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詩經蒹葭的課件

詩經蒹葭的課件

詩經蒹葭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悽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悽迷朦朧的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詩經蒹葭的課件,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詩經蒹葭的課件

詩經蒹葭的課件一

教學目標:

①初讀詩歌,感受《蒹葭》一唱三歎的節奏美;

②聽讀詩歌,聯繫文本深入體會《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③掌握詩經中的比興手法;

④齊讀詩歌,多角度品《蒹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通過意象感悟詩歌仍然是初三學生的一個重要訓練點,所以我的教學重點為目標②;學生可能只會將它視作一首愛情詩,所以教學的難點是目標④——如何將《蒹葭》中的伊人與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古代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説,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詞、唐詩、漢賦、楚辭,之前還有沒有呢?(設置PPT,以曲線圖形呈現,在教師的提示下儘量由學生自己回答)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詩經中的經典篇目《蒹葭》。

二、一唱三歎——讀《蒹葭》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讀課文,邊讀邊感受此詩所傳達出的感情。

(學生隨便談初讀後的感受,並適時抽學生起來讀,體會)

2.通過讀,你發現此詩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呢?

(儘量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每句4字,句式整齊;分章節,每章只有幾個字不同,重章疊句,有一唱三歎的音律美)

3.採用重章疊句有什麼好處呢?

(迴旋反覆,增強詩歌的音樂感、節奏感,感情更強烈;便於吟唱,插入對“風”的介紹)

三、聯想想象——繪《蒹葭》

1.蘇軾曾經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今天我們學的《蒹葭》是否有這樣的特點呢?如果有,那麼畫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樣的景呢?聽老師配樂朗誦,大家思考。

①評老師讀得如何。<師生平等對話交流>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樣的景?

(蒹葭、白露、霜,總體説來是一種蕭瑟、綿長、迷茫之景,具體由學生進行描繪,通過追問引導迴歸文本)

2.巧妙插入對季節和時間的追問,並讓學生從詩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來)

3.繼續追問早晨有什麼意味兒?

(朦朧之感;“一天之計在於晨”,早上是充滿希望的)

4.這些景有什麼作用?

(蒹葭寫出環境的清冷;白露從“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形象勾勒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説明主人公天亮就來到河邊,直到太陽東昇,獨自一人在河邊久久徘徊;寒霜濃重的淒冷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感傷和惆悵)

<板書景:夢幻>

5.畫中的景是如此美麗,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描述一下你腦海中所呈現的形象,從原文找出依據。

(兩個人:伊人和追尋者。伊人十分飄逸,如夢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尋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種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應,求而不得。)

<板書伊人:縹緲

追學者:如痴如醉>

6.由於伊人十分夢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痴如醉,想象追尋者反覆追尋的情景,是什麼樣的情感讓追尋者如此痴迷?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可以對文本進行細節的誇張。追尋的時間長,空間廣,説明他的執著,不畏艱險)

<板書情:剪不斷,理還亂>

7.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寫人,而要從景寫起?

(比興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對《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介紹:“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通俗的説“賦就是鋪陳直敍;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藉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小結並板書:

景:夢幻

人:飄渺

情:剪不斷,理還亂

四、遷移拓展——悟《蒹葭》

1.前面我們説了他從天一亮到太陽東昇一直沒有追尋到伊人,為什麼呢?

(伊人不是真實存在的,她象徵着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於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2.從《蒹葭》中,你還能夠想到什麼呢?可以是以前學過的詩,生活中的人、事。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反而越益美好;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五、回味《蒹葭》,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

①老師放歌曲“在水一方”,讓學生在音樂中回味《蒹葭》餘音繞樑之美,並嘗試背誦;

②學生自己總結學習詩歌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方面談)

結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要像詩中的主人公一樣,不畏艱險,勇敢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老師相信,只要有夢想,就一定會實現,今天的課就上到這。

詩經蒹葭的課件二

一、導入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改編者是台灣作家瓊瑤,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初讀·感知

1.     配樂朗讀課文,體味感情。

2. 讀後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還有其他的理解),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學生欣賞、感受)

3.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悽迷之景,惆悵之情。

三、品讀·欣賞

1. 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各抒己見)

示例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示例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悽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示例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點撥】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藴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 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學生討論、交流)

【點撥】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敍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餘音繞樑。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4. 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5. 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敍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點撥】《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讀。正如《人間詞話》所説:“《詩經·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內容分析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裏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悽愴處境。

《蒹葭》屬於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瞭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着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裏,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着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着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説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説:“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悽悽”,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説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着,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繫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現手法

1.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起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詩歌採用反覆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悽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標籤: 課件 詩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7g22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