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1

《平均數》這節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數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我出示課件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表,我讓學生説出自己發現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孩子們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我來到學生中間,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鬨笑聲中説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學生採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採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為對於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後分,最後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並寫答語)。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後,隨之我又引導學生平均數不是一個真實的數在引導,在一組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數據範圍之內,以及平均數的意義。最後我引導學生説出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數,我出示了鐵道部限高的圖片以及乾旱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的圖片與我們正常用水圖片的比較,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在國家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情感體驗,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2

《求平均數》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在實踐中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在其中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同時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培養鍛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學生來説,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難度較大。因此,在設計教案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他們所熟悉、感興趣的素材組織教學,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適當地調整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學習興趣,以達到教育較學目標。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個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收集礦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不再枯燥、抽象,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當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説清但又無法説清的時候,便會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教師適時恰當引導,能使學生較快進入學習情境,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接受和掌握。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3

《平均數》是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相對於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更為關鍵。

《平均數》這一堂課,在本校上過四次,在商城小學也上過一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推敲、摸索,但是總覺得不盡人意。平均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使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去理解、接受,這是需要不斷思索的。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套圈比賽的的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4

《新課標》強調“數學應用於實際生活,要使同學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就向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必需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題材。

本課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再現“神六”勝利發射的輝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數學與生活、同學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對數學、對教師發生親近感。而最後的總結可謂“經典”,將同學從課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跡,這樣與開頭相互照應,真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體地位,發明了自然和諧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沛尊重同學,給他們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同學,使同學人人得到發展。

本課中,在創設問題情景、出現例題的表格之後,我讓同學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自身提出數學問題。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同學的主動考慮、主動發現,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的過程。同時,同學通過提出數學問題,也複習了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有關問題。在複習的過程中,由同學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內容:“兩次平均每分鐘拍攝多少張?”這樣同學感到:今天學習的問題是由我提出來的,心裏充溢了驕傲和自豪。

尊重個體差別,設計了滿足不同需求的練習

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與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了同學的差別。教師在教學中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使不同的同學得到不同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同學的發展需求,對有特殊數學才幹和喜好的同學可以為他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本課整個練習設計分為四個層次,既有鞏固性的只列式不計算、列式計算的例題原型的還原,又有較高層次的拓展練習,層層遞進,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在練習的方式上,既有筆算題、又有估算題,更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同學估算能力這一宗旨,可謂匠心獨具,令人流連。

思維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學內在的發展潛能

在求平均數應用題中,同學經常將兩個平均數相加除以2,這是平均數應用題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一般情況下,同學能認識錯誤,選擇出正確答案就行了,但我對題目進行了深度挖掘,引導討論:

1、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為什麼?

3、假如女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為什麼?

4、再讓同學比眼力,猜想五年級四個班哪個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最高?

這樣深入挖掘,有意識地對同學思維進行深度引領,將一條簡單的選擇題進行多次討論,讓同學享受到數學思維帶來的樂趣。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5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讓學生在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本質內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基於以上認識,我在設計中創設了具體情境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產生過程,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分析、比較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瞭解它的價值。我在這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上力求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創造性改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師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節課在設計上作了兩點改動:一是不採用教材中的例題1,主要考慮到例1的數據較大,難以把所有的礦泉水瓶在黑板上呈現出來,另外礦泉水瓶移多補少後也很難再找回原來每個人的個數,不容易實現平均數與原來每個數進行比較。因此,上課伊始,創設四個同學擺的珠子數量不等,顏色也不相同,引發學生思考:“在總數不變的基礎下,你們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樣多嗎?”,旨在讓學生過一把“移多補少”癮,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經歷從“不相等”到“同樣多”的過程,構建平均數的概念。

正如預設所想,由於每人珠子的顏色不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原來每人珠子的個數,並清晰地意識到平均數5個並不是每人珠子的實際個數,而是他們珠子個數的平均數量,這個平均數比這組數中最大的數大,比最小的數小,處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的之間。這不僅沒有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同時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豐富學習素材,有助於學生構建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平均數的本質特徵。

二是教學例2時,創設兩個籃球隊比身高的問題情景。教材呈現兩隊隊員的身高數據主要是考慮學生計算時能進行簡便計算,但不利於學生把兩隊所有隊員的身高進行比較。所以這個教學環節,我有意識地把書本上歡樂隊和開心隊的隊員身高分別按從高到矮的順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減低學生看錶格的難度,大部分學生能又快又準地準確抓住兩隊的身高信息,如“王強雖然是兩隊中身高最高的一個,但是開心隊的其他三個隊員都比歡樂隊員的另三個隊員高”,“王強只比周小傑高2釐米,其他三個隊員都比歡樂隊的另三個隊員高3釐米”等,有利於學生判斷哪個觀眾的説法是正確的,為後面求兩隊的平均身高打下了基礎。

二、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使重、難點能得以較好地突破。

建構“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是學習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中,我特意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展示“移多補少“的過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再利用課件把平均數與原來每個數進行大小比較,凸顯平均數的本質特徵。由於課件形象生動,清晰明瞭,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學生的思維指向這組數據從“不相等”到“同樣多”,強化認識到“原來大的數移出一部分補給小的數,變小了;原來小的數補上一部分,變大了。”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解決現實問題,讓學生在辨析中內化知識。

這節課只設計了兩道練習題,但結合一題多變,多練的方式,其實解決了“求平均分數”、“全年平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個數學問題。通過練習題一,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意識到兩人考試次數不同,這樣比總分數不合理,從而凸顯平均數的“代表性”,使學生理解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解開學生心中“為什麼用平均數來代表他們的成績,不用總數來代表他們的成績?”的疑惑。通過練習題二“求出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提供3個算式供你選擇。”,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是由總數除以對應的份數,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接着讓學生思考“如果使(1)、(3)成為正確的話,可以將問題怎樣改變?”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反覆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技能。

當然,綜觀整節課,感覺原先的預設基本成為了現實,而且,一些超乎預設的現場生成更讓全課充滿了自主的色彩。但是靜下心細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兩個球隊的隊員高一些?”這問題的提出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老師還沒有完全挑起學生爭論的高潮,這個環節還可以慢一些,相信學生思維碰撞會多一些。

2、隨着備課及思考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受到在凸顯平均數作為“數據的代表”意義時,還不夠充分、豐富、飽滿,如果能在“練習題一”中引導學生感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易受這組數據中每一個數據的影響,即敏感性,就更能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了。

3、評價時,激勵語言的運用還不太豐富,自己的教學視野還需開闊,教學行為還需大度。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6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主要得益於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並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於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複製,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想到了可以用班裏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為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後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計班裏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

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製作。因為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製條形統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於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着從excel中輸入數據後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着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後,再畫橫、縱座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穫多多。後來,又在李傑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後,已是週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週四第一節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裏,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課那麼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後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眾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豔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為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説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於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還有由於整節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後,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並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後,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7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我經常採取的方法就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採取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的方法,今天我才意識到這樣做忽視了錯誤的價值。如果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困惑點,把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靈活處理,巧妙設計,將錯誤轉化成有助於課堂教學的素材,能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今天課堂上做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某工廠第一季度賣出20台機器,第一季度賣出20台機器,第二季度賣出28台機器,第三季度賣出32台機器,第四季度賣出16台機器,算出一年中平均每月賣出多少台。學生出現了24和8兩種結果。我讓同學板書出這兩種情況,學生紛紛要求發表自己的意見。緊接着,我把兩種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種,討論出向對方提的問題,並進行辯論。另一組同學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我們應該以積極主動應付的理念和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一種可以開發的重要課程資源,通過精心設計、誘導,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3ro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