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範文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範文

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瞭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觀點。

3.説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佈。

德育目標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説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為主要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繪製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滄海桑田——海陸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第二課時 板塊運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讓一兩個學生講講)傳説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後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如果學生講到,不必重複)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板書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滄海桑田

[講授新課]

1.設置懸念 電腦展示課本p33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蹟”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地理現象,進而思考下面有趣的問題。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説明了什麼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麼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麼在不斷擴大?

2.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觀察圖片,結合思考問題的提示展開討論。

3.點撥過渡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評價後點撥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説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説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蹟,説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説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3)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説明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發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那麼,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4.學生探討 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喜馬拉雅山為什麼會由海變成陸?而東部海域為什麼由陸變成海?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演示分析歸納。

5.演示歸納

(1)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變陸的變遷過程。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1漸變為畫面2。説明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海底巖層中沉積有海洋生物化石,巖層受到擠壓逐漸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j8yl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