況。

3、通過記錄明白任何植物生命的成長和人類的成長一樣,都是需要時間的;鼓勵幼兒在以後的認養活動中大膽地設計出更多的記錄小樹成長的方法。

四、活動準備:

1、孩子們有過種植小樹核對小樹進行認養的經驗,在園區內認識自己種植的小樹並進行過相關觀察記錄。

2、課前整理好中班時期種植小樹以及做過得小樹記錄表,製作成課件《我和小樹一起成長》

3、設計好小樹成長日記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組織

幼兒有序地欣賞課件《我和小樹一起成長》,師生共同回憶中班時期孩子們種植以及曾經記錄的片段,激發孩子們迫切就想知道自己種植小樹現在成長的狀況。進一步鞏固幼兒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瞭解,明白愛護樹木愛護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進一步瞭解樹木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提問:

①視頻中,我們是什麼時候種植的小樹?那我們為什麼要種小樹呀?進一步鞏固幼兒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懂得愛林造林愛護大自然是每天都可以進行的環保活動。

②誰還記得自己種植小樹的標記是什麼?誰願意説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找到自己認養小樹的標記。

2、教師用對比的形式讓幼兒瞭解今天記錄的方法——阿拉伯數字記錄法和簡單文字符號記錄法。讓幼兒清楚地知道我為小樹所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設計符號表示的,我的身高是老師幫助孩子測量的。

二、有序的組織幼兒到園區植物園找到自己種植的小樹進行觀察測量。

三、組織幼兒回教室進行記錄。鼓勵幼兒大膽設計其他的記錄方法,被選中的設計做為下階段成長日記的表格。

四、孩子們相互分享交流。讓孩子們懂得植物的生命成長過程和人的生命一樣,需要時間,需要關注,所以我們要更加學會一些保護小樹的方法。

五、延續活動:

1、記錄表是記錄的孩子們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的過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鼓勵幼兒發現更多的記錄方法,能大膽有效促進孩子們科學發現的積極性!

2、繼續引導幼兒照料自己的小樹,增強孩子們對周圍生命的責任感,繼續定期做好更加詳細地跟蹤觀察記錄。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篇2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瞭解及動手操作,使幼兒掌握理解海綿的性能,知道海綿的用途。

2、學習詞語:軟軟的、輕輕的、吸水、彈性等。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人手一塊海綿和2—3根細橡皮筋

2、海綿變化圖示兩張

3、彩色顏料水每組一盤

三、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海綿,幼兒交流經驗

1、你們是怎麼玩海綿的?幼兒相互交談議論。

2、請幼兒講講:玩起來與別的積木有什麼不同?

3、請位幼兒説一説見聞: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海綿。

(二)操作遊戲,感受海綿的特性

1、海綿寶寶變成小青蟲遊戲

教師出示毛毛蟲圖示和細橡皮筋,引導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綿分若干節,並與原形比較。請幼兒思考:可以讓海綿變回原來的樣子嗎?幼兒再動手做一做。

小結:我們能把海綿變成各種形狀(引導孩子捏成一團),馬上鬆開,它又能恢復原樣,説明海綿有彈性。

2、海綿寶寶喝水遊戲

1)教師提供顏料水分組活動,提示幼兒思考:海綿寶寶能幹什麼

2)待幼兒活動幾分鐘後,請幼兒説一説你是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如:“我把海綿放在顏色碗裏,碗裏的顏色水少了,而海綿變顏色了”。教師肯定幼兒的做法和語言表述,表揚做的好的幼兒。

教師小結:海綿能把顏料水變少,説明海綿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四、聯繫生活,整理活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海綿的用途也很廣,如我們做操用的體操墊、睡覺時鋪的海綿墊等。引導幼兒把吸水的海綿拿到陽光下曬一曬,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五、活動延伸

1、讓幼兒仔細觀察社會上、家庭裏還有什麼東西是用海綿做的。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去收海綿,進一步觀察其用途。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篇3

課題:夏天的雷雨

課時:一節課

班級:中班

授課類型:理論課

設計思路:

夏天到了,雷雨天氣很常見,遭雷電傷害的事情也常有發生,且讓幼兒從小就認識雷電、學會如何防雷電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由於雷電的理論性較強,而幼兒的理性思考水平較低,便選擇以故事導入,並將這個故事作為該科學活動的背景,以此來引起幼兒的興趣。整個活動圍繞雷電是什麼、怎麼形成、有什麼危害、我們應該怎麼做,並以幼兒喜歡的形象小紅帽、小猴子、等來引出這些問題,讓幼兒進行思考交流,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更願意參加活動。幼兒在學習瞭如何防雷電傷害之後,觀看動畫,進行情景模擬小遊戲,來強化活動的第4環節,讓孩子快樂的掌握知識。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到打雷是夏季的自然現象,並初步瞭解雷電的形成及危害,掌握防止雷電傷害的基本知識。

2、培養幼兒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能力及遇到雷雨時的自我保護能力。

3、發展幼兒的好奇心、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

二、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音頻《打雷了、閃電了》、視頻《雷電形成》

2、課件

3、卡片(小紅帽、小兔子、小猴子、大樹、電線杆、鐵架、巨石)

經驗準備:

1、在生活中幼兒遇到過雷雨天氣,見到過雷電。

三、重難點

重點:雷電的傷害及其防護

解決辦法:幼兒討論、圖片展示、情景模擬

難點:雷電的形成。

解決:觀看視頻、故事説明法

四、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放映第一張ppt)【今天小紅帽想要邀請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剛走出家門,突然傳來了雷雨閃電的聲音(音頻《打雷了、閃電了》),紅帽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很害怕,就急忙的跑回家躲了起來(放映第二張ppt)。小朋友們能幫幫小紅帽、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嗎?(下雨了、打雷了、閃電了)】

2、幼兒交流:雷電是什麼樣子的?雷電都是什麼時候出現?

【小紅帽他們很疑惑:什麼是打雷呢?閃電是什麼樣呢?他們什麼時候出現呢,是現在這個季節嗎?(小朋友發言)並請小朋友模仿雷的聲音】

教師小結:【聽了小朋友的話,小紅帽點了點頭,很高興得對它的朋友們説:我們剛剛聽見的轟隆轟隆聲就是雷聲,天上那條白色的、帶有很刺眼光芒的線就是閃電,雷聲和閃電在夏天很常見。所以我們大家都不要害怕了。】

3、讓幼兒想一想、並交流自己的經驗:雷電是怎樣產生。

【①小猴子問道:雷電是怎麼產生的?他這一問題難倒了小紅帽他們。小朋友們能告訴他們答案嗎?(小朋友發言)②小紅帽聽了小朋友們的回答後還是不明白,於是他們決定呼叫米老鼠博士,“嘟嘟嘟”,電話通了,小紅帽問到:米博士,雷電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來看看米老鼠博士的回答(觀看視頻《雷電形成》)。】

教師小結:【(放映第三張ppt)天氣變熱了,小水滴覺得大地媽媽很熱,所以他就到天空阿姨那裏乘涼。越來越多的小水滴都到了天空阿姨家,天空阿姨家已經住不下了,所以一些小水滴不小心就被擠了出去,從天空阿姨家掉了下去。就在小水滴回大地媽媽家時,他們撞上了來天空阿姨家的小水滴,發出了很大的聲音和很強的光。”(故事)】

4、雷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看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圖片展示的行為。

【一個小時候後,雨停了,小紅帽和他的朋友又出發了,並順利的到達了外婆家(過渡)。那小朋友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雷電嗎?(有)當你們遇到雷電時,是怎麼做的呢?(小朋友交流)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遇到雷電時是怎麼做的呢?(看課件)他的做法對嗎?錯誤行為會造成什麼危害?應該怎麼做?】

圖一:安裝避雷針。(向幼兒簡單介紹避雷針及富蘭克林,鼓勵幼兒向他學習)

圖二:閃電了,小明在玩電腦。

圖三:打雷閃電了,小明在室外打手機。

圖四:下雨閃電了,小明在大樹下躲雨。

圖五:打雷閃電了,小明在家打電話。

教師小結:如何防雷電。(課件展示)

室內:地勢低窪的地方蹲下、遠離樹木輸電線、不要使用移動電話、不要將在空曠的場地上扛鐵質工具儘快離開水面。

室內:關好門窗、遠離金屬器具、拔下電源插頭、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5、遊戲:情景模擬

遊戲規則:三名幼兒扮演小紅帽、小猴子、小兔子,四名幼兒扮演道路上的大樹、電線杆、鐵架、大石頭。教師旁白給出情景,當聽到雷聲後幼兒選擇躲避的地方。

活動前:選擇三名幼兒戴上小紅帽、小猴子、小兔子的頭飾,再選擇四名幼兒戴上大樹、電線杆、鐵架、巨石的頭飾。

活動中:教師旁白:小紅帽邀請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走到半路上,突然傳來了雷雨閃電的聲音(音頻《打雷了、閃電了》)。小紅帽他們該怎麼做?扮演小紅帽、小猴子、小兔子的三名幼兒聽到雷聲選擇躲避處。

活動後:教師就幼兒的選擇做出簡單評價。(可再重複活動一次後再評價)

6、活動結束

讓小朋友在下一次打雷閃電時和父母認真觀察觀察。教師宣佈活動結束。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設計 篇4

根據科學活動《為什麼會響》的活動進行修改。設計思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為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説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閲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為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説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得出結論:

①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三、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

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2、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3、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説説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為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zdp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