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量一量比一比》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

量一量?比一比

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

2.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用比較合適的方式描述物體的長度,在比較、修正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能力,建立初步的長度觀念。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重點:對自身長度的測量及周圍東西的測量,使學生感受測量方法的多樣化。

難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皮尺、捲尺、課件

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些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釐米、米。)

師:那麼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呢?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量一量吧!

1.做好測量前準備。

師:在前面學習中,我們曾經介紹並認識了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出具皮尺、捲尺。)

師:誰來説一説,用這些尺子測量出1米長的木條時,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從“0”刻度開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彎,對準1米刻度做記號。)

2.實際測量。

(1)在木條上測量出1米長的一段。

師:各組拿出木條和捲尺,小組合作在木條上量出1米長的一段,並做好記號。

學生測量,老師指導

老師驗證各組測量情況。點評各小組測量結果,測量比較好的給予獎勵。

(2)測量課桌長、寬、高的長度。

師:根據你剛才實際測量到的1米的長度,請同學們來估測一下,天天和我們朝夕相處的課桌的長、寬、高分別大約是多少?(結合量出的一米長的木條的長度,估測出學生熟悉的課桌長、寬、高的.長度,有利於培養學生估測能力。)

教師小結:這只是我們估測出的長度,是我們猜想的,怎麼樣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呢?(要進行實際測量。)

師:各組拿出捲尺,分別測出課桌的長、寬、高。

小組討論,組長結合組內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工。

進行實際測量,老師巡迴觀察指導。

3.彙報、講評。

(1)各組彙報測量結果。

比較各組測量結果。(各組結果盡不相同,存在誤差。)

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適時評價。表彰分工合理、測量細心的小組。

(2)測量門的寬度、窗户的寬度、講台的寬度、黑板到講台之間的距離。

師:我們通過測量知道了課桌的長、寬、高,你還想測量什麼?(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門的寬度、窗户的寬度、講台的寬度、飲水機的高度、黑板到講台之間的距離等,自主選擇,自主進行測量活動。)

小組測量,老師指導。彙報,講評。

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動,你會描述物體的長度嗎?

這節課你最喜歡的測量活動是什麼?

“量一量,比一比”是在學生認識釐米和米,會測量物體長度並用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編排上,首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接着指導學生測量出1米的木條,再讓學生利用木條去估測課桌的長、寬、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會了測量,也認識了估測。最後讓學生實際測量估測的物體,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估測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增長了測量的經驗,鞏固了測量的技能,培養了合作的精神。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鞏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體會測量的實質,能選擇合適的標準,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長度觀念和數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目標分析】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建立長度單位的觀念;體會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體長度的過程,實質上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進行度量的過程;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測量經驗,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三、教具準備

米尺、軟尺、捲尺、測量記錄單、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驗,揭示課題

1.回顧長度單位。

(1)説説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釐米、米)

(2)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和1米的長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長嗎?一步有多長呢?(一拃長約15釐米,一步長約40釐米)

(4)除了這些,你還想知道什麼物體的長度呢?

2.揭示活動主題。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用測量長度的工具量一量身邊的物體吧。(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長度單位,激活學生的活動經驗;通過追問你還想知道什麼物體的長度,激發學生了解身邊物體長度的慾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分組合作,參與活動

1.小組合作,實際測量。

(1)全班交流,認識測量方法。

請學生介紹每種測量工具、測量的方法以及測量時要注意什麼。例如:測量時,尺子的刻度0通常與物體測量的起點重合;測量身高時,人要站直,這樣測量的高度才準確等。

(2)觀察圖片,瞭解測量的內容。

①課件出示主題圖(數據不出現)。

②交流圖中的孩子們在測量什麼。(有測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測量講桌長度的)

(3)合作測量,體驗測量的方法。

①提出測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寬,記好測量結果。

②學生先估一估,再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③反饋交流,讓學生説説選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④數據記錄:指導學生比較,測量的數據大約是多少?(30釐米)

⑤板書:

肩寬大約30釐米

(4)分組實踐,做好測量數據的記錄。

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對象後開展測量活動,如:兩臂展開的長度,學生一步的長度,講桌的長度,教室的長度,身高,課桌高等。測量前,教師再提出要求,如請學生先估一估,再進行測量。儘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測量的機會,並記錄下測量結果。

②彙報測量結果並板書。

重點討論身高和兩臂展開的長度比1米長一些時怎麼記錄。如()米()釐米。

測量結果板書如下:

(5)變換形式,建立所測物體長度的表象。

①閉眼想:教師讀板書中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物體的實際長度。

②用手比:學生比劃測量物體的長度。

③比長短:如,課桌要比肩寬長一些,身高比課桌要高得多等。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測量身邊熟悉的事物,認識它們的長度,在頭腦中形成所測物體的長短表象,建立長度觀念,同時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體驗,而且獲得了廣泛的活動經驗。

2.選擇單位,描述長度。

(1)用合適的方式描述鱷魚身長6米這個長度。

①直觀感知6米的長度。

請兩名學生用捲尺拉出6米的長度,讓學生們直觀感受一下長短。

②藉助熟悉的標準描述6米的長度。

猜一猜:先讓學生猜猜看,如果同學們肩並肩站着,要多少個同學才能達到6米長?

比一比:請同學們上台肩並肩站一站,看看猜得對嗎?

預設:20個人並排站着和鱷魚差不多長。

試一試:如果是同學們手拉手兩臂展開呢,幾個同學就夠了呢?

預設:5名學生手拉手,和鱷魚差不多長。

説一説:你是怎麼比的?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描述鱷魚的長度嗎?

(2)自主選擇活動素材描述其長度。

①課件出示教材第89頁表格。

②讓學生按照描述鱷魚長度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描述表格中的物體長度。

【設計意圖】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測量本質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初步建立長度觀念。

(三)綜合應用,全面評價

1.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寫出兩個你身體的某些部位的長度或高度,再量一量。

(2)估一估,寫出兩樣學習用品的長度,再量一量。

2.想一想,寫一寫。

通過這節課的測量活動,你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印象最深?還有哪些感想和認識?請用數學小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數學活動課重在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積累豐富的經驗,獲得合作的樂趣。因此,在應用時要重視學生的操作,然後引導學生把收穫的喜悦表達出來。

(四)反思活動,昇華經驗

這節活動課,你有哪些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vyq9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