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冀教版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

冀教版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

冀教版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

冀教版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平均數》這節課,感覺上得有點吃力,在課堂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施展不開,整堂課上下來,感覺就是老師在自編自導,老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都沒有顯現出來,課後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還是霧裏看花,對“平均數”還是不瞭解,教學效果不佳。課後同教研組的老師對我的這節課做了細緻點評,還給我提出重組這節課的建議,讓我受益許多。在交流中使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數學知識的缺失,“活到老,學到老”再次浮現。不管是教學技能,還是個人研修方面,我覺得“師帶徒”活動能讓我從中受益。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以下這幾點是今後須不斷努力學習與不斷反思的。

1、吃透教材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

正如前輩老師所説的作為授課者,我們本身對教材都不熟悉,我們怎麼能上好課。不理解吃透教材,老師本身就是懂非懂,在老師雲裏霧裏的教授下,教學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反思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缺失其一就是對於“平均數”的含義。特別是“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理解還不夠透。不能準確的把握教學重難點,課堂上重點的地方沒有把握好尺度,在尺度失衡的情況下更不能很好的突破難點。總之,該出手時沒出手摺射出對教材理解不夠透徹。所以沒有吃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我在課堂上不能遊刃有餘的駕馭課堂,我覺得這就是我這節課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應變能力是促進課堂的成功

課堂上我總習慣按照設計好的.教案一步步完成教學,甚至有的時候我還會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我的思維模式裏,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答案和我設計的不符合時,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沒有及時的讓他説,沒有聽他這樣做的的想法,而多數是我們強壓得把我們的答案套在學生的思維上,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如我在這一節課裏引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有一位學生説是“取長補短”,能説出這個答案已經是很不錯了,而在我固有的思維裏就是希望學生能説出“移多補少”。我當時沒有及時給予這個答案肯定。而是繼續發問:“你還能用另一個成語説嗎?”要是我當時能靈動應變順水推舟肯定這個答案,再引出“移多補少”這個方法,這樣處理可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益會更多。但由於自己缺乏應變這方面的能力,在處理課堂上類似這樣的問題就留有遺憾。

3、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讓課堂綻放光芒

細節論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取決於細節裏。很多時候一節成功的課不是看你老師多會教,而是更關注的是你如何去撲捉和處理課堂的生成。因為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在課堂這個彰顯個性的過程中,老師如何充分發揮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作用,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展。在彰顯個性與凸顯主體性的過程,我們又該如何捕捉期間的生成,讓生成服務課堂,讓課堂綻放光芒。值得我深思與反思。

這節課上完了,但反思還在延續。儘管這節課不是很成功,但通過這節課讓我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改進不足我在一次次的反思,在反思的引領下我相信自己會一天進步一點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nloe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