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精選5篇)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梅嶺三章》教學設計(精選5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精選5篇)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體會這組詩篇迴環遞進、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2、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面對當時的必死險惡環境,雖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激勵後死同志英勇鬥爭;追溯參加革命的理想,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英勇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樂觀革命精神。引導學生體會這組詩篇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1、由開始教學詩歌單元,引出《梅嶺三章》(板書課題)。指出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

2、要求學生閲讀預習揭示,初步瞭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閲讀小序和詩篇,理解詞義、句意、小序和詩篇的大意。

4、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旌(旗):jīng懸:xuán當(紙錢):dàng應(有)涯:yīngyá(遍)種:zhòng

5、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分析它的作用。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明確: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了。“伏叢莽間”的“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藏匿在樹叢密草當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夠;考慮到不能脱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裏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序寫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脱”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詩篇的創作背景(板書:創作背景必死險惡處境)。

6、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英勇地面對必死的險惡處境(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一組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麼意思?具有什麼樣的含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鬥,內含着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台”、“閻羅”等迷信傳説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後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台”、“閻羅”這樣舊時傳説的詩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鬥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動頭子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

(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旌旗”,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集”,空間較小;“收”,缺少聲勢;“率”,不含招集之意。“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乾脆利落,褒意鮮明。“打”,沒有斃敵之意;“殺”,褒貶不明;“伐”,也無斃敵之意。“旌旗”,原指旗幟,這裏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部隊,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7、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麼?內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着雖經十年激烈戰鬥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

(2)第二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採納;後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説:“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後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後仍然一心關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鬥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板書:死不暝目)。

(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取得勝利和切盼得到勝利消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鬥)。“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

(4)詩句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飛”這個動詞,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富有感情色彩。“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裏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投身革命即為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為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鬥爭。

(2)三、四兩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堅定樂觀)。

(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該”雖與“應”的表現作用相似,但念起來不如“應”順口;“當”、“須”,則都力量較弱。“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裏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捨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的縮語,原為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裏運用引用修辭方法,表現為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裏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現革命理想實現。

9、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之間的關係及其表現力量。

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麼樣的關係?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三首詩:第一首起於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後還要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於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不暝目,激勵後死同志英勇戰鬥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鬥,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10、要求學生默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11、指定學生朗讀這組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壯烈感情。

佈置作業

背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2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薰陶。這麼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麼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導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着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範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台,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並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麼?

此去泉台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麼?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培養他們的比較閲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閲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為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重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旌旗(jing)懸(xuan)當紙錢(dang)應有涯(ying)(ya)遍種(zhong)即為家(wei)

2、熟讀這三首詩,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並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

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脱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三、課文分析

1、朗讀這三首詩(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

2、請一個學生讀小序,談談小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小序告訴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作背景。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為,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

3、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試填表説明。

4、提問:第一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回首平生,豪情無限。身經百戰,部下多有犧牲。後兩句生髮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犧牲必去陰間召集舊部,率十萬精兵新殺閻王。這裏的閻羅,影射反動的首頜。一個“斬”字,沉着痛快,筆力千鈞。

5、提問:第二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回首南國革命戰爭已進行了十個年頭,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對斷頭的今日,叮嚀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烽煙”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狼煙作報警用,這裏借代戰爭。

“此頭須向國門懸”是汪精衞《獄中雜感》的原句。

煤山雲樹總淒涼,荊棘銅駝幾變遷。

行去已無干淨土,化來徒喚奈何天。

瞻鳥不盡林宗很,賦鵬知傷賈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頭是國門,用春秋吳將伍子前服懸東門典故,意為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天下大勢。“捷報飛來當紙錢”令人想起南宋陸游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飛來”輕快,歡欣,聯翩而至。紙錢祭死者,帶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脱出將軍之口,妙語天成,壯而不悲。

6、提問:第三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風”借喻反動當局對革命人民的屠殺和鎮壓。“應有涯”是作者的詛咒,也是預言。“取義成仁”是引用典故《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捨生而取義”。“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眾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問:這三首詩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

(1)用詞準確、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舊部。用“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用“收”,有動作無聲勢,比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過程,顯得突然;用“集”,意與招略同,但舊屬厭聲,不含七律格律,續作平聲也不如“招”字響亮。

如:旌族十萬斬閻羅。用“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乾脆,有居蒿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用“殺”褒貶不分;用“伐”,用力太過;用“打”,與詩意不合。

如:捷報飛來當紙錢。用“飛”,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富於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飄”,太緩慢,令人不耐煩;用“傳”,無形象感;用“交”,破壞詩的意境。

(2)藉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軌閻羅。藉助迷信説法,抒寫情懷、反映生活、表達理想,可不排斥天國地獲等虛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類的怪異現象。下泉台,招舊部,斬閻羅,比直接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處在

於:(一)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惡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三)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後已更深一層的詩意,這是直説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小結

這三首詩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無限忠於革命事業,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崇高理想。

在寫作特色上,寫實與想象相結合,構思新穎、想象奇偉,表現了詩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與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上運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語言形象精練。(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讚揚了為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為本。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脱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覆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註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瞭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後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脱”的絕境中作為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為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着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着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頭懸國門”,引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的頭懸東門典故。(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採納;後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説:“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後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表達了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飛來”是輕快、歡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詞。紙錢祭死者,帶有中華民族的民俗特點和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脱突現出將軍豪邁爽朗的口吻,妙語天成,壯而不悲。(板書:

(3)解讀第三章:

——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種積極、熱情、主動獻身、心無二志的高風亮節。“應有涯”,是對反動派挑起事端、引發戰爭、置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詛咒,同時又是革命的預言家在預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會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論語》《孟子》“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的典故,表達了願為信仰獻出生命的豪情壯志。

3、這三首詩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

(——這三首詩,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後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三章在思想內容上緊密聯繫,又有所側重,第一章集中抒發視死如歸,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第二章表達對戰友的勉勵;第三章主要表現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洋溢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板書: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

四、品味語言,感受文采

這三首詩語言準確、凝練,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定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萬斬閻羅”改為“大軍十萬打閻羅”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軍,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形象地表現出盛大的氣勢。

“斬”字,力度強,速度快,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大軍”,只有數量,無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動作,太平談。

2、陳毅詩句“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與陸游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異工同曲

3、“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如果把“飛”字改為“飄”字好不好?

“飛”捷報的多且快,有數量,有速度,顯得熱烈而形象。“飄”,顯得緩慢。

4、文中還運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借喻:“自由花”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風”敵人對革命人民的鎮壓。

五、總結全詩,昇華感情

陳毅是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之一,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博學多才,文武兩全;光明磊落,剛毅如山;胸襟坦蕩,仗義執言;寬厚仁慈,偉人風範。今天我們學習他的詩篇,感受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愛國情懷。不同的時期都會湧現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國,為祖國,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讓我們以英雄為榜樣,從小立下鴻鵠之志併為之去努力拼搏。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新時代的英雄人物。最後,讓我們帶着滿懷敬意,滿腔自信,再次朗讀英雄詩篇,聆聽教誨,激發鬥志,錘鍊品格!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5

課文內容分析:

本篇課文是偉大革命家、軍事家陳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詩組成,又被稱為組詩。寫這三首詩的時候,恰逢作者被圍困在梅嶺山上二十多日,慮及自己可能無法脱身,於是留下這“絕筆”,沒想到隨後即解圍。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絕境之中,追懷往昔,即使面對死亡,作者也毫無懼意,甚至要召回已經犧牲的部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鬥爭到底。第二章,作者告誡倖存的同志們,奮勇殺敵,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自己,表達了詩人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第三章,作者對於投身革命無怨無悔,並相信戰爭終有結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將走向勝利,末章強烈地抒發了詩人的思想情感,體現了詩人不屈的戰鬥意志和樂觀積極的革命態度,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形象瞬間躍然紙上。詩作內容短小精悍,讀來鏗鏘有力,全詩既帶有為革命獻身的義無反顧,又有即將自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雖相隔幾十載春秋,卻依然讓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被感動、被激勵。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們已經讀過不少詩歌,初步具備了對於詩歌的朗讀、認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對於詩歌中滲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詩歌的情感,還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難,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帶有歷史時代特徵的組詩,與學生現在的生活閲歷,有很大的反差,在學習時,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困擾和挑戰,這就需要教師的引領,以及貼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讀。

教學目標:

1、朗讀教學,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

2、揣摩意象,理解關鍵性字、詞,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學習課文中想象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教學重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2、揣摩、品味意象以及關鍵性詞語,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創意:

通過學案教學法,達到課前預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目的。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詩歌,瞭解作者

説起陳毅,大家首先會想到他革命家、軍事家的身份,其實他還是一個詩人,還記得《青松》這首詩麼?我們先來齊背一遍。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通過這首詩,我們彷彿看到了陳毅自己的形象,他寧折不彎、堅韌不拔、品德高尚、遇挫彌堅。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對於陳毅的身份介紹,教師可自行補充資料,讓學生初步瞭解陳毅其人,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對照學案,疏通字詞

(一)學生分小組自讀課文

組內1號、2號學生檢查預習的效果——糾正錯誤讀音,糾正學案上的拼寫錯誤等。

(二)小組內朗讀交流

(三)班級內朗讀交流

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讀?哪些地方輕讀?哪些地方停頓?哪些地方需要音調變化等。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上課前下發學案,學生提前預習朗讀課文並疏通字詞,上課時組內檢查糾錯。本文是三首詩組合而成,需要學生在不斷地朗讀中揣摩文意,本環節旨在指導學生自我朗讀,注意朗讀技巧,教師需要在自讀的過程中巡視和指導。)

三、概括大意,明確意象

(一)這三首詩分別在講什麼?

明確:第一章表現革命的艱難,申明此生不見革命勝利,死後必召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第二章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的革命者,繼續努力,以捷報來告慰死者。第三章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最終將迎來勝利。

(二)請你用四字詞語概括出來。

明確:第一章:血戰到底或戰鬥到底;

第二章:勉勵戰友或勉勵諸君;

第三章:革命必勝或實現理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文是一組詩歌,語言風格言簡意賅,此處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四字詞語概括來體會簡潔的語言特點。)

(三)詩人在不同的章節中用到了不同的意象,比如第一章中出現的:泉台、舊部、旌旗、閻羅。

1、思考:什麼是意象?

明確:意象即詩中的形象,是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

2、分小組合作探究,找出第二章、第三章中出現的意象,寫在學案上。

明確:第二章捷報紙錢等

第三章自由花等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此處的設計意在體現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把握詩歌的意象,通過小組討論利用學案進行學習,符合自讀課文的特點。)

(四)通過不同的意象,詩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情感,分小組討論

這些意象是如何與詩人的情感聯繫起來的,並寫在學案上。

明確:泉台、舊部、旌旗、閻羅——對敵人的仇恨

詩人對國民黨反動派充滿了仇恨,即使自己犧牲,也不會放過那些敵人。

捷報、紙錢——對戰友們的囑咐,寄希望於後繼者們。

“捷報”、“紙錢”,反映了詩人即使面臨死亡,也依然要勉勵自己的後繼者們,繼續投身革命,將勝利的消息當作紙錢燒給他,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陸游的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自由花——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信心。

遍種的“自由花”這個意象,更是反映出了詩人內心對戰爭必勝的信念,也體現了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體現出本單元以及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對意象的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小組上台展示上一環節

(六)齊讀課文,想一想:這三首詩有內在的聯繫麼?

明確:形式上獨立成篇,內容上緊密呼應,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整體。三首詩從過去、現在、未來着筆,過去是“我”革命的過去,現在是面對死亡的現在,未來是革命即將勝利的光明未來。

四、揣摩字詞,領悟想象

(一)分小組朗讀課文,並開展以下活動

1、小組討論哪些字詞應該重讀?為什麼重讀?在學案上做批註。

2、包含這些字詞的句子,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小組內成員共同查閲資料,並在學案上做記錄。

明確:重讀這些關鍵性的字詞:招、斬、捷報、取義成仁、遍種“此去泉台招舊部”中的“招”需要重讀,用“招”,而不用“收”、“率”、“集”,因為“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用“收”,有動作無聲勢,比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過程,顯得突然;用“集”,讀起來不如“招”字響亮。

“旌旗十萬斬閻羅”中的“斬”要重讀,因為這樣讀,才能表現出力度強,速度快,果斷乾脆,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捷報飛來當紙錢”中的“捷報”要重讀,捷報指的是革命勝利的消息,重讀是因為需要強調革命必勝,體現作者堅定的革命到底的決心。

“取義成仁今日事”這句話中的“取義成仁”要重讀,意思是為了成全仁義,不惜犧牲生命,這裏指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於犧牲。重讀是要表現出作者對於犧牲自己的生命毫無顧慮,表現出了作者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人間遍種自由花”中的“遍”要重讀,因為遍種表示到處都有,處處開花,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的境界,也是詩人最終希望達到的革命勝利的願景,重讀這個詞,尤其重讀“遍”,能更強烈地體現出作者革命必勝的信念。

這些句子用到了想象的寫作手法。

(二)什麼是想象?請根據老師的講解,在學案上做好記載

明確:想象是人在頭腦裏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那麼就這篇課文而言,已存儲的表象是詩人遇到了戰爭陷入絕境的困難,詩人在腦海中進行加工改造形成的新形象是對革命的無悔,對未來革命必勝的信心,以及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此處將想象拿出來進行解釋,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想象的定義,深入理解詩歌中的想象到底是什麼,為下一步領悟想象的作用做鋪墊。)

(三)詩人的想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一:表達自己的強烈的情感,比如“斬閻羅”,將國民黨反對派比作閻羅,可見詩人的嫉惡如仇,“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這樣的想象,使得每一個讀者都感受到了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作用二:表現出詩人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必勝的信念。詩人以為自己即將犧牲,所以“後事”只能憑藉腦海中的再加工而形成,而正是這樣的再加工,使得我們得以發現詩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情懷。

五、課外推薦,再讀再品

下課前,老師向同學們推薦多首陳毅的詩歌選段,請同學們課下再讀再品。在學案上,完成以下任務:

找出下列詩句中的意象、關鍵性詞語、想象在學案上做批註。

六、板書設計

意象(感情色彩)重讀字詞想象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在學習目標的確立上,一方面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利用學案,將學生的批註、筆記、討論結果等內容,都在學案上加以體現,這也充分體現出了自讀課文的特點。充分挖掘文本,緊緊圍繞詩歌中的意象、關鍵性字詞,以及想象這一寫作特點。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突出自讀課課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課文、自主研究、自主討論、自主品析,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找準了突破點,也就找到了文本“發光發亮”的地方,也就實現了編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學者文本的四維互動,也就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在於:部分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少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然不能很快地領悟朗讀的技巧,在品析課文的環節,還是依賴老師的傳授,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存在有個體差異,總是等着“喂”,卻不能主動去“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wlev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