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獲得在野外尋找巖石的親身經歷,培養學生對巖石探究的興趣。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對巖石的花紋、手感、輕重等特徵進行觀察並加以描述。

3、通過對巖石分類,讓學生經歷一個簡單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解釋問題的能力。

4、在觀察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合作交流,敢於提出自己不同見解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能夠讓學生遵循“觀察方法—巖石特徵”的邏輯關係交流探究結果,並能學習其他同學的觀察方法,補充自己的觀察記錄。

2、要指導學生儘可能多的提出給巖石分類的標準,並讓他們充分求證自己“分類標準”的正確性。

教具準備

巖石、磁鐵、半杯水、記錄表、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介紹一塊巖石

1、欣賞美麗的巖石。上課之前老師先讓同學們欣賞一些圖片,課件出示……同學們這些都是地球上千姿百態、奇形怪狀的巖石。

2、課前,老師讓你們收集一些巖石,現在請你們説説都是從哪兒找到這些巖石的?

3、師:巖石真的無處不在,分佈的確很廣泛。今天老師也從各個地方收集到了各種各樣的巖石(出示課題),同學們打開巖石盒子看一看。

二、觀察一塊巖石

1、你們想更仔細的觀察它嗎?先看幻燈,觀察之前,我們先要明確這次觀察的要求。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的更仔細。仔細看看老師這上面寫的,你覺得自己或同學哪些可能做不到的,來提個醒的,好吧?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每組同學任選一塊石頭

2)做細緻觀察,

3)並及時將結果填寫在記錄表中,發現一個特徵記錄一個。(抓住主要詞語簡單記錄,不會寫的字寫拼音)

4)觀察時,應充分調動眼、耳、手、鼻,缺哪個感覺器官——口。(有些巖石可能有化學成分,不能用舌頭嘗)?

5)此外,還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幫助觀察,先用工具還是感覺器官?(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半杯水和放大鏡。介紹巖石放進燒杯的方法。注意先用眼、耳、手、鼻觀察,再用工具觀察,這樣觀察到的會更多。哪組觀察的最仔細,老師再分發工具給他。)

6)按照“利用什麼觀察方法觀察到巖石的什麼特徵”這麼一個方式先説一説觀察結果。

7)音樂響起時準備彙報

2、介紹記錄紙。

3、學生活動

4、學生上台彙報交流評價:請介紹一下你們組所觀察的石頭?

1)認真傾聽,及時補充或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2)對他們組彙報的情況同學們用一句話來評價。(師:謝謝你們!掌聲鼓勵,歡送他們組回到自己的座位。也謝謝你們!同樣同學們掌聲送給他們。)

3)根據同學的彙報,每小組用1-2分鐘修正補充自己的記錄表,好了的舉下手。

三、給巖石分類

1、我們不僅要發現巖石的特徵,還要試着給它們分類。你們會嗎?老師感覺挺難的,如果請你們分類的話,打算怎樣分?用哪些標準去分?

2、學生思考,小組商量(舉例説明)。

注意: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教師應在適當時候對“參照物”這一概念做引導。

3、介紹記錄紙。

4、各組按照自定的標準分類。

5、給個別小組分發小卡片:不同的分類標準結果一樣嗎?仔細觀察分類結果,有些什麼新的發現?

6、有時間彙報交流:哪組同學先來按照“運用什麼標準,將石頭分為幾類,每類分別是什麼號碼”這種方式説一説。教師板書

7、討論小卡片上的問題。不同的分類標準結果一樣嗎?仔細觀察分類結果,有些什麼新的發現?

四、延伸、拓展

科學家是按照怎樣的標準分的呢?收集資料。用這節課學過的分類方法給自己收集到的巖石進行分類,並完成作業本。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2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節課開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探究能力和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看待自然的觀念,使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索身邊的自然現象。

二、教材分析

《各種各樣的巖石》是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由“開個石頭展覽會”、“給巖石分類”兩個主要內容組成,通過學生親歷蒐集、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引領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巖石世界,經歷探索巖石奧祕的過程。

1、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知道巖石是一種天然的物質,每塊巖石都有自己的特徵,並能根據一定的標準分類。

②讓學生經歷觀察巖石特點和給巖石分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和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並學會科學的思維方式。

③體驗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培養學生對巖石探究的興趣。

2、教學重難點

①重點:讓學生遵循“從觀察巖石——認識巖石特徵”的邏輯關係。

②難點:儘可能多地提出給巖石分類的標準。

三、教學策略

由於四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所以我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流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總把學生視為科學探究的主體。他們對巖石並不陌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巖石資源進行教學是我在教學設計上最大突破。課前我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去户外採集巖石,讓學生對巖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課中對巖石進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旨在讓學生對巖石形成科學的認識;課後,製作各種各樣的巖石標本,讓課內研究向課外延伸。

四、探究過程

(一)收集活動信息,激發探究慾望。

1、出示巖石,明確研究對象。

開課時,直接出示觀察對象,並告訴學生,它的科學名字叫巖石,讓平時遊戲的道具進入課堂,使學生對巖石探究的興趣十分濃厚,對巖石的交流活動就此展開。

2、瞭解巖石分佈情況。

讓學生説説“我們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巖石?”(課件回放,學生課前採集巖石的情景。)課前我和同學們在清江河邊採集鵝卵石、去大龍潭尋找雲錦石、還到菊花石工廠參觀.有了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是巖石,為研究巖石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3、交流課前蒐集巖石的文字資料。

讓學生説説“關於巖石我們知道些什麼?”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交流蒐集巖石的文字資料,豐富各種信息。

(二)設計研究主題,確立探究方法。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巖石,大家準備採用什麼方法研究呢?”

2、分小組討論:確定一種研究方法。

同學們通過近兩年的科學學習,對綜合運用感官直接觀察某物體的特徵的方法,如“看、聞、摸、拈”等已經初步掌握,教師適時提供一些輔助工具:釘子、水、放大鏡,再探討其它研究方法:刻、泡、摩擦、敲打等。有層次的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巖石的方法,明確觀察巖石哪些方面的特徵。

(三)組織探究活動,瞭解巖石特徵。

1、第一次實驗

(1)各小組按照自己選擇的一種方法展開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時間2分鐘。)

(2)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研究成果。

學生親歷了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後,各小組準備按照“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這一順序進行彙報。如,“我是用什麼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的?”“我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徵?”

讓學生交流發現了什麼?體現了科學課教學的特點,即不僅要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還要讓學生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2、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

(1)其他小組交流。

導入:大家剛才用自己選擇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都有所發現,其他小組有這些發現嗎?

其他小組發現巖石的特徵我們能確定嗎?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想。教師引導:科學是嚴謹的,我們在沒有親手驗證之前就下結論為時過早。

(2)用多種方法對其它小組的結論進行驗證。

對結果進行驗證是科學探究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為同學們提供一些研究工具,讓他們用多種方法對其它小組的結論進行驗證,看看和別人的發現是否一樣?

(3)全班交流巖石的研究發現。

教師提出問題後學生彙報:“大家剛才有這麼多發現,你對巖石有什麼看法?”在充分探究驗證的基礎上全班交流對巖石的研究發現。通過交流,同學們發現了巖石在顏色、花紋、顆粒大小及手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

3、演示實驗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剛才用了許多研究方法發現了巖石的許多特點,老師準備了一塊從火山口撿來的一塊特別的巖石,它有什麼特點呢?”

(2)演示實驗。

(3)學生彙報交流。

通過演示,學生觀察到巖石放進水裏有大量氣泡冒出,説明巖石裏有空氣。由此看來,我們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巖石,能發現巖石不同的特徵。

(四)整理探究成果,形成科學概念。

1、指導分類方法。

教師提問“你們能根據我們的研究把這些巖石分一分嗎?”

2、給巖石分類。

出示分類提示:你們組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樣分?還可以怎樣分?

3、彙報交流分類結果。

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分類方法不同,分得的種類也不一樣,同一塊巖石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這一部分的內容是觀察巖石的延續,目的在於讓同學們研究一組巖石的共性特徵。

4、拓展延伸

(1)欣賞恩施巖石風景區。

(2)將採集的巖石製成標本。

(3)探究這些巖石是怎麼形成的?

讓學生在分享研究成果喜悦的同時,感受巖石的神奇與美麗。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發出疑問:“這些巖石是從哪兒來的呢?”我讓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再去進行研究,鼓勵學生蒐集並製作巖石標本,激發學生不斷地去探究新知,讓課內研究向課外延伸。

的科學結論是遵循了“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順序,是由感性到理性,讓學生一目瞭然。

《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設計3

鄭小波在5月初要參加市級科學賽課,教研組集體選了四年級下冊《巖石和礦物》單元第一課《各種各樣的巖石》來試講。經過兩次試講,發現依然有一些問題,於是我們決定由我和李健同題各上一次,共同來尋找解決方法。

這節課上起來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幾點:1、對於石頭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大家似乎興趣不怎麼濃厚;2、學生帶來了自己的巖石,可是課堂上多是使用老師準備的巖石,可能會影響學生帶材料的積極性,但如果完全使用學生準備的巖石,材料的結構性又得不到保證;3、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描述進行的還不夠;4、給巖石分類這一環節較為薄弱;5、課堂時間明顯不夠用。

我上這節課的任務就是針對以上問題,試着尋找解決方案。在鄭的教學設計基礎上,我加上自己的`想法,簡略地完成了本課的設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巖石可以按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對巖石進行觀察。

用恰當的詞語描述巖石的特點。

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研究巖石的興趣。

體會科學語言需要直接、清晰、準確;科學思維需要清晰嚴謹且靈活。

教學重難點:

用恰當的詞語描述巖石的特點。

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塊巖石,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巖石和幾張標籤紙。

教學環節:

一、引入

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幅照片(石山、河邊鵝卵石、土壤下的巖石、海底巖石),它們裏都有一種東西,是什麼呢?(生答巖石)

這些物品(圖片顯示石刀、石屋、石橋、石桌凳)都是由什麼做成的呢?(生答巖石)

這些(石英鐘、鉛筆、硬幣、石膏像)呢?(學生答不出)

它們的主要部件也是來自於巖石!

巖石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高山、平地還是海底都可以找到巖石的蹤影,這些巖石緊緊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地球堅硬的外殼。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巖石,原始社會的人們已經可以把巖石磨成各種工具,後來人們又建造石屋、石橋等等,現在,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各種物品中找到巖石的身影。巖石到底有什麼特性讓它們如此重要呢?不同的巖石又各自有什麼特點呢?(停頓)就讓我們開始對巖石進行研究吧!

【意圖:第一次的四幅圖暗含高山、平地海底等地表都有巖石的意思,與後邊的引導語相呼應。石刀石屋等物品學生看到圖片就能輕易答出他們是巖石做成的,這些物品也是是人類從很早開始就使用巖石的證明,暗含了巖石對人的生活很有幫助的意思;而石英鐘等物品看不到巖石的蹤跡,看起來它們也沒什麼共同的組成成分,學生在老師這次提問時應該難以回答,和上次回答形成強烈對比,在這裏製造出一個認知衝突,學生很想知道答案,老師告訴他們這些物品的主要部件也是來自巖石,幫助學生認識到即使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巖石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巖石,但是這些物品怎麼會來自巖石呢?學生依然不清楚並且強烈地想知道,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巖石的興趣。】

二、觀察描述巖石的特徵

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帶來的巖石,四人小組互相説説你們的巖石從什麼地方蒐集到的,看看各有什麼特點。另外,老師還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巖石作為補充,請各小組組長到後邊材料中心領取,並把你們自己準備的巖石和老師準備的合在一起,像老師那樣給你們自己的每塊巖石也貼上標籤寫好編號,每個同學選擇一塊巖石仔細觀察,並記下它們的特點。開始行動!

【意圖:以貼標籤的方式把學生帶來的巖石和教師準備的巖石合在一起進行觀察,暗示學生兩種渠道的巖石同等重要,要一起研究,既可以保證學生帶材料的積極性又可以保證材料的結構性。給每塊巖石貼標籤還方便後邊各小組進行交流。這裏互相説説巖石來自哪裏和用怎樣的方式進行觀察的活動只在小組內進行而沒有進行班級交流,是因為考慮到這兩個問題相對簡單,組內進行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每個帶巖石的學生都很樂意甚至急切想告訴同伴自己巖石怎麼來的,觀察方法也會在觀察後的交流環節涉及到,因此不分別進行班級交流以節約時間】

(生開始活動)

有請一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組的巖石都放到展台上,並描述其中的一塊,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他描述的是哪一塊呢?(教師對學生使用的詞彙進行引導,記下好的詞彙。學生

自己組的巖石放到展台上,念自己的記錄,全班同學共同推測應該是哪塊)

可能用到的引導語:大?到底有多大呢?能不能具體點?

像……的哪個特徵呢?那就直接這麼描述。

這個詞用得非常準確。描述得很清晰明白!

我們為什麼能分析出來他在描述哪塊巖石?/為什麼沒分析出來?

【意圖:怎樣在一個小組彙報觀察結果的同時提高傾聽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呢?這個環節採取了猜猜看遊戲的形式,讓全班學生共同來根據描述分析出結果。教師強調根據發言學生的描述分析出到底是哪一塊,其實是對描述和傾聽雙方共同提出了要求,描述者要描述得清晰準確,並把那塊巖石的主要特徵講出來,而傾聽的學生需要邊聽邊思考才會找到正確答案。在學生描述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中肯的評價和及時追問都有助於學生進行清晰準確的描述。】

三、給巖石分類

巖石雖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大家能夠利用巖石的相似點給各自小組的巖石分分類嗎?小組討論一下,試試看!

一個小組到展台擺出自己的分類方法。

問: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分?你們的分類標準是……

同學們認同這樣的分類方法嗎?為什麼?這樣分有什麼好處?有什麼不便之處?

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嗎?

在這些標準中,哪個標準來給巖石分類更合適?為什麼?哪個標準不太合適?為什麼?

地質學家也在經歷了類似的一系列討論之後決定把巖石按它們的形成原因進行分類。請大家閲讀課本第51-52頁《巖石的成因和分類》,思考地質學家把巖石分為哪幾類,這樣分的好處是什麼。

【意圖:這裏沒有事先討論分類標準,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先來分類,可以幫助教師觀察學生對於分類的前概念是怎樣的,並根據學生的分類情況進行相應引導。教師提出一個個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對各自的分類標準進行審視,認同或修正自己的方法。】

課後反思

引入環節基本按照預設完成並達到預設效果。

描述巖石特徵環節給巖石貼標籤用時較多,但學生興趣濃厚而且確實貼了標籤後隨後的交流便利了很多,描述和分類時學生自己帶來的巖石的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如何節約貼標籤的時間呢?我認為事先在標籤上先寫好編號讓學生直接貼並且教師在操作前進一步明確方法和要求肯定會提高效率。學生交流對巖石的觀察環節我認為比較成功,基本達成預設,但是用時有點多,應該可以進一步壓縮時間。

由於前面環節用時較多,到分類時只剩下十來分鐘時間,考慮到內容比較多,就沒有分組分類而是直接請一個同學現場在展台上分類並分析,對班級而言,預設也是基本達到,但是沒有每個人進行分類就很難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分類想法,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總的來説,這節課上下來最大問題是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標籤: 巖石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7jpo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