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介紹】 教案教學設計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介紹】 教案教學設計

                            單元介紹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介紹】 教案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終與民族文化相伴隨。一個民族或羣體的民俗,實際上是指該民族或該羣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任何發達的或發展中的民族或羣體,都毫無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學習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對我們民族的瞭解和感情。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的課文有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蕭乾的《吆喝》、琦君的《春酒》、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些文章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這些文章,內容各不相同,但體裁基本相近,都屬於記敍類的文章。本單元課文還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例如:所選文章語言更加本色,華美絢爛的語言逐漸讓位於平實本色的語言,語言的水準提高了,欣賞學習的難度也相應增加了。幾位作者都是現、當代成就較高的作家,所選文章均屬文質兼美之作。文章在思想內容上也較為含蓄深刻,同時增加了較多的人生意藴,需要學生在閲讀時調動一定的人生體驗和積累。另外,文章在結構安排上也相對複雜了,雖然文章篇幅不長,但層次、線索都有所豐富。如《雲南的歌會》中的幾個場面,《吆喝》中寫“吆喝”的幾個層次,《端午的鴨蛋》《春酒》等文章都寫得血肉豐滿,立體可感。但這一切,又都是符合初中學生的知識水準和認知特點的;無論文章的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學生喜聞樂見或能夠欣賞的。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感受美好的民風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藴涵的詩意,感受普通百姓內心中人性的光輝;感受我們國家深厚的民間文化。

2、從文章出發,立足語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默讀朗讀結合,感受幾位作家的語言特色,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

 

注意:擴展要適當,不能喧賓奪主,把本單元的語文課上成“民風民俗”的知識介紹課。

 

【課文介紹】

《雲南的歌會》

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在“歌會 ”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色,內容各有側重,手法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紮紮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境界。

教學本文的思路:讀讀--品品--議議  建議在讀中感受,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比較,在讀中分析,在讀中概括。

《端午的鴨蛋》

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的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禁與和諧。汪曾祺的文章,初中學生欣賞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加強朗讀訓練。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通過朗讀,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情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劃出自己喜愛的語句並進行語言品析,師生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吆喝》

蕭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藴涵的濃郁的情趣。文章在結構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全文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後,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思路十分清晰。

如今的中學生對於“吆喝”是相當陌生的,這就為教學帶來了難度。為此,教師可以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增加學生對“吆喝”的瞭解,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設計有關活動,指導學生蒐集、調查、整理當地的種種“吆喝”,以期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本文內容貼近生活,文字也不艱深,學生基本上可以自瀆,在自瀆後質疑,師生共同解決。

《春酒》

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童年、故鄉、親人、師友佔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絕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温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温婉的筆致,將這些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是那麼美好。“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都令人神思飄飛。琦君的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如行雲流水。本課文字淺顯但意藴卻深,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閲讀氛圍。教師在課前可以引導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藴涵的情感和意藴。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文章,品味文章的關鍵詞語和句子。也可以進行配樂朗誦,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俗世奇人》

本文以兩位手藝人的高超手藝為話題。作者馮驥才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敍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這兩篇小小説文字淺顯,故事生動,學生閲讀障礙不大,教學中可以採用學生活動為主的方式。大致可採用如下方式:1.誦讀。讀書方式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2.表演。本文情節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課本劇或小品進行表演。3、品詞語。對於文中傳神的字句指導學生品味其韻味。4、析人物。這一環節可以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來進行。

《綜合性學習》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到民間採風”為主題,內容活潑,也有較為多樣的方式可供選擇,相信學生一定會喜歡。這一單元主要要求學生圍繞“民風民俗”這一主題,運用調查法、查找文獻法蒐集材料,整理、分析所蒐集的材料,並根據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遊戲、或編詞條、或辦展覽、或撰寫報告、或進行評論……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刪或改換某些內容,也可以通過分組活動的方式來完成本單元的各項活動。

第一項活動“家鄉素描”,以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為主題,範圍較為廣泛,活動也有一定難度。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縮小研究範圍,確定一個較小的角度入手,還可以涉及本地物產、文物、傳説等內容。只要與家鄉有關即可。教師主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在實踐中鍛鍊能力,增進知識。

第二項活動“認識方言”,角度雖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語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語言自身又是文化內容。關注語言、研究語言對於語文學習有着重要的意義。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第1小題(方言知識)專業性太強,教師不妨略加解釋,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該項活動的第三小題(編詞條)可作為首選活動方案。當然,也可以將第2、3小題結合起來開展活動一-先蒐集方言民歌,再分組模擬表演,最後寫作小論文或編詞條。

第三項活動(鄉土發現)可與第四項活動(節日探源)合併。這一活動應該作為重點內容,本單元“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教育目的在這一環節最容易得到實現。而且,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可能也較大,可供選擇的活動方式也較多,綜合性最強,便於學生髮揮個性,也便於鍛鍊學生各項能力。

【我的推薦】

以下文章可供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比較閲讀:

九九女兒紅

黑白

   江南民間有一種酒叫女兒紅,女兒紅總讓我聯想到畫家陳逸飛或林風眠的某些古典唯美的作品:貼了方塊紅紙的酒罈子擱在雕花桌案上,穿紅襖的女兒面對燭影搖紅,大紅燈籠掛在高高的屋檐上,一隊民樂班子在天井裏圍着花轎吹吹打打……

   我有女兒,我很想喝女兒紅,據説有女兒的父親才有資格喝這種家釀酒。在大雪封門的冬天或春雨瀟瀟的夜晚,身穿青襖、鬢簪梅花的妻子就在紅泥小爐上為我温一壺女兒紅,放入青梅和江米,讓滾燙的酒漿暖一暖為夫為父的滿懷蒼涼。三五杯下肚,喝得頭重腳輕,然後蘸着夜色,鋪開宣紙,《採桑子》或《一剪梅》,寫什麼都可以,只要押得上韻腳就行,這樣的古詞寫起來心頭就更暖和了。

   可惜,這不過是詩意的想象罷了,我住在水泥鋼筋的森林裏,到哪裏搜尋這一番古韻?我又不懂民俗,據説有女兒的父親也不能隨便喝女兒紅,要喝就喝紹興黃酒,它和女兒紅一樣都是花雕酒,一樣的紅顏色一樣的後來勁,花雕酒不過是最平常的一種,它哪裏會有女兒紅那一絲 脈脈温情與默默深情? 在多水多橋的江南,父親是一定要等到女兒出嫁的那一晚才能開壇喝女兒紅。這種酒又叫九九女兒紅,這就對了,九加九等於十八,女兒十八歲了,她要坐着花轎乘着烏篷船出嫁,就像一葉水草,從一個村莊漂向另一個村莊。新郎倌是父親親自挑選的,白淨面相、靦腆個性,青磚瓦房三間,屋後桑麻一片,殷實的日子是女兒的未來,父親不用愁煩,他滿心眼兒裏只有高興。打開女兒紅,還沒喝,他就醉了。

   我説的女兒紅是過去那種用荷葉與黃泥封口的,不是現在江浙一帶生產的那種叫花雕的黃酒,它們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批量生產,以營利賺錢為目的;一個是為女兒特別釀造,以親情慈愛為目的。現在想起來,鄉間的父親其實更懂得愛呀,只是他們不善言辭。

在某個艾草清涼的晚秋,女兒下地的第一聲啼哭,肯定會讓他心頭一熱,三畝田的糯谷就釀成三罈子女兒紅,仔細裝壇封口深埋在後院桂花樹下,就像深深掩藏起來的父愛,沒事的時候就到桂花樹下踏幾腳,踏幾腳彷彿心裏也踏實一些。回頭望一望女兒,女兒頭扎紅頭繩,眉眼兒像清明時節的柳葉,一天比一天明媚。本家兄弟過來打趣道:老五啊,什麼時候開壇喝女兒紅呀?他笑着答:還早着呢。一笑之間,霜花飛上鬢角,蒼茫歲月中一個青皮後生成了中年漢子。一罈子美酒由愛作酵母,在桂花樹下、在他心頭無聲無息地醖釀了十八個冬春,就等待着開壇啟封的時候,那一天也許就在大雁南飛的九月初九。

   一罈女兒紅,不用看,也知道那是最美好的民間顏色;一罈女兒紅,不用喝,也知道那是最正宗的中國滋味。

      

 

《倫敦的叫賣聲》 [英]約艾迪生--《新課標語文學本》卷三18頁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放風箏》梁實秋          《新課標語文學本》卷一66頁

《市井人物》馮驥才         《新課標語文學本》卷一166頁      

《中國民俗大觀》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7年

另外可上網查找:中國民俗網(www.Chinesefolklore.com)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evp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