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學説明文,但所説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內容並不深奧。授課過程中,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閲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後設置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鑽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鱗片、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弄清“繁衍、相安無事”的詞義。

⑵收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通過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夠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並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⑶揣摩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3、情感目標: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瞭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

2、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説明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説明文的科學性。

【教學難點】

1、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後”的説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2、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讀和點撥相結合。

【教具準備】

幻燈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篩選重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説明順序、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的條理性、科學性。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20xx年11月份,我國多家媒體曾轉載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羣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着一項克隆人的祕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複製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當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選自20xx.11《文匯報》)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今天,讓我們走進《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板書文題)

設計(二):

《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令人拍案叫絕:他與妖魔作戰一旦吃緊,便從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羣小猴來參加戰鬥。這當然是神話,但是今天的科學卻能實現類似的“奇蹟”,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廣大?還是聽聽遺傳學家的解釋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兩棲

2、解釋下列詞語,並用詞造句

繁衍

相安無事

3、克隆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分別為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複製羊的誕生為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5、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計時閲讀,然後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作總結髮言,以歷時最短、概括較準確的小組為優勝組。

明確:

1、nánɡ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

相安無事:相處沒有衝突。

3、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勾勒了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為我們介紹了中外科學家所進行的克隆實驗及實驗進展情況,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克隆綿羊‘多利’”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複製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複製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是它標誌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説,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能危害於人類。

5、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的條理性和科學性

學生精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閲讀。

多媒體顯示:

1、文章四個部分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能調換順序嗎?

2、文章第一部分為了説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後”採用了什麼樣的説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4、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介紹多利的誕生過程,採用了什麼樣的説明順序?

學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處,另選幾位同學作補充或糾正。

明確:

1、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邏輯順序説明事理,逐層深入,步步推進。

2、作者為了説明“克隆是什麼”,運用了三種説明方法: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舉例子,列舉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説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説得簡明易懂。作解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根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説明“克隆”是怎麼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採用了時間順序。小標題“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顯示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便於勾勒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標誌性詞語可供分析,如“‘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後……然後……到去年七月……‘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複製羊’”。

教師對學生交流的情況作評價,對不當之處應予以糾正。

教師提示:關於第二部分的説明順序,應考慮如下一些內容:第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一條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以此來看,關於“時間順序”的判斷是不準確的。

那麼,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呢?第一條線索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第二條線索體現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了科學家們的追求精神,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四、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

同學們,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遊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請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仔細體會。

生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生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

生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生4:“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

選兩位同學談體會。

五、學生自由問答、質疑、釋疑

學生爭論的焦點在於文章最後一段。文章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呢?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

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並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技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麪對的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課後查找資料,完善自己的觀點看法。

六、佈置作業

1、課後閲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

2、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欣賞

1、導入

師:同學們,課間你們都玩些什麼遊戲?

生:“打乒乓”;“跳繩”;“貼大餅”;“捉迷藏”;“抓人”……

[從學生最貼近的生活入手,強調學生的生活經驗。]

2、初聽

師:現在老師播放一段音樂(《陀螺》),聽完告訴我,你認為這段音樂表現的是你玩的什麼遊戲,並説出原因。

生1:我認為是跳繩,因為音樂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生2:我認為是在打乒乓,因為音樂比較活躍,打乒乓時要來回走動。

……

師:同學們説得不錯,現在我們來聽下一首(《騎竹馬》),聽聽看這回表現的是什麼遊戲,當然也要説出原因。

生:我認為是騎馬,因為音樂像馬蹄聲。

師:同學們説得有道理,現在我們再來聽一首樂曲(《跳繩》),聽聽看這回表現的是什麼遊戲,説出你的原因。

生1:我認為是跳高,因為音樂一會高一會低。

生2:我認為是捉迷藏,因為捉迷藏要逃來逃去,我覺得音樂像。

……

師:同學們很會想象,下面我們來聽最後一首樂曲(《捉迷藏》),這回表現的是什麼遊戲,同樣請你説出原因。

生1:我認為是“貼大餅”,因為“貼大餅”要跑來跑去,音樂比較快,很象。

生2:我認為是“捉迷藏”,因為“捉迷藏”也要跑來跑去。

……

[音樂是想象的藝術,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復聽分析

師:同學們聽得很仔細,現在請你們打開書本,看着書上的標題和插圖,我們再次把剛才的音樂欣賞一遍。

(1)聽《陀螺》

師:你認為老師播放的音樂表現的是什麼遊戲?為什麼?

生:是《陀螺》。因為音樂上下跳動,好象陀螺在旋轉,開頭的響聲好象是在抽陀螺。

師:回答得很好!誰來説一説這首樂曲的節奏和速度是怎樣的?

生:這首樂曲的節奏比較跳躍,速度是快速。

師:很好。老師這裏有陀螺,請一位同學玩一玩,體驗一下。

師:現在讓我們跟着音樂模仿玩陀螺。

[在聆聽中體驗。]

(2)聽《騎竹馬》

師:這首樂曲你們剛才已經聽出,是《騎竹馬》。那麼這首樂曲的節奏和速度是怎樣的?

生:這首樂曲的節奏是比較緊湊的;速度也是快速。

師:好的。老師和你們一起玩一玩“竹馬”。(播放《騎竹馬》)

[在聆聽中體驗。]

(3)聽《跳繩》

生:這首樂曲是 《跳繩》。

師:對。這是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為我們小朋友寫的,表現小朋友跳繩時的情景。音樂的節奏、速度是怎樣的?

生:音樂的節奏也比較緊湊,速度是稍快。

師:你們平時跳繩有幾種跳法?

生:有“雙飛”、“跳長繩”、“雙人跳” ……

師:我請同學們上來示範一下。

師:現在老師分四大組,你們自己商量一下,然後老師播放音樂,你們邊聽邊跳繩。

[在聆聽中體驗。]

(4)聽《捉迷藏》

師:這首音樂表現的是什麼遊戲?為什麼?

生:是 《捉迷藏》。因為音樂忽快忽慢,比較快,好象一個小朋友在抓,其他小朋友在逃。

師:音樂的節奏、速度是怎樣的?

生:節奏很連貫,緊湊,速度較快。

師:現在老師再播放一遍,你們藏好了,老師可要來抓你們了!

[新理念提出:應讓學生掌握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師生之間應在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對話、互動,相互提高。]

4、小結:《跳繩》的作曲者是丁善德,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寫過許多反映兒童生活、學習的鋼琴小品,是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捉迷藏》的作曲者是德國的舒曼,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寫過《夢幻曲》等有名的作品。

5、總聽:顛亂樂曲次序,讓學生聽辨樂曲,並模仿遊戲。

[遵循聆聽——聆聽——再聆聽的原則,讓學生通過反覆聆聽加深對樂曲的記憶、理解]

三、總結:

這四首樂曲組成了《快樂的童年》的組曲,這幾首樂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我們遊戲時的情景。音樂可以通過節奏、速度、音色、音區的不同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所以音樂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聽辨、想象、思考來理解樂曲。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32頁和第33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

2.借助學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圖等實物,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小數與分數的關係,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在探索交流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3.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其進率。

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一)交流資料

師:昨天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收集了嗎?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彙報交流。

如:一袋方便麪的價錢是1.2元;一個筆記本的價錢是2.6元……

(二)師出示圖片

師:王老師也找了一些圖片,看大屏幕。

請你認真讀一讀,並説一説每張圖表示什麼含義。

生讀小數並結合圖説小數表示的含義。

(三)小結

看來小數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三年級時我們已經對它有所瞭解,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小數(板書:小數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猜測,實踐體驗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個大傢伙,(師舉起給學生們看)什麼呀?(生:米尺)它有多長?(1米)可以幹什麼用?(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這節課上它的功勞是最大的,藉助它我們會掌握很多新知識。

請兩位同學合作測量一下課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長度,誰願意?

兩位學生測量,其他學生觀察,教師板書記錄:桌子長60釐米多,高80釐米。

師:如果用米作單位,不夠1米怎麼辦?

生:可以用小數。

小結:在我們測量和計算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

(設計意圖: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測量活動,進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直觀感知

1.藉助課件,引導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觀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生:1分米)寫成分數是幾分之幾米?(生:十分之一米)像這樣的分數也可以用小數0.1米表示

師: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分數和小數怎麼來表示?

學生獨立思考後同桌交流,彙報。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數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則是……(生彙報的同時課件出示。)

師:0.3米里有幾個0.1米呢?0.7米里又有幾個0.1米呢?1米里面有幾個0.1米呢?

生獨立思考後彙報。

師出示米尺教具:誰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彙報結果,並説説是怎麼想的

師:你們太棒了!通過觀察以上分數和小數,發現了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生:像這樣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

(設計意圖:多角度、多形式地強化認識,理解一位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並滲透小數的計數單位和進率。)

2.藉助直觀遷移,理解兩位小數的意義。

課件出示32頁圖片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釐米)1釐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怎麼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麼4釐米、8釐米用分數怎麼表示?用小數呢?生獨立思考後組內交流。

彙報整理(課件演示)

師追問:那麼12釐米、38釐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怎麼表示?小數呢?誰來老師手裏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並説為什麼,那麼1米里又有多少個0.01米呢?(100個)

師:你們又有什麼發現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用兩位小數來表示(師板書)。

3.直觀遷移,獨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數的意義。

師出示課件,33頁的圖。

生獨立思考後完成書中練習,然後小組交流。

師追問: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到其他小數嗎?(如:0.006,0.015……)

你又有什麼發現呢?

彙報:分母是1000的分數也可以用三位小數表示。

(設計意圖: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探究、小組交流等方法理解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具體意義,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又一次滲透了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4.遷移推理。

師:試想一下,什麼樣的分數可以用四位小數來表示?五位小數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數可以用四位小數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數可以用五位小數表示……

小結:分母是10、100、1000……這樣的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遷移應用,已經對小數的意義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繼續推理下去,有助於學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從而感知十進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歸納出小數的意義。)

(三)認識計數單位

師:整數有計數單位,小數也有計數單位,你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嗎?嘗試説一説。

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

師課件出示,並要求學生齊讀(板書上顯示)

追問:通過觀察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生:10)

板書: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我採用讓學生試着説一説然後直接出示,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33頁“做一做”,獨立完成,全班訂正。

2.完成書36頁1、2、3題,要求:認真讀題,獨立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這幾道基礎練習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並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總結

1.師:回顧一下本節課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收穫。生暢所欲言。

2.齊讀書33頁“你知道嗎?”內容,瞭解小數的產生。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梳理,加深對本課內容的認識、理解。通過閲讀,讓學生了解小數產生的歷史,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

五、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是10

六、佈置作業:

完成書37頁7、8題

七、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親自經歷測量活動,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加強了對小數產生的必要性認識。

在教學小數意義這部分時,我充分利用教學課件和實物教具相結合,直觀引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都可以用小數表示,然後抽象概括出小數的意義,在此過程中我充分藉助遷移類推,合理安排引導和放手的時機,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會寫的生字,11個會認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愛心”。

教學重點:

1、學會生字,能正確地讀寫運用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切身感受母愛的温柔。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看到課題,你想到了誰的手?為什麼?

學習“柔”。

二、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隨文識字,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鄉”相對。

牽:做動作理解字義。

掌:形聲字。

驚惶失措:害怕緊張。

三、朗讀課文第2~6自然段。

圍:藉助課文插圖,做動作理解字義。

奧利亞:外國女孩名。

四、朗讀課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筆是撇。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適。

善:注意寫法。

五、朗讀課文9、10自然段。

辮:與“辨、辯”區別學習。

淡褐色:聯繫生活實物理解。

六、朗讀課文11、12、13、14自然段。

痣:形聲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複習,認讀生字。 八、書寫生字。 九、作業。

書寫生字;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朗讀生字。

二、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本文講了小姑娘找媽媽的故事。

三、讀1~6自然段,説一説你知道了什麼?

課文中哪一部分寫得有意思?好媽媽是媽媽的名字嗎?為什麼小女孩會這麼説?

同桌練習朗讀對話。

四、分別朗讀7、8自然段,9、10自然段,11、12自然段,談談為什麼小姑娘會這樣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同桌練習朗讀這幾段話,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

説説,小女孩的媽媽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

五、朗讀最後兩段,為什麼小姑娘會很快找到媽媽?

六、表演朗讀課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生字

教學設計:

一、引入課題

同學們,秋天是迷人的,秋天的顏色是絢麗繽紛的,秋天的氣息是清新濃郁的,在秋天更有許多奇特的自然現象,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植物媽媽在秋天怎麼送出自己孩子的。板書課題。

二、自由讀課文,討論思考:

1、植物媽媽有哪些辦法送出自己的孩子?思考討論後填表。

植物媽媽

有辦法

2、同桌交流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教學方法同前略

三、熟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1、認讀書寫課文生字詞。

2、收集關於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的資料。

(教給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查閲書籍工具書、通過互聯網、問懂得相關知識的人)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課文理解賞析誦讀

教學設計:

一、複習檢查

1、聽寫生字詞

2、抽生讀或者背誦課文

3、課文告訴了我們植物媽媽有哪些辦法?

二、進行新課

1、找一找詩歌的哪幾節為我們介紹了植物媽媽的辦法?

2、齊讀第二節。讀懂了些什麼?展示畫片,學生感知蒲公英的形狀。指導學生朗讀。

重點理解:降落傘在這裏的意思?用只要就説一句話。

3、自由讀課文第三節、第四節。讀懂了些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提出來,全班交流議論。指導學生朗讀。

4、課文第一節和第五節分別寫的是什麼?這兩節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三、拓展昇華

通過資料收集,你還知道其他植物是怎麼送出自己的孩子的?四人小組交流後,在全班交流。

四、指導背誦課文。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舉辦一次以有趣的自然為主題的活動,學生作好資料的收集準備。

附:板書設計

植物媽媽

有辦法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指導讀寫。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二、總結課文。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中等生)

2.讀了這篇課文你覺得桑娜和漁夫有那些特點?舉出課文中的具體例子説一説。

3.教師總結:桑娜的特點突出她的勤勞、善良。

漁夫的特點是勇敢、堅強、善良。(樂於助人)

表現漁夫和桑娜的特點上,課文有哪些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1)細緻的心理描寫。

(2)人物的語言個性鮮明。

(3)用詞造句的準確。

朗讀並體會共用詞造句之妙。

指導續編:

1.桑娜和漁夫的高尚品質令人感動,我們能否按照我們對這兩位人物的理解,把《窮人》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呢?該怎樣編呢?

2.編寫時還要注意些什麼?

⑴小組討論,練習編寫。⑵大組討論交流。⑶教師適時點撥。

三、作業:

1.編《窮人》,用二、三百字寫下來,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讀課文。(選做)

板書設計

等待漁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勞、善良

窮人抱回孩子樂於助人

漁夫僥倖回來勇敢、堅強

能熬過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談話導入,簡介冰心

1.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朋友,你喜歡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和冰心奶奶來談談友誼。

2.出示課題《大海中的燈塔》,從課題中你讀懂了什麼?

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出示自學要求。

(1)閲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勾出對你有所觸動的句子,在旁邊批下你的感受。

(3)畫出你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2.學生分組學習,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三、品讀感悟,交流體會

1.全班交流,説説自己讀懂了哪些內容,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釋疑。

2.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有啟迪性的句子理解。

信一開頭,冰心奶奶就説讓我們來談友誼,友誼是什麼?用信中的語言來説説。抓住文中重點句子理解友誼的重要,掌握交友的藝術。

友誼是人我關係中最可寶貴的一種情緣。強調友誼有情。

肯耕種的才有收穫,能貢獻的才配接受,對朋友要有付出,有奉獻。

使你墮落,消沉的,不是你的好朋友。同時也要警惕,你是否在使你的朋友積極向上?交友要交摯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不要只想你能從朋友那裏得到什麼,也要想你的朋友能從你這裏得到什麼。朋友之間有索取,更要有奉獻。

各種不同的人格,如同琴瑟上不同的弦子,和諧合奏,就能發出天樂般悦耳的共鳴。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朋友之間要做到性格互補,取長補短。

友誼是大海中的燈塔,沙漠裏的綠洲,朋友之間的真誠幫助,猶如雪中送炭。

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要注意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從讀中感悟句子的意思。還可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與朋友之間發生的事例。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在生活中真正的朋友應當互相幫助,互相提醒,共同進步。

3.交流談體會。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許多小朋友,甚至有大朋友,説説你是怎樣與他們相處的。

四、選讀感悟,情感昇華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2.把文中對自己有啟迪的句子抄寫在摘錄本上。

五、延伸拓展,指導生活

1.課外閲讀冰心的作品。

2.小練筆:寫寫你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談談你對友誼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n3l8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