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脱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脱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閲讀、多角度閲讀打基礎。)

四、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説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探究性品味“脱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二、指導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閲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業本上)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構想】

現在的學生,都擁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此時,該如何面對呢?是積極進取,還是踟躇不前?為此,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成功的信念,學會找尋解決困難的方法;引導他們在感知和體驗文本的基礎上,認真思考並從中受益,以便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七年級,正是學生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重要時期。本文的相關內容與學生固有的信息儲備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刺激和豐富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針對以上的分析,教學中擬採用以下方法:

1. 首先佈置預習。

從兩個大的方面引導學生預習:

①請同學們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問題。

②用筆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或詞語,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準備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①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③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段落,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

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體驗反思: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吸納和構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驗”。

【教學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記敍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體會文中所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式去戰勝困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藴含的生活哲理。難點: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有過緊張害怕的經歷嗎?如果有,請你談一談令你緊張害怕的往事。(用提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好,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八歲時經歷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樣戰勝緊張與害怕的。

二.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1. 小懸崖壁上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 從這件事上學到了什麼經驗?

(先讀最後一段,進一步設疑激趣,讓學生抓住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來領略全文)

三. 速讀課文,瞭解內容:

1. 請學生簡要複述故事。

2. 將敍事部分分成兩個層次。

(這一環節要培養學生靜心研讀文本的習慣,訓練學生掌握記敍文的要素,歸納、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四. 請一生讀課文第一層次,其他學生聽讀思考:

1. 為什麼小朋友的提議我一時拿不定主意?

2.什麼促使我又跟着他們跑呢?

3. 爬懸崖時其他孩子的動作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找出動詞,進行對比。

4. 找出我爬懸崖時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互動,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讀父親和亨特的對話。思考:

1.“我”最初是怎樣的心理,隨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來之後,我會對爸爸説些什麼?會對傑利説什麼?

4.我究竟在“戰勝困難,戰勝自我”時學到了哪些經驗?

(這一環節通過品讀父親和“我”的對話,讓學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無形之中解決難點)

六. 再次齊讀最後一段,理解這一段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一句中“巖石”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3.“自己所走的路多麼遙遠”一句中“路”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七.寫作訓練

將自己生活經歷中所遇到的一事寫成小文章。注意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七. 作業佈置。

八.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的朗讀課文

2、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掌握複述的方法,學會具體地複述故事情節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樣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課文後,能從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啟迪。

(二)詞語教學(檢查預習)

訓誡(jiè)聳(sǒng)立啜(chuò)泣納罕(hǎn)

嶙(lín)峋(xún)峭(qiào)壁目眩(xuàn)顫(chn)抖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準備複述故事情節

默讀要求:

(1)不出聲,不回讀,不指讀

(2)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

(3)瞭解課文內容大意,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數字

2、教師提問,學生搶答

(1)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

(2)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3)“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義?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小夥伴們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5)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6)“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具體指什麼?

(四)結合以上問題的要點,複述故事情節

1、邊討論邊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投影出來,

2、複述要求:

a、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b、其餘部分,把握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來組織

c、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3、複述步驟:

a、把課文分成“爬上懸崖”和“爬下懸崖”兩部分,然後分組複述

b、給學生3分鐘時間準備

c、在四人小組內複述

d、請兩名學生在全班複述

e、請其他同學點評

(五)感悟道理,體驗人生

問題設計:

1、學習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明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2、你能用一些名言來表達這個哲理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3、你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六)課堂小結,教師贈言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麼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教師送一首小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

(七)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相關練習

(2)熟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3、揣摩心理描寫的作用,體會記敍周密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學會從不同角度閲讀文本,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詞語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研讀重點語段,品味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1、有感情地朗讀脱險部分(分角色朗讀)

2、品味文中重點詞句

(1)文章題為“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之前,我的心態如何?

(2)“走一步”時是什麼心態?

(3)“再走一步”時我的心理活動有什麼變化?

(4)“走”下懸崖後,我有怎樣的感覺?

(5)“似乎”二字能否去掉?為什麼?

找出相關的心理活動的語句,進行品讀,並且歸納心態,形成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懸崖

毫無信心—————萌發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這似乎能(“我能

我會摔死的”)辦得到”)辦得到”)

◆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有感情的朗讀以上三句話

(6)在爬下懸的過程中,“我”曾兩次啜泣,這兩次啜泣的原因一樣嗎?

明確:啜泣1:小聲地哭,真切傳神地寫出了特定情況下的恐懼心理。

啜泣2:百感交集,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歡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有戰勝困難後的巨大成就感。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閲讀,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2、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三)、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相關練習。

2、預習作業。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複習目標:

1、掌握本課字詞。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二、學習重點、難點

1、本課字詞和註釋。

2、整體感知文意,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三、複習過程

1、字詞和註釋:

a、給加點字注音。 啜()泣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b、結合語境解釋詞義。①línxún():

②chuòqì():

③nàhǎn():

④sǒnglì():高起,直立

⑤níngshì():聚精會神地看

2、整體感知:

(1)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

(2)再讀課文,考慮以下問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3、重點研讀

小組合作研討,多角度探究文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裏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着我。“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説,“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説吧,”我父親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説。

“好。”他對我説,“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裏有另外一個落腳點。”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1、請你用10個字左右説出這段選文敍述的事件。

2、當“我”邁第一步時,那種恐懼心理克服了沒有?請你仔細閲讀第七段,從文中找幾個關鍵詞語來證明白己的看法。

3、從最後兩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狀態變化的語句。導致“我”心理狀態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4,文中的這位父親是值得讚賞的。你認為他哪一點最值得讚賞?請説明理由。

5,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識字、寫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誦文章,你有沒有背不過、寫不完的感覺?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8、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9、課文中的“屢次”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

10、文中劃線的句子用了什麼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4、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於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説明

5、拓展與延伸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且成為醫學博士,作家,成為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後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瞭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四、作業:

1、把本課的字詞掌握熟練。

2、認真複習本導學案的內容。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熟悉全文故事線索,能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

(2)理解作者從“脱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2)鑑賞課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2)樹立理想,培養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3)在閲讀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勵起戰勝艱難險阻的決心。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難點:多角度、有創意地研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會遇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而有些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了勝利的彼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的故事。相信這個故事一定會對同學們有所啟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吧。

二、默讀課文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800字,要求5分半鐘看完。到時老師要説“時間到”。

三、複述故事情節

1.複述前的準備,搶答: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提示:費城。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提示:一個酷熱的七月天。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個男孩子。

(4)那座懸崖有多高?

提示:只有60英尺左右。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脱險”,請一個同學複述“冒險”,一個同學複述“脱險”。

3.根據複述的情況,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四、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註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五、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六、研討主旨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是什麼意思?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再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去。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4.為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距離遠會讓人產生畏難的心理,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給人以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

七、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

2.蒐集一些對待困難的名言警句和同學們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一、確定角度,創意閲讀

學生先説,教師啟發、整理。

(1)父親怎樣教孩子脱險?

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2)評價傑裏。

(3)評價其他四個孩子的行為。

二、合作討論,探究問題

1.哪些地方寫到傑裏?請一一加以評論。

在“我”爬上懸崖,陷入困難時,“‘全看你自己了。’傑裏看起來很擔心,但最後還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而後是傑裏去把父親找來的,説明他還是富於友情的。

2.評論其他四個孩子的行為。

文中其他四個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時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這樣對待一起玩的夥伴有些惡劣,沒有患難與共的愛心。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我首先安慰作者,然後再叫大人來救作者。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如果我是作者,我首先保持冷靜,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最後一步一步地爬下去。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請你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文意,把握記敍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2、在閲讀中有所發現,對疑難問題展開自主探究,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對問題的基本認識。

3、理解文題,學習戰勝困難的方法。

教學重點:把握記敍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主題,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刻含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創意説明:

疑為學之始,這就要我們通過閲讀文本,體會文章敍述的事情,理解塑造的人物,體驗反映的主題,因此,本設計以“感悟寫了什麼”,“理解是怎樣寫的”,“探究是為什麼要這樣寫”作為設計思路,引導學生疑以治學,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揭示目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莫頓、亨特所寫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出示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來猜一猜。文章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

(生):(自由答)

(師):你們是否猜正確了呢?就讓我們打開課本,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請大家按照下列“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出示學習目標)

二、閲讀課文概述情節

1、快速閲讀課文,找出記敍文的六要素。

時間:七月的一個悶熱日子。

地點:費城

人物:我和幾個小夥伴,父親

起因、經過、結果:爬懸崖,不敢下來,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下懸崖。

2、你能根據記敍文的六要素,複述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複述)

三、深入品讀走近人物

1、課文中的幾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説説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總結:

傑利:他是一個善良細心的男孩。

父親:他是一個善於從心理上幫助孩子成長的父親。

四、質疑探究把握主題

1、文題“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樣認識這一標題的含義?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的困難,一個一個的認真解決,終會取得成功。

2、想一想,如果本文的結局是以“我”被父親抱下來,這樣對文題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能更好表現父親的形象,而“我”也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體驗。

五、歸納總結拓展遷移

1、歸納總結:

(1)、中心歸納:本文通過敍述自己爬懸崖的一次經歷,得出了一個啟示。

(2)、寫法小結:以小見大。

2、拓展遷移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和文中“我”相似的經歷?請選擇其中一段,用動情的文字展現出來,相信一定很精彩。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

(3)熟悉全文故事線索,體會文中作者描寫爬懸崖中的心理狀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的能力。

(2)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藴含的生活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複述故事,體會“我”從懸崖上爬下來這個過程心理變化的。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藴含的生活哲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

教學方法:情境法、朗讀法、研討法、歸納法。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瞭解作者及故事寫作背景,預習課文,熟讀課文。教師:PPT 、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過困難嗎?(學生作答)今天老師有一個小視頻想與大家一起分享(多媒體播放視頻)。同學們看完了這個視頻,你有什麼想法嗎?(學生作答)是的,視頻中的男子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的人生所要面對的困難是我們無法想象和完成的,但是就是一樣一位身殘志堅的英雄,他做到了,解決了他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困難,可是他是怎樣完成所有的困難的呢?他説他是在從一個故事中得到啟示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題,教師板書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請同學們快速的朗讀課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用筆在書上圈畫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組織學生就故事情節要素進行搶答。

教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搶答問題,回答對一題獎勵一1分,最後分數最多組贏得比賽獎勵。

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裏?學生:七月裏一個悶熱的天。

2、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哪裏?學生:美國的費城。

3、事件是什麼?學生:爬懸崖

4、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學生: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共六個人;內德、傑利。

5、為什麼要爬懸崖?經過是什麼?事情的結果怎樣?

學生:

起因:天氣悶熱,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就去爬懸崖。(別出花樣,去爬懸崖)

經過:中途遇險,進退兩難

結果:父親指導,成功脱險

教師及時對小組搶答做出評價。

(三)歸納複述,瞭解課文意圖

教師:現在我們根據這些故事情節,請小組派代表複述一下這個故事,要求:不要照搬課文,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複述。複述完整獎勵2分。

學生:在費城七月裏一個悶熱的天,我和五個小男孩一起去爬懸崖。其他孩子勇敢地爬上去後從崖頂繞道回家了,而我還在懸崖上,非常害怕。夜幕開始降臨,我伏在巖石上一動不動。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時,傑利和我父親來了,父親鼓勵我一步一步地走。我照着做,慢慢爬下懸崖。經過這一次脱險後,我再遇到困難時總是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板書:故事:遇險——脱險)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以下問題後作答(1小點1分):

1、在爬懸崖遇險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教師:分組朗讀課文6—17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理狀態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小組同學可以相互交流,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

第一階段:(心理狀態):“猶豫不決”、“滿頭大汗”、“渾身發抖”;

(心情):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樣勇敢和活潑;

第二階段:(心理狀態):“陣陣暈眩”、“天旋地轉”、“哭泣”、“呻吟”;

(心情):爬上懸崖後的膽怯、害怕;

第三階段:(心理狀態):“神情恍惚”、“害怕”、“疲勞”、“麻木”。

(心情):其他孩子離開後的委屈、孤立無援、強烈的恐懼感。

小組作答,教師評價。

2、脱險過程中的心裏變化

教師:“我”從懸崖脱險的過程,這其實也是“我”心理成長的過程。現在,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18—28自然段,大家思考後可以小組討論:

“我”從懸崖上爬下來這個過程,“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第一階段:“我不行!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第二階段:“這看起來我能做到。”信心萌發

第三階段:“我照做了。再一次,我做到了。”信心大增

第四階段:“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有了成就感

四、閲讀對比,強化訓練

從後排坐起

我工作的學校在郊區,位置有些偏僻,通往城裏的公交車不多,人總是很多。

有一次我和一名學生進城,上車的時候,車上的人很少,學生卻一定要拉我到最後一排去坐,我很詫異,問她:“前面有位置,為什麼我們要坐最後呢?”

她俏皮地眨着眼睛,悄悄地對我説:“這趟車人特多,我敢保證,我們坐在前排的話,遲早要站起來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坐後排,就萬事無憂了。”

看着這個誠實的孩子,我很吃驚,沒想到坐公交車居然有這樣的講究。

後來,我和一位叫漢克的英國留學生去辦事,也坐公交車。我上車後準備坐前排,但漢克拉着我就坐到後排去了。我想起那位女學生,很悲哀地想:漢克該不會這麼快就“入鄉隨俗”了吧!

我提醒他:“我們只坐3站就到了,為什麼不坐前排呢?”

漢克很吃驚地看着我説:“難道我們先上公交車的人不應該先坐後排嗎?”

輪到我疑惑了,我問:“為什麼先上來的就要坐後排呢?”

漢克説:“在我們英國,先上車的人都是從後排坐起,因為這樣方便後面的人上車啊!”我頓時無語,心潮翻湧。

回去之後,我找了一個在倫敦生活過的教授一問,教授笑着告訴我:“沒錯,是這樣的,這是他們恪守的規矩,這樣可以讓車廂整潔而不至於擁擠,更重要的是,讓後上車的人能在短時間就順利坐好。另外,他們的公交車上從不設置老弱病殘孕專座,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把公交車的前兩排留給這些人。”

末了,教授笑着問我:“這下你知道為什麼當時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倫敦人開着巴士來了吧?”

我恍然大悟,很肯定地回答:“一定是因為巴士裏藏着他們國家美好友愛和諧的文化。”我不禁想,世間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裏?也許就藏在這一個座位的選擇裏。

小組討論問題(1小點1分):

1選文中,“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作用是什麼?

2.品味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看着這個誠實的孩子,我很吃驚,沒想到坐公交車居然有這樣的講究。

我不禁想,世間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裏?也許就藏在這一個座位的選擇裏。

3.文章的標題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

1.詫異、悲哀、疑惑、心潮翻滾、恍然大悟

2. “誠實”二字突出學生在老師面前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見她對座位的選擇方式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與下文的那個英國留學生形成鮮明的反差。(2分)“藏”字表明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往往通過小事通過細節折射出來,如果我們不認真觀察、不細細思量就會忽略掉。

3.作為行文的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更緊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閲讀興趣;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文章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五、品味人生,感悟哲理

全班齊讀最後一段,體會作者的感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在懸崖上學到的經驗是什麼呢?

學生:“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板書:哲理:困難分解)

2、這次脱險的經歷對作者以後的人生道路有着怎樣的影響?請在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此後,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時刻,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鬆應對。”

3、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呢?文中爸爸幫“我”脱險的做法對你又有什麼啟發呢?

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説得很好,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只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品味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從“脱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文意。

2、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體味人生哲理,聯繫實際,加深認識。

【教學難點】

1、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導入。

同學們,正如歌曲所啟示我們的,人生的路途總是從坎坎坷坷中走過來的,“試一試就能行,拼一拼就會贏”是應對一切艱難險阻的積極有為的心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從自己童年時一次“脱險”的人生體驗中,獲得了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他講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獲取豐富的教益。

二、作者簡介(參看註解)

三、朗讀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故事情節。要求:在閲讀過程中,既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閲讀速度,大致在5分鐘內完成。

就故事情節要素組織學生搶答,以鞏固識記。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提到名字的是哪兩個?

(4)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5)事情的結果怎樣?“我”怎樣脱險的?

2、課文“導語”中説“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脱險’的經歷”。故事情節分作“冒險”和“脱險”兩部分,指名學生分別敍述兩部分的內容。

複述提示:要抓住記敍的六要素來複述,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複述要求:不能照着課文讀,要用自己的話來説,儘量做到尊重原文,繪聲繪色。

3、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勾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和註解解決。

學法指導:

1要養成讀書勤動筆的習慣。

2讀書方法:圈、點、勾、畫、評、注

4、教師範讀課文片斷。

5、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作者在這次“脱險”中得到了什麼感悟?請在文中劃出來。(此即為全文的主旨句)

四、討論交流:讀完後,你有什麼感想?

五、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進一步預習“脱險”部分,思考:1我的信心是怎樣變化的?2你同意文中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所記敍的事件,初步領悟了的主旨,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研讀最精彩的部分,再進一步領會主旨。

二、重點研讀“脱險”部分。

1、集體有感情地朗讀。

2、思考、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的語句,想想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16自然段“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烘托我恐懼的心理,為下文寫“脱險”作鋪墊。)

2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提示:不要小看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嘗試中獲得成功,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起來。我們在困難面前要敢於挑戰,敢於嘗試,才能克服困難。)

3“我”心理是怎樣變化的?劃出有關語句。

(提示:“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後的喜悦)

4文章分析到這裏,誰能説説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決,困難就不大了。)

三、拓展探究。

1、你同意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學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關鍵在於言之有理,一般傾向於同意父親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來,陷入絕望、恐懼,父親並沒有用梯子上去救護,而是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獲取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如果當時來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試想像一下,她會怎樣做?為什麼?

3、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傑利值得“我”稱之為“最要好的朋友”?

4、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樣對待的?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四、課堂小結:

“我”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獲得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做人也好,學習也罷,如果像作者那樣,不斷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將會閃現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將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五、佈置作業:在心理描寫上值得我們借鑑的,尤其是“脱險”部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結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變化刻畫得非常精彩,請同學們寫一段心理描寫的話,例如發試卷前的心理,來學校報到前的心理等,寫在隨筆本上。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敍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重點: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策略:

淺顯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啟迪,是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也是此文的可學之處。怎樣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的精髓,我認為應以學生讀為主,以學生説為主,在讀、説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學生對挫折、困難的認識程度,提升他們在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課文的複數,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閲讀。多角度閲讀是這堂課學習的難點。同學們學好方法在以後的閲讀過程中可學着運用。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讀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閲讀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性閲讀能力,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序教法學法

一、故事導入

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他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 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 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 的啟示。

師: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他當時在領獎會上講了自己只所以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所留下的啟示。於是他就開始講了一段故事,這故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文章。

聽故事,興趣導入,學生容易進入情境,併為後面學生自己複述課文奠定基礎,樹立模仿的榜樣

二、檢查預習

1、辯字組詞: 聳與慫 灌與罐 屢與簍 峭與俏

2、讀詞釋義: 訓誡 啜泣 納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師糾正)

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瞭如指掌,同時,為下面閲讀課文,理解課文排除障礙

三、整理結構

1、默讀(或聽讀),理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默讀(或聽讀),把握故事情節結構。

指導學生重點總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師生共同歸納六要素)意在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並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讓學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識 。

四、複述課文

一、複述準備:

1、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4、故事情節可以分成哪兩個部分?其起止分別是在哪?

5、“我”爬懸崖時遇到哪些困難?

6、“我”是怎樣脱險的?

二、開始複述

甲:複述“遇險”

乙:複述“脱險”

要求:切忌背誦

反饋:學生評價,並就不足之處進行復述。1讓學生學會有意識的利用記敍文要素整理文章結構,為下面複述打好基礎。

2 先自由複述給他們在書中提煉複述素材的機會,為當眾複述打下基礎。同桌互相複述意在彌補複述中的缺漏

3鍛鍊他們的口才和應機語言組織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內容探究

討論:

1、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

2、“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3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4、、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

5 、父親是怎麼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課文中幾次寫到傑利?是詳寫還是略寫?能否略去不寫傑利?為什麼?

二、主旨探究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1、心理描寫是本課時的目標,培養學生能夠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並不忽視細節,指導他們能夠注意景物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點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允許學生有獨到的感悟,提倡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六、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會積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有利於創造性思維。

七、當堂反饋

1、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形容十分恐懼不安。( )

②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

③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喪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①訓誡( ) ②屢次( )③迂迴( )

④啜泣( ) ⑤聳立( )⑥納罕( )

⑦顫抖( )⑧瘦骨嶙峋( )

⑨頭暈目眩( )落下( )着眼(

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基礎的掌握情況

八、家庭作業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寫

1、圈點勾畫。把句子中真切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2、批註心得。把自己對這些精彩詞語的理解寫下來,如果感到有疑問也應該及時寫好批註。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時那地,自己會怎樣想會怎樣做,通過比較體會文章心理描寫。

有助於對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

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説理)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

會積累成大成功。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序教法學法

一、複習導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話概括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敍“我”懸崖脱險一事,説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它,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和挫折。意在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語言的簡練

二、多角度閲讀一、父母角度:父親為什麼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二、傑利的角度: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三、四個孩子的角度:四個小孩子的行為你欣賞嗎?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麼做?

1、意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為特點,能夠分清父母的溺與愛,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2、二、三題的設計,意在鍛鍊學生的創造性閲讀能力及主觀評價能力,因為,交朋友是他們這個年齡最感興趣的事,在有話可説的基礎上,既鍛鍊了口才,教師又可以給予是非對錯的引導

三、拓展思維擴展遷移練習: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練口才)

1、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

四、教師寄語教師配樂朗讀王國真的經典散文詩兩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繹,再次感染,激勵學生。

五、思想昇華

欣賞完這兩首小詩,同學們最新的感悟是什麼?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着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用詩感悟,讓學生邁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佈置作業1寫一篇隨筆《我怎麼不膽小了》。

2、蒐集勇敢無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練習題

4、預習下一課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並能夠把文章的哲理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學習文章心理狀態描寫的方法。

3、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品與作者簡介

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選入課本時改為現在的題目,並做了刪改。莫頓·亨特(1920-2016),美國作家、心理學家。

二、初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讀出聲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二)學習生字和新詞,這些詞要讀音和書寫都正確,並掌握詞的意思。同學朗讀課文的時候,請一個學生板書生字和新詞。朗讀結束,請6名學生朗讀生字和新詞,並解釋詞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熱 厭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暈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亂 驚訝 畏懼 參差不齊 鬨堂大笑 驚慌失措

(三)朗讀課文。舉行朗讀比賽,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找他讀的錯誤之處,並説明原因,然後這個同學繼續往下讀,看誰能一讀到底,沒有錯誤之處,能正確地朗讀到底的同學是冠軍,老師發給獎品。

(四)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時間順序寫的。

三、精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先自己思考,再請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明確:文章講述了自己從冒險、遇險,再到脱險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從膽怯、恐懼到克服心理障礙,收穫自信,甚至有了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

(二)如何理解課文中“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確:懸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體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

(三)文中“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寫的是外在行為表現,實際在寫什麼?

實際在寫心理狀態。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巖石上,感覺天旋地轉。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加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後鬆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是我。”這段話主要描寫什麼?

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五)爸爸為什麼讓我先“邁一小步?”

因為懸崖很陡,很險,小步子能安全、穩當地邁出,這樣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邁出一小步後,再邁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為什麼爸爸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決問題的希望。如果總是想着“下面的路還很長”,就會覺得離脱險還很遠,擔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難,不能順利地脱險,有可能喪失信心,被困難嚇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先請同學自己思考,然後請3名學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數學作業比較難,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我很着急,怎麼辦呢?花了很大的精力還是想不出辦法,就是做不出來。我的同學看在眼裏,勸我説:“不要着急,慢慢想辦法,總有辦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學的公式再複習一遍,把書上的例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按他説的做了,把昨天學習的公式自己推導一遍,又把今天課上的例題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啟發,終於把數學作業題做出來了。最後我想,遇到困難的事情不能退縮,要想辦法,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一點點地去做,最終能解決問題。

(二)文中爸爸幫“我”脱險的做法對你有什麼啟發?

今後,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退縮,不要被困難嚇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看能做什麼,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恆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五、作業

複述這個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208pd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