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中位數和眾數課堂教學反思

中位數和眾數課堂教學反思

提要:在進一步明晰概念時,對兩個超市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更能讓學生體會概念的含義,以及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中位數和眾數課堂教學反思

《中位數和眾數》是一節概念課,也是一節體會統計思想的活動課。在思考這節課該教學什麼時,我認識到如果只是把“教什麼”定位於“會求中位數、眾數”,那麼只是關注技術層面的練習,這是很不夠的,因此我認為在這節課中理解概念的本質含義更重要。於是這節課我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和建構對中位數和眾數本質含義的理解。

一、創設認識衝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兩個超市員工的平均工資,由平均數來對兩個超市工資進行對比分析,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平均數,初步感受到,平均數受其中每個數的影響。引導思維轉入深層次思考。然後製造認知衝突,出示工資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資雖然高,可是員工的.具體工資卻比蘋果超市低。讓學生感受到:受極端數據影響,平均數不能很好的反映整體狀況和集中趨勢。採用兩個超市的對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時“平均數”不能很好的代表整體水平,由此激發尋找新的合適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對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對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創設主題情景時,對兩個超市員工的平均工資的比較,創造認知衝突,“平均工資高的不一定員工工資就高”,從而比較深刻的感受“平均數騙了我們”,需要尋求新的量來表示。這樣的設計與教材中呈現的情境相比,學生的認知衝突更為明顯,產生尋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興趣也更高。

在進一步明晰概念時,對兩個超市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更能讓學生體會概念的含義,以及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過程中,創設了動態的對比,將“19,20,21,21,24”中的“24”換成“49”,三個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會發生什麼變化。這種在變化中的對比,促使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三量自身的含義及相關聯繫與區別。

三、深入挖掘數學本質。

在學生體會了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含義,以及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繫後,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數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資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闆為何要這樣寫呢?學生説出這是老闆的一種策略,我從而提出:“是啊,平均數2500元沒錯,但它會讓求職者產生誤會,以為員工工資都高,如果讓你來重新寫一份比較合理的招聘廣告,你會寫嗎?”此時,學生都能結合中位數和眾數來寫廣告,我又及時提出中位數眾數我們都認識,可是一些阿姨年紀大,不認識這兩個概念怎麼辦?這是學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資水平,多數工資水平。可見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已經更深入地理解了這兩個概念的本質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03p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