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出師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出師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設計者:宋世芬   工作單位:竹山縣試驗中學

課題名稱 出師表 學科 語文 總課時數 3課時

單元章節名稱 第四單元 學會讀書

執教者 宋世芬

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出師表》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章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本文是學生在初中所接觸的最後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後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後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後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全文着眼於“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對前方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裏不僅向劉禪反覆闡明開張聖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後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説明。這種説明不同於奏議,不是反覆陳説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願。為此,諸葛亮歷敍身世,從“躬耕”説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説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歎”的心情;最後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説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説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第三部分歸結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構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敍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闢,針對性強,寓情於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説服力強。敍事寓情於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敍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從而領會作者對蜀漢的忠誠和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讀,就是要反覆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劃分停頓,然後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朗讀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講一段,背一段,最後連貫背誦全文。講,就是疏通文義,不是由教師包辦,也要讓學生參加,即使只能説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藉此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議,就是討論文章的理路和主旨。教師加強朗讀指導,適當點撥,激發探究,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彙 . 積累名句, 背誦全文,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2. 理解運用議論、記敍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3、 理解學習本文語言得體,情詞懇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A指導閲讀、分段, 理解運用議論、記敍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B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力求當堂成誦

2瞭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忱,瞭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後主劉禪的勸勉。諸葛亮在表中提出東漢後期上層統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歷史教訓,規勸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其目的在於使蜀漢政治清明,根基鞏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爭取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

3學習並掌握文言詞語和語句

4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5掌握本文寓情於理、寓情於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 語文課本﹑鋼筆﹑筆記本﹑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指導閲讀、分段,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4.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 閲讀、分段。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熟悉大意

2,閲讀課本上有關資料,瞭解“表”的有關常識及寫作背景

3,蒐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

四、指導劃分層次

結構(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六、佈置

作業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説“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富有感情

3,學生自由閲讀,互質疑難,合作解答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知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 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 三,在説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翻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

3.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説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5.指導背誦:

6.總結: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1).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2).預習翻譯3-7段

由人所共知智慧化身自然過渡到對他文章瞭解的渴望

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明確:“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敍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公元227年,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條件已經具備,但在內政方面,還覺得放心不下,因此臨行前上《出師表》給劉禪,希望他親賢遠佞,修明政治,保證北伐成功,徹底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帝王之業。充分流露出憂心國事以及臨行依戀的心情。事的意見、建議

如:三顧茅廬、舌戰羣儒、草船借箭等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公評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學生交流

學生結合註釋自譯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學生進行評價更正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明確:(1)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用作連詞,連接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係,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1)學生試着自己背

(2)抽優生背

(3)全班齊背

明確: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説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充分調動學生情緒,

體現合作探究精神

瞭解文體知識,.明白題目的含義了。為理解教讀課文打下基礎。

瞭解寫作背景

學生對諸葛亮是感興趣的,通過説也激發他們學習本課的積極性。也便於把握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個建議等方面。要適可而止。

自主閲讀,在討論交流中完成文意疏通,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

温故知新

瞭解作者説話的背景、原因和意圖,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那些話的內涵,這樣才有助於記誦。

學習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敍”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教學

重 、難點 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敍”

教學流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

檢查預習

二、分析課文3-5段(合作探究亮點之一)

三、分析第二部分(自主合作探究亮點之二)

四,

小結第二部分

五、

佈置作業

檢查默寫1-2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教師在學生譯課文時,抽查語句裏的重點詞語。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 (問題2、3)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4.獨立思考問題:敍述的對象以及敍述的內容是什麼?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 

5.引導學生掌握“寓情於敍”的寫法特點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 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認真的多讀才能體會出來的。學生帶着此問題再次自讀、細心體會,並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充分闡述自己的意見.

明確: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學生思考

學生自譯課文

⑴對照註釋力求會翻譯。

⑵思考哪些是議論文字,哪些是敍述文字。

⑶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歸納: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當今:出師理由

報先帝忠陛下 

記敍,抒情

學生思考,交流.補充

歸納:如上所述,這兩段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 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敍。例如第6段在敍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從文章內容中去了解: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歸納(略)

重視文言文的積累

閲讀和理解緊密結合,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鬆自然。

自己從文中的句子裏去發現,感悟

瞭解三條建議的進步意義

瞭解寓情於議的特點,作者的用意

引起學生興趣,轉入對文章第二部分的學習

為理解“寓情於議”的寫法打下基礎

瞭解作者自敍身世的原因:為了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願。

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記敍              抒情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伐魏決心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説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重、難點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執教者

個性化調整

一,

檢查複習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四,綜合全文(體現合作探究意識)

五、背誦課文,積累文化

六,

小結(合作探究最亮點)

五、佈置作業

檢查背誦

1,要求學生讀出8、9段中作者的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3,分析第8段層次

師生共析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5, 假如你是劉禪,看了諸葛叔叔的《出師表》以後,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 

概括主題及寫作特點

要求注意層次性,本文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感人至深,跟它的濃郁的抒情色彩是分不開的。

指導學生回顧所學的知識、提高的能力、受到的教育等.

2,對文中諸葛亮的認識

3.教師小結:讀《出師表》

猶如聆聽一位憂國老臣的聲聲叮呤。全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反覆勸規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是不朽的名篇。不管從哪個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汲取營養。

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説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

A,摘抄文中許多仍有生命力的詞彙,領會詞義,學會運用。

B,整理文中“以”“之”“於”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C、熟練背誦全文,默寫第八、九段

D,寫一篇《我眼中的諸葛亮》學習本文結束,教師點撥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學生齊讀8、9段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明確: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 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學生暢所欲言

中上等學生回答,其他補充

多種形式結合背誦,師生共評

在反覆誦讀背誦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感想體會。

如: 本文詞彙豐富,有不少詞語,如疲弊、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裨補缺漏、曉暢、和睦、計日而待等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 A,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敍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敍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B, 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C.文中每句話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既不用訓斥的話語,又不用卑下的語氣,非常得體。應該很好學習和借鑑的。

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審慎交友.

 學生交流探討

明確: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於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於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 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説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重視文言文的背誦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理解作者的意圖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説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汲取優秀文化的營養.

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閲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智慧的火花.

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設空間與平台.

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

注重積累,學會運用,

從多個角度引導思考方向,並激發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於課堂”的自主歷程。

      

板書設計

                                出師表

諸葛亮

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吳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nk2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