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出師表》(蘇教版九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出師表》(蘇教版九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融情於議論、敍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3、瞭解奏表的特點,瞭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4、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力求當堂成誦。

    2.掌握本文寓情於理、寓情於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説“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介紹文體和寫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後主)的言事呈文。

2、寫作背景: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後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後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説後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三、 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就難詞難句討論交流,力求通暢地翻譯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解決 

五、字詞歸納 

1、積累下列詞語: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長草木的地方。

庶竭駑鈍:希望竭盡自己平庸的才能。

諮諏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隨便輕視自己。

引喻失義:説話不恰當。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於世。

斟酌損益:(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革興。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

2、古今異義詞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義為“下流、無恥”)

感激(感動激發;今義“衷心感謝”)

痛恨(痛心,遺憾;今義“深切地憎恨”)

涕(眼淚;今為“鼻涕”)

謹慎(認真,慎重;今義“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結果)

開張(開放、擴大;今義“商店營業,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義“布做的衣服”)

3、一詞多義

道   中道崩殂(路)   諮諏善道(方法)                        

遺   以遺陛下(給予)   以光先帝遺德(遺留)

效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重任)       不效則治臣之罪(盡力)  

為   俱為一體(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但任)

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判)    每與臣論此事(議論)  

無   若無興德之言(沒有)        事無大小,悉以諮之(不論)

行   然後施行(實行)     性行淑均(行為)     行陣和睦(行列)

益   有所廣益(益處)      至於斟酌損益(增加)

4、虛詞

①“於”的用法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在)

                    欲報之於陛下也(及於、給)

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對)

②“以”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諮臣以當世之事(拿)

遂許先帝以驅馳(而)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來)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故臨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為宮中之事(認為)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表時間,地域等界限)

5、詞類活用

以光先帝遺德(名詞動用,發揚光大)

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動用,發揚光大)

此皆良實(形容詞名用,善良誠實的人),

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動用,親近、疏遠)

深入不毛(名詞動用,長莊稼)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5、6段。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由背誦課文導入

二、 整體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三、問題探究

1、表文中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勢?

明確:先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再指出其有利條件。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而“不懈於內”“忘身於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興先帝之業。 

2、據此諸葛亮 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明確:①廣開言路--“開張聖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3、他反覆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確: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4、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敍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誠,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於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闢蹊徑,起伏有致。

5、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明確:意在提醒後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他反覆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勉勵後主這個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圍繞“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

參考: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永遠是後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61歲的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於劉備,忠於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為劉禪的昏聵無能嗎?

(教師組織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辯駁中,學生的收穫應是最大的。)

五、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敍述,無論是議是敍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 寓情於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於敍;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敍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敍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7、8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9zje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