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案例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案例

教材簡介:《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敍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回憶了“我”十一歲時發生的一件事,從去釣魚寫到釣到一條罕見的大魚,從不肯放魚寫到依依不捨把魚放回湖裏,最後寫34年後的感悟。本設計是第一課時,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感受我的心情變化過程,為第二課時深入領悟“啟示”打好基礎。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認識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正確讀寫相關的詞語。

2、朗讀與默讀課文,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3、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做誠實守紀的人。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內容,體會爸爸的話語中所包含的對“我”的期望。

教學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瞭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麼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為——《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由“釣”你想到了哪個字?引導區分“釣”和“鈎”,再書空寫。)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用激情的語言,點出主題,為學習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生字讀音。

這篇課文的生字多達20字,而且有的很難讀。所以啊,我們就從檢查生字的讀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會讀了,大家有信心嗎?(課件顯示)

分別指名讀,糾正音。再齊讀。

識記字形。

注意觀察屏幕中的詞語,粗體字都是本節課要學會的字,認真觀察字形,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3、課文內容。

生字詞掌握得這麼好,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在詳細概括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簡練概括,並板書“釣魚放魚啟示”)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預習基礎,讓學生憑對課文的印象及語言的直覺感知,自由地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既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品詞析句,深入體驗。

感受“我”的依依不捨。

1、品詞。師:同學們,“我”願意把這條大鱸魚放回湖裏去嗎?(不願意)文中寫到放魚的細節中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依依不捨)誰能讀出這個詞語所包含的情感?(啟發學生想其意,讀出情)

2、析句。屏幕出示句子

引導學生帶着依依不捨之情,讀這個句子。

過渡:這種依依不捨之情還表現在哪些句子中,請迅速找出來。

在學生彙報時相應出示相關句子,並引導學生多讀,多感悟。如下:

句一:

引導:同學們,知道“我”在説出這句話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嗎?(捨不得,傷心)再引導學生讀出句子包含的情感。

句二:

引導:你覺得這句話告訴你什麼樣的心情?(乞求,還是依依不捨)再啟發學生讀出情感。

句三:

引導: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急切)帶着這種感情讀。

師:急,文中人之所急,入情入境,這就是讀書的境界。全班同學一起再讀這句。

引導品讀這三句。感受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所包含的依依不捨。

過渡:一句句,一聲聲,都是難捨之情。我為什麼這樣依依不捨?我的依依不捨有理由嗎?從哪裏找到我的依依不捨是有理由的?速讀課文劃出有關句子。

(二)感受“我”為什麼依依不捨

1、理由一:

分析理由一:這條魚大,且漂亮。深入讀,體會作者那種驚喜自豪之情。再啟發讀出情感。

理由二: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分析理由二:作者從來到湖邊到釣到這條大魚共花了多長時間。再去體會,去感悟這條魚來之不易。

理由三:

讀讀這兩個句子,看看能從中獲得什麼信息?分析理由三:這條魚帶回家去也不會有人知曉。

過渡。剛才同學們這麼一説,這條魚這麼大,這條魚那麼來之不易,這條魚帶回家去也不會有人知道。難怪我會這樣依依不捨。但縱有百般理由依依不捨,卻又不得不捨,而且不得不捨的理由還只有一個,是為什麼呢?

(三)感受父親的良苦用心

啟發學生找書中的句子説出原因。

1、句一:

引導分析原因之一:時間沒到,不能違背規則。

師:與捕撈開放相對的是禁漁期。老師這裏收集到中國的部分禁漁期。大屏幕出示資料:

分別找三名學生讀資料,並算算禁漁期有多長。

【設計意圖:適時補充課外資料,進行拓展閲讀使學生更深一步體會什麼是“禁漁期”,感受資料中禁漁期之長,與文中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只差兩小時的時間對比,體會這兩小時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

師:剛才的資料可以看出,最短也是一個多月。禁漁期這麼長,這深更半夜,最後短短兩個小時,就有那麼重要嗎?和你的同學討論討論。

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兩個小時意味着誠實,守信,意味着良好的道德。

師評價:是的,父親也是這樣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鳩説:“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這兩個小時代表的就是同學們説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鐘,也應該——生説(把魚放回去。)

過渡:為了讓“我”做到這點,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不容爭辯)父親不容爭辯的態度表現在哪些句子中呢?

2、句二:

引導:句子中哪個字表達出了這種不容爭辯的態度?(得)

父親態度這樣堅決,不容許我討價還價,這條大鱸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起來的,父親這樣做,是不是不講理,不愛“我”的表現?

啟發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父親這樣做恰恰是愛“我”的表現,他想讓兒子從小就養成自學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品詞析句,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加深認識。】

情感昇華,自學探究

1、導讀:

為了自學遵守規則,父親擲地有聲地説——生讀“孩子,你得……湖裏去。”

為了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父親不容爭辯地説——生讀“孩子,你得……湖裏去。”

11歲的兒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急切地問道——生讀“爸爸,為什麼?”

父親心意已決,他平靜地説——生讀“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畢竟才11歲,兒子哭鬧着爭辯着説——生讀“‘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爭辯着,哭出了聲。”

2、拓展。就這樣,我把大魚放回了湖裏。俗話説: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我捨棄了大鱸魚,是否也得到了什麼呢?屏幕出示:

生自學後文,圈點批劃。

【設計意圖:設計懸念,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板書設計

13釣魚的啟示

釣魚

放魚

啟示

 教學反思葉聖陶先生再三告誡我們:“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就是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逐漸深入地讀書。千法萬法,讀是根本大法。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讓他們愛讀書呢?教師必須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人物內心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讀中思,為下節課深入感悟“啟示”打好基礎。

動情的教學語言,為情感的深入推波助瀾。這節課除了利用圖片創設情景外,還精心設計了過渡語言,以推進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對人物行為的感悟。如為了強化父親的用意,老師這樣引導讀:“為了自學遵守規則,父親擲地有聲地説——生讀:‘孩子,你得把魚放回去。’為了讓11歲的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他不容爭辯地説——生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j3pw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