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孩子與惡讀後感

孩子與惡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孩子與惡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孩子與惡讀後感

今天我們來談談《孩子與惡》這本書。雖然我已經成年,但我內心還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面對那些屬於大人的責任和情緒內斂我還不大熟練,又或許是一些人擅自把責任和情緒內斂作為標籤強行安給了大人。説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孩子與惡》這本書是寫給大人看的,為與孩子相處做準備,我以孩子的視角來看這本書,有些地方會感同身受,有些地方不免會覺得莫名其妙。

這本書中十分有趣的一個觀點就是惡具有創造性,首先我們得談談惡是什麼,世上本沒有惡,但自從有了秩序,惡就產生了。一切能夠長久存在的秩序都是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與繁衍的,但秩序又是在不斷變化的,在時代的某個瞬間,一個人打破了當下的秩序,那麼他無疑做了惡的行為。總之,善惡皆是秩序的產物,一些穩定的秩序長久存續下來,這些秩序便形成了傳統,傳統又演化成道德,道德分化出善惡。

惡破壞原有的社會秩序,這看起來十分糟糕,不被人所接受。但如果社會秩序一成不變,還會有發展嗎?創造是建立在改變原有社會秩序的基礎上的。而惡的存在於一定程度上是創造的表現。

作者河合隼雄引用自《惡質造物主》裏蕭沆説的一段話:“上帝,與創造沒有任何瓜葛,創造的權限只屬於那種墮落的(低格調)的神、那種隨便幹什麼事都不帶臉紅的神,這還用舉例説明嗎?一切善良都不可能創造,因為善良太缺乏想象力。”這句話我覺得十分能印證前面的觀點。

河合隼雄認為,人性中,本質地包含着反自然的因素,這可能是事情的根本。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性中包含的反而是自然的因素,每個人存在於社會羣體中,受着各種各樣的規則的束縛,人既屬於社會,也屬於自然,在遵守着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會存在着打破秩序的衝動,這就是人的天性之一。

探討完惡,話題回到孩子。關於孩子的話題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有以下幾點:自立的緊迫感,偷竊背後的原因,性格,外來者,欺凌。

不知道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經歷,在青春期的時候或者在其他你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的時期,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且這些想法與父母的背道而馳,你想要擺脱他們,但明面上卻不敢挑起戰爭,你開始暗地裏偷偷開始自己的計劃。這種自立,不是經濟上或者空間上的自立,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立。《德米安》一書中對這種感覺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在心裏,閃過了一種奇妙的全新的感覺,像是生滿了倒刺、惡毒又痛苦的感覺,也就是説,我終於在父親面前有了一種優越感。有一瞬間,我對父親的.不知覺感到了一種蔑視。父親對我的鞋子的責備,多無聊啊。”

在我的初中時期,這種自立的緊迫感越發明顯。這種自立的緊迫感讓我做出瞭如果被母親知道覺得會不可饒恕的事情,我開始偷偷熬夜看小説,每天晚上吃完飯,我就會來到房間,反鎖上我的房門,打開台燈,手機屏幕亮起,時鐘滴滴答答着,時針指在八的方向。就這樣,我每次都會看到十點十一點,然後懊悔似的拿起一天的作業,奮戰到深夜一兩點,再之後上牀,繼續亮起手機,直到深夜兩三點,我才熄燈睡去,然後天亮,七點從牀上被母親像擺弄玩偶似的拖起來。這些事情放在現在的我面前,我都會覺得很瘋狂,雖然當時的體驗很享受,但白天的睏倦感讓我像條溺水的魚,每天臨近死亡邊緣,但就是這樣的日子奇異地持續了兩年,並且我還甘之如飴。這樣的生活是否會被人們定性為“惡”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吧!就是這種內部自立的衝動和緊迫感,使我作出了在母親掌控之外的事情。

為什麼當時十三歲的我會作出如此瘋狂的事情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當時正處於青春期。我迫切的想做出貫以自己意志的事情,當時的生活就像是億億萬個初中生一般,白天上課中午和傍晚放學回家吃飯,當時經常會把想吃的東西告訴做飯的奶奶,但每當這時母親便會補上一句“奶奶做什麼就吃什麼,哪來這麼多話。”次數多了之後,我對家中的飯菜便沒了期待,以至於到後來出現了輕微厭食的症狀,在初三畢業時,一米六三個子的我僅有八十斤。迴歸正題,傍晚吃飯過後就是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電腦只有週六日才可以打開,而電視的存在在我的記憶裏很模糊,不知道為什麼。每天的日子都是一樣的,小房間裏的時間便成了我唯一能掌控的自由。但當時還面臨着一個問題,因為如果小房間如果不把門關上並鎖着,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只屬於我的真正空間,但母親顯然是極其反對我關門,鎖門更不必説。對此,我們進行了一場無比殘酷的戰爭,哭鬧,打罵,找外援等手段都沒能讓我改變主意,直至後來,母親無可奈何的退步了。

我渴望自由,一直都是,精神上和身體上的。這種自由的渴望從初中時便開始覺醒,並一種不恰當的方式愈演愈烈,導致初中階段摧殘了自己的健康。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去正確引導這種孩子青春期裏自立緊迫感,以至於不要作出錯誤的“惡”的行為,這裏強調錯誤的,原因是有時候適當的“惡”更有利於成長,而錯誤的“惡”是要被堅決反對的。如果當時有母親的介入,我也許就不會那麼瘋狂。但事實上,我不可能尋求母親的幫助,因為一旦告訴了她,這件事情將沒有任何餘地,我的手機會被沒收,我的小説會像哥哥的遊戲卡片一樣燒燬。家長對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太過於嚴苛,對於看言情小説這種明顯不務正業的愛好,中國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將其視為“惡”的一種。一種危害自己孩子學業和前途的“惡”。這部分我會在性格那一部分中探討。

説明一下,我現在已經戒掉瘋狂看小説加熬夜的壞習慣啦,其實在初中畢業後離開家去到高中住宿之後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為當我離開了母親身邊,新的高中全宿生活讓我感到無比快活,並且我擁有了數不盡的自由,這種自立的緊迫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所以這種自立的緊迫感是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或者改變與他人關係(如我的母親)而得到治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g0r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