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師説》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師説》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黃鸝

《師説》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第六單元

單元教學指要

本單元學習唐代散文。訓練重點是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歸納文言常用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唐代散文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它逐漸擺脱了六朝以來駢文對文壇的壟斷,開啟了一代新風。特別是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主張在形式上恢復秦漢散文散行單句的行文方式,革新文體和文學語言;在內容上反映社會現實,發揚儒家“文以載道”的傳統;在中國散文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本單元中的四篇課文都出自名家之手,代表了唐代散文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同時又兼顧了時代、內容、文體等因素,既有散體文章,又有駢體文、文賦。

《師説》是一篇論説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反對“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錯誤觀念,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鋭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文章中第二段的對比手法及“師”道”的觀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阿房宮賦》是一篇文賦,一篇借古諷今的作品。教學時,通過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以第三、四兩段為學習重點,弄清秦王朝滅亡的原因;與《過秦論》比較,深刻體會“賦”的特點。

《諫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作者從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張,勸諫唐太宗積德義,以民為本,善始善終地治理天下。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揣摩詞語的含義,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於變化的風格,領會魏徵委婉含蓄的進諫藝術。

《種樹郭橐駝傳》是寓言傳記,表現了作者不滿當時的官僚統治,諷喻社會現實的創作立場。文章借種樹人之口,闡發了他的政治理想,表現出改革弊政的願望。教學時,應該抓住這個中心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學習簡潔而生動的語言特點,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以及婉約而多諷的藝術風格。

本單元教學時,方法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弄清“説”賦”疏”傳’’四種文體的內涵,結合其文體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

二、注重傳授記誦方法。應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揣摩文意。根據意羣、句式特點逐層背誦,尤其要記誦一些名言警句。

三、語法方面的教學重點是文言虛詞的用法,初步學會區分虛實,辨析積累常見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四、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質疑、探討、解難的機會多一些。另外,這些膾炙人口的文章應當做真正的文學鑑賞,而不應僅僅是字詞的解釋。

21 師 説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l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説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鬥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後學生充分討論後明確。 (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

3.探究閲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羣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説》,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説,是古代論説文的一種,是申説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敍事,如《捕蛇者説》,有的説明中抒情,如《愛蓮説》;有的偏重説理,如《師説》。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後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

A 襄(xiang) 句讀(d6u)

' '

&萇(zh6ng)弘 聃(dan)

' '

C貽(yi) 諛(yu)

- ●

D.蟠(pan) 六藝經傳(zhuan)

' ●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説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後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孰能無惑(誰:疑惑) ②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句子的讀法) ④聖益聖,愚益愚(更加、越發)

⑤官盛則近諛(奉承) ⑧聖人無常師(常有)

⑦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輔助) ⑧作《師説》以貽之(贈送)

久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傳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2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 1 惑而不從師

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

①動詞,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B.其皆出於此乎

C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於”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從而師之 .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於弟子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學者”在這裏是指“求學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從而”在這裏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説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後”;“趕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別。“不必”在這裏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第三段,援

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第四段,説明寫作緣起。

八、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

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範背第1段。

(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 學生思考後,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説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後三句承“傳道”,談擇師的標準,即以“道”為師。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説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

並下定義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着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説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環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説服力。

板書: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擇師的標準。然後下定義作結論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後,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後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藉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歎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歎現在,抒發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於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着眼點放在後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①句是對“聖益聖,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歎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板書:對其子--對自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做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係,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係、師道關係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並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

板書:師生關係、師道關係。事例論證、引用論證

4.具體研習第4段 .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餘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於時,學於餘”。

(2)提問:為什麼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後,明確:先説“不拘於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於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願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讚許的不管“年之先後”“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説“好古文”。這裏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讚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説》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係。

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這裏的“道”從後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探究閲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説》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可出示投影,提供參考例子。

1.文章有一箇中心論點(節選)(黃德燾)

《師説》由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第四節)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只是沒有直書,沒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兩個分論點,在第一節一併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麼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着在第二節、第三節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麼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

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從第一節“古之學者必有師”,到第二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到第三節“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到第四節“餘嘉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僅僅從這些,我們也不難看出,“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第二節僅僅論述“為什麼要從師”,第三節僅僅論述“怎樣從師”,第四節是交待寫作緣由,可見“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説》只有一箇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選)(呂其憨)

(師説)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聖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並論證了一個分論點。

那麼《師説》有沒有中心論點呢?

《師説》提出的若干觀點,它們之間不存在論點與論據的關係,也不能從中選出一個“主要的”作中心論點。然而我們卻可以把兩個分論點加以綜合,總結出其中心論點,即:本文闡明瞭一切學者必須有師並相師的從師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論點相加,共同組成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相互關係之一種,這種情況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闡述了兩個分論點,即《水滸》的人物描寫值得學習,《水滸》的結構藝術值得學習;而全文中心論點可以是這兩個分論點的綜合:《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藝術是值得學習的。

《師説》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3.沒有中心論點句卻有中心思想(節選)(鄭金法)根據本人多次教學《師説》的體會,讀文應着重段落內部分析,不必拘泥於找中心論點句,這更有利於理解和研讀課文。

或許有人要問:《師説》的中心論點究竟是什麼?《師説》沒有像《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和《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樣有個現成的句子作中心論點,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語參》説,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並批判上層土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五省(區)編的1983年版《中語參》也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教師的重要作用以及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闡明有道者為師的道理,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兩者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兩者都未用“中心論點”一説,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語,説明《師説》確實沒有中心論點句。

4.“古之學者必有師”不能看作《師説》的中心論點(節選)(丁勤中 趙存志)

筆者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具備中心論點的資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寫作目的,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在論證之列。韓愈作《師説》的目的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闡發從師學習的原則,弘揚從師學習的傳統。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於論證“古之學者”是否“有師”這一問題。

第二,析文題含意,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屬從師道理範疇。師説,即“談從師的道理”。

“要不要從師”並不取決於“古之學者”是否從師,而是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又因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由此看來,“古之學者必有師”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從師”的問題。它也不屬於從師道理的範疇。

第三.看論證過程,可知《師説》並沒有把“古之學者必有師”作為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組對比都是通過批判反面現象表明了倡導“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正確從師原則的必要性,有力地論證了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

第四,説到底,“古之學者必有師”這樣的觀點有必要論證嗎?顯然沒有必要。

那麼,“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説》中的作用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人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麼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着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一詞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服務的,它應從屬於中心論點之下。“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人點獨運匠心,它既為下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慨歎設置了一個伏筆,又為第三段構建對比提供了一個備用參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沒有任何理由作為《師説》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只有一個,還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師説》論述了兩個觀點(李義 謝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進展的階段的表現,是作者邏輯推理的過程的體現,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證明文章的一個觀點,它不可能證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否則,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無章法。《師説》一文結構嚴謹,構思精巧。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關於從師學習的兩個觀點。其一是“古之學者必有師”,作者從師之作用及從師的必要性予以簡潔有力的闡述,接着又對從師學習的目的進行探究,從而歸納出第二個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行徑,從批判反面的現象中證明了第一個觀點。第三段正面論證了第二個觀點。第四段交待寫作的原因,並以讚揚李蟠“能行古道”即從師之道,擇師之道,總結全文,呼應第一段提出的兩個論點。

(以上5個觀點均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期)

五、課文總結

《師説》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鑑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後,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

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佈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閲讀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xngk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