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範文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1

一、改造教材

本人認為,這節課在用教材方面有兩個特點:

第一、教材中的三個例題都是開放性的,學生很可能會大多指向平均數,從而忽視了中位數和眾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故本課僅採用了和學生生活最貼近的例。1(比較三人成績)來展開,同時增加了中位數、眾數的例子,把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中,既鞏固了知識點,有起到了以題激情,題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變了例題與習題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題呈現後,我都安排學生有默讀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地在讀中研,在研中讀,有意識地使學生學會提取、處理和加工信息,培養他們的閲讀數學數據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展合作交流。老師主要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從而使例題的探究交流過程就是習題的解決過程,改變了例、習題之間單純的示範,記憶和模仿,加大例題之間的思維跨度,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產生認知衝突。

一、從關注教到關注人

首先、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小組討論時,我走進學生中間,巡問、點撥,“引而不發”,激發學生主動精神,讓學生始終保持求知慾,為了讓問題討論更加廣泛和深入,我及時刪掉了一個例題。整節課教師儘可能多地引發並適應學生的觀念,參與學生開放式的探究,引領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讓師生相互交流和啟發,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經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其次,從關注學到關注人。由於我在該班開展“指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同學的大膽質疑否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課堂教學從關注學轉向關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本位觀,有更高的人文素質。既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多一些尊重和關心;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心”施救,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力求從“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讓我們的教學服務於“完整的人”的成長。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為了讓課堂形式適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更好地服務於教學目標和內容,我一方面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把“效果評價”放入課堂,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儘可知多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設計有一定挑戰性、開放性的教學任務,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熱鬧,促使學生在較複雜的水平上理解這三種數,從而較好地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另外,從構建探究性教學模式到超越模式,課堂教學更多地關注研究性教學的'理念,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走向生活。課堂教學是創生問題的起點,不必過於追求探索教學的形式,更改地是問題與方法的遷移、發現,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願望。

三、幾點不足

雖然我還是比較注意運用“延遲判斷”,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與發言的時間和空間,但有些地方還是過早地介入了學生的發言。

這節課對學生中的“弱勢羣體”關心也不夠,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覺得學生評價老師的主要標準應該是他在課堂中有沒有真正的收穫。本課中雖然只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收穫不大,給老師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數,但也足以説明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更多地關注了中上水平的學生,忽視了對困難生的關愛和幫助。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2

《中位數與眾數》腦子裏最直接的反映是:什麼是中位數,有什麼應用價值。什麼是中位數比較好理解,但是,為什麼學習中位數呢?平時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廣的是平均數,對平均數的體驗也較多,要學生捨棄平均數選用中位數體驗的過程就需要相當地清晰。因此,我把課的難點定位為: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即學習中位數的必要性;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然而眾數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衝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會思索,有了問題才可以引發學生認識上的衝突。一開課,我提供某公司技術部門有總工程師1人,工程師1人,技術員6人,見習技術員1人;現需招聘技術員1人,小范前來應徵趙總經理説:"我們這裏的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每月2000元,你在這裏好好幹!""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週後,找到總經理説:"你欺騙了我,我己問過其他技術員,沒有一個技術員的工資超過2000元,平均工資怎麼可能是每月2000元呢?"總經理説:"平均工資確實是每月2000元。"下表是該部門月工資報表:

卻有疑問了。同學們經理是否欺騙了小范?

問題(1):結合表中的數據,計算該公司技術部門員工的月平均工資是多少?

問題(2):平均月工資能否客觀地反映一般技術員工的實際收入?。

二、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認識到不按順序排列,處於中間的數是不確定,而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後中位數是確定,從而理解求中位數時,數據應該排序。

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出這兩個概念,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兩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肯定,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由於教材出現的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奇數,直接找中間的數作為中位數。“老師,如果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該怎麼辦?”初二三班的張晉碩和四班的孫凱旋問道。多好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自學,看書上有沒有教我們。這時有學生讀出教材的方法: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根據這兩位學生的提問,我立即與學生一起構建求中位數的思維,幫助學生梳理求中位數的`方法與步驟。

“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於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於最中間的數。“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形象語言的描述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這兩個概念。

三、在學以致用中體會區別

練習時,在同一具體問題中分別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目的是為了比較三個量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時的不同角度,有助於瞭解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到學生的參與交流、探索知識。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不可一味的否定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千萬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可強加給學生固定的思維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x7d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