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發現孩子》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1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瞭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觀念裏,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瞭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任性,只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蒙台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為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幹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為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着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儘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儘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並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穫,感謝大家的閲讀。

《發現孩子》讀後感2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裏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並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並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願,用自以為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着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為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願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出於他們的一廂情願,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為甚至影響孩子日後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説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於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於孩子來説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於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後,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説:我覺得很困惑,為什麼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為什麼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為什麼我演講結束後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於成為服從的羣體,因為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

《發現孩子》讀後感3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為什麼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台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台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瞭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台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麼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眾……現實問題深深困擾着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裏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裏,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説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後進學生名單,然後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複着“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説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於弄清了為什麼老師在時他們會温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台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台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麼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去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mqg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