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被壓扁的沙子》教學設計

《被壓扁的沙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被壓扁的沙子》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把握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

本文説明其觀點的行文順序及語言特點

(二)能力目標:

善於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合乎邏輯的分析、探索

2、廣泛閲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文章所説明的事理,領會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本文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説家、被公認為當今美國科幻小説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寫的一篇説明性文章《被壓扁的沙子》

文章的題目通常對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題目《被壓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會寫些什麼呢?大概會介紹類似沙子為什麼被壓扁,或者被壓扁的沙子是什麼樣的之類的問題吧

本文到底介紹什麼科學知識,我們肯定能在文章裏找到答案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進入阿西莫夫書寫的科學世界吧!

(二)據言知意你從文中知道了什麼?

請同學們瀏覽文章,瞭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麼科學奧祕,藉此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在品析之前解決字詞知識

1、文章是介紹沙子的知識嗎?(有關恐龍滅絕的原因,原來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龍)

2、題目是《被壓扁的沙子》,內容卻恐龍滅絕的原因,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偏離主題了?我們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會不會更好?

本文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説”所以產生,與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們的閲讀興趣

3、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是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因而產生兩種學説“撞擊説”“火山説”在探究恐龍滅絕的原因時,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他的觀點以什麼為依據,又是怎樣推論出來的?

請仔細閲讀,圈點勾畫找出文中關鍵語句,思考作者得出結論的過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個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語句,在閲讀中畫出這樣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提煉文章主要信息,快速準確的掌握文章主要內容所以説,圈點勾畫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

☆小組討論,與周圍同學分享你的閲讀信息,並交流觀點,讓同學明白得出結論的原因及過程[請幾名同學展示]

作者運用嚴謹的思維方法,層層剖析了恐龍滅絕的原因(邊總結邊板書):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説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説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研成果→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説明順序

☆邏輯順序:指按照人們思維發展的順序,進行合理的推論而得出科學結論的思維過程,寫作有關科學知識的文章是通常會採用這種符合思維順序的方法作為行文思路,這就使邏輯順序與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共同成為説明文的三大説明順序

(三)順意品言

同學們對邏輯順序有了基本認識,可是將深奧的事理由淺入深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一方面需要縝密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還要藉助語言這個有效的交流工具準確嚴密是説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語言特點也是我們閲讀文章的一項基本能力

1、請看大屏幕上的這兩句話:

(1)這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2)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兩句話有什麼不同?有“也許”跟沒有“也許”,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點撥:“這”指什麼?“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使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是導致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客觀事實,還是根據現象推出的結論?是科學家根據科學現象進行科學推測得出結論如果去掉“也許”,句子意思就成了一個科學的判斷,與客觀事實不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去掉“也許”,句意過於絕對化,與客觀事實不符)

雖然只是一個詞的應用,卻足以體現説明文語言準確和嚴密的特點了

2、請看這兩句話: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約10000C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左右,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像(2)一樣,把表示温度和時間的詞換成不確定的大約數字,行不行?

(不行因為斯石英變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時間是推測出來的,還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客觀事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數字必須採用經過科學驗證後確定的數字,數字的運用同樣可以體現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3、(學以致用)你在文中還能找出與前兩個事例相似、能夠體現説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的句子嗎?嘗試分析這些句子

4、小結:通過《被壓扁的沙子》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親密接觸了阿西莫夫介紹科學知識的説明文,他用縝密的邏輯順序、準確嚴密的語言,使我們明白了恐龍滅絕的原因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再次遇到類似文章時,能夠學以致用

(四)悟意會言能力嘗試

阿西莫夫除了這篇文章提到恐龍滅絕的問題,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龍無處不在》也與恐龍滅絕有關,《恐龍無處不在》跟《被壓扁的沙子》有什麼異同點?

請大家閲讀《恐龍無處不在》,就兩文異同點互相交流(若時間充足,請大家齊讀《恐龍無處不在》的第一句話,提示他們:生活中一些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內在聯繫,只要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你肯定會有獨到的發現)

五、佈置作業:

尋找《恐龍無處不在》與《被壓扁的沙子》有什麼不同,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可以從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説明角度、説明語言、科學結論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被壓扁的沙子》第二種教學方案

一、舊課導入:《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現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係呢?讓我們先來閲讀一遍這篇短文。

二、質疑討論

出示問題:

在《被壓扁的沙子》裏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為什麼?

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麼?根據又是什麼?

明確:“撞擊説”和“火山説”。(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後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

■對比閲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麼異同之處?(從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説明角度、説明語言方面比較)

a.説明順序:兩篇文章採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説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説明方法:都採用了多種説明方法。

首先都採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説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説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採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説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説明方法。

c.説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 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説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拓展練習,分組自由討論: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標籤: 教學 沙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yvy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