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天淨沙秋思的教學反思

天淨沙秋思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淨沙秋思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淨沙秋思的教學反思

很久沒有這樣興師動眾的做課了,真的,我毫不否認公開課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過,我還是很慶幸,也很珍惜這次講課的機會,因為,我已經久違了這種感覺,久違了誇張一點講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味道,此時,我特想嘗試一下新課型的講法,因此,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於是,徵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但是,四首詩一節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説剛剛開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於是,我們又商定,壓縮內容,擇其要來講,於是乎大致確定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當然,幾經斟酌,我們又決定只講一首曲《天淨沙秋思》,力求讓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着。

於是我們開始研究《天淨沙秋思》其文: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藴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全曲不着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可是要能為學生傳達出這種“風流”談何容易?

於是我們又開始着眼於馬致遠其人。馬致遠(約1251~1321至1324),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着“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可以隨處看到。

基於這種考慮,我們決定無論是出示課題解題、還是回顧歸類思鄉詩;無論是吟讀詩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還是解讀詩歌,進入情境的深入賞析;無論是評讀詩歌,深化情境,還是最後走出詩境,迴歸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懷,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的、踴躍的、全面的、深入的參與,在這節課上,我能夠感受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能夠感受到學生聲情並茂的表達,能夠感受到學生抑或濃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夠感受到他們對馬致遠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膚淺的理解,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許,讀詩、詞、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通過此課,我感受頗多,反思也很多:

1、團結出戰動力,團結出凝聚力:

這節課雖然只是四十五分鐘,看上去是我一個人和36名學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後有整個的教研組,有宋昀老師的悉心指導,有李英軍老師的'耐心指點,有崔玉萍老師的鼎力相助,有王峯軍老師的中肯建議……所以儘管還沒有達到學校領導,特別是董校長這樣的語文專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們也在講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智慧的力量,集體力量的偉大!

2、充分理解了“課文無非是例子”的含義

講授詩歌要緊緊抓住朗讀這把金鑰匙,這節課上,我們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於是,學生反覆讀,而每一遍讀的要求又在循序漸進的提

高,做到了讀中學、讀中賞、讀中悟、讀中背,讀中拓,於是,各類詩歌體裁的學習方法,學生都會了。那麼,這個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3、誦讀教學是我自身教學的薄弱環節。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講此課之前也有過很多猶豫,在同志們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但是,不可否認由於自身駕馭能力有限,所以,本課雖有拓展,但是明顯感到容量較小、密度不大,相對於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天這個時代來講,我還顯得過分保守,也明顯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夠深厚,學習不夠深入,知識不夠紮實等諸多缺點,於是,我在頭腦中有設計出一系列的讀書方案,當然包括讀屏,爭取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儘量對各類課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負眾望。

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plo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