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説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藴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閲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閲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説出理由。

⑵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説説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後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2

師:同學們學過歷史,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嗎?(《詩經》)

師:《詩經》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們今天先來欣賞一下該詩的第一節。(投影,包括詩的第一節以及主要詞語的解釋。)

師:請參照註釋大致瞭解詩歌的內容。(正音,釋義:君子:曷:棲:塒:)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農村晚景圖,畫中充滿恬靜的氣氛)

師: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

師:此詩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麼?(情景交融)

師:如果我們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為所有盼望在外親人歸來的家人,如果我們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為所有在外流浪的遊子,我們沒想到啊,家人的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個遊子啊,他還在外面流浪。不信,請看這首曲——《天淨沙·秋思》。(投影《天淨沙·秋思》)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注意節奏、重音、情感。)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輕聲讀,將曲中描繪的所有的景象組成一幅畫。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了什麼?(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

師:你認為畫面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羈旅之情或思鄉之情)

師: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生研讀賞析。)

師:我們現在讀到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過“斷腸人”的經歷或者你看過、聽過其他“斷腸人”的故事嗎?(用自己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強化這種感情。)

(明確:由於曲中沒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現,於是,那位“斷腸人”便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定代詞,指代“你”、“我”、“他”都行。讀過這此曲的人常常會沉浸於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有時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無所依託的迷惘遊子,此曲喚起的並不是讀者的同情心和共鳴,而是對漂泊的切身感受。雖然我們未必都是浪跡天涯的遊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誰又不是一個流浪者呢?)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君子于役》與《天淨沙·秋思》為了表達“思”之情,各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現某種“情”,你將選擇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師: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這裏,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此曲的作者?(簡介馬致遠,元曲以及前人對此曲的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詩(曲),一個望歸,一個思回。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來深情地再現離我們遙遠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樂,學生讀詩、曲)

師:幾千年來,遊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説那海水又苦又鹹,誰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滿腔的愁怨,啊,遊子的腳印啊,血跡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遊子啊,回來吧(音頻:費翔《故鄉的雲》)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採取角色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並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蒐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並舉例説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後)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説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採花》,讓學生放鬆一下,然後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為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遊子為什麼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遊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後延伸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並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蒐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為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後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願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鬆放鬆。(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説到馬致遠,就説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説説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説説“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淨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閲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淨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閲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麼?(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這裏,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説説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麼?還可説説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裏?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裏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於景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緻。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説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元散曲的有關常識。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3、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文化。

2、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法:朗讀法、情境設置法、比較閲讀法、多媒體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評價法、比較閲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畫面)一幅清秋圖,一曲晚秋月,一闋清秋詞,把我們帶進萬里清秋。請同學們帶感情的賞讀詩句:(多媒體)

讀得好,讀出了秋天的靈動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想到的同學請告訴我。(豐收、蕭條、淒涼等)。

正所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簡單介紹文體常識)

一、 朗讀:

1、聽朗讀,注意節奏和情感。

2、同學們聽的很認真,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試讀這首小令。

3、全體齊讀。

4、指導朗讀“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

5、個別讀,讀出感情。

6、師範讀。

三、賞析:

1、找詩眼。

一曲小令,一縷情思。你認為《天淨沙·秋思》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種情思?(斷腸)同學們理解“斷腸”是什麼意思嗎?(師:講故事讓學生理解“斷腸”的含義:悲傷痛苦到極點。)

2、析景物。

同學們,讀完了這首詩歌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用一個詞概括。(淒涼,蕭瑟、悲傷、憂傷等)請你把憂傷的情調讀一讀。(他讀得如何?是否讀出了你的感受?)讀着讀着這秋意就出來了。可是這首曲子當中並沒有悲涼、哀傷、傷感的字樣啊,你是從哪裏讀到的呢?

(1)賞析哀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以哀景襯哀情)

秋景可以入畫,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諸如香山的紅葉,黃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長江的漁家唱晚。為何馬致遠棄而不用,偏偏獨取“枯藤、老樹、昏鴉”呢? 平常生活中“藤、樹、烏鴉”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開心的時候,你會在這些詞前面加上“枯、老、昏”這些形容詞呢?能舉例子嗎?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2)賞析樂景: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哀情),(讀時歡快中流露一些哀傷。)

小結:反襯手法。

(3)入情入境朗讀。

3、繪畫面。

在夕陽的餘暉裏,在蕭瑟的秋風中,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圖像,然後再用語言把這些圖像描繪出來。

4、練背誦。

通過我們的想和説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體會到了馬致遠創作這首小令的感情呢?

(1)個人讀。

(2)比賽讀。

(3)全班背誦。

5、説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讀把老師也帶進了那種意境當中去,可見大家已經領悟了這首小令的妙處。那麼它妙在什麼地方呢?請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這樣的句式來説説。(多媒體)

2、前人的評價:

譽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王國維

“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譽。

小結:一首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藴,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的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悽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對比賞析:

1、《秋詞》劉禹錫

2、《天淨沙·秋》白樸

3、《天淨沙·湖上送別》張可久

五、結語、作業。

馬致遠用詩歌來表達感情,歌手滿文軍用歌聲來傾訴思念,在這動聽的歌聲裏,同學們,你們可曾有過同樣的思念或思緒呢?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呢?用詩、用歌、還是用畫?拿起你手中的筆來完成今天的作業。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6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主題:《天淨沙·秋思》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於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出了遊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麼,你們知道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遊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温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遊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淒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後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説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淨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徵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遊子思鄉的那種孤寂悽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悽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説、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説説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説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2) 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並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

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説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説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閲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説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説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歎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 , ”。

標籤: 天淨沙 教學 秋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w07y2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