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

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唐玄奘法師的譯本中還加有“能斷”兩個字,用來比喻般若的堅韌鋒利,勢不可擋。下面是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隨小編來看看吧。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釋迦牟尼佛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時候,就有一位長老,他的名字叫須菩提。

這個長老,有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法性的長老,又有福德的長老。年高臘長,言其這個人年齡也高,受戒的戒臘時間也久;他要單單年高而沒有受戒,這也談不到年高臘長的長老;他要單受戒而不年高,也談不到是年高臘長的長老。年高,好像摩訶迦葉,年齡是最老的,他受戒的時間也最久,所以這叫年高臘長的長老。

法性長老,這個法性長老,不一定要年高臘長。法性長老他年紀輕而智慧大,能講經説法,教化眾生;深明法藏,通達妙理,辯才無礙,是個法性長老。

有福德長老,福德長老這個人他有福報又有德行,這也可以叫長老。

這個長老,是一般人來恭敬他,稱呼他,叫他叫長老。並不是自己自命為長老,不是自己封自己作長老。哦!説我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叫長老:不是這樣的。這個長老是大家來公認的,不是自己去爭取來的。不是説,哦!我就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作長老!

那麼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分別。你受戒十年,這叫下座;受戒二十年,這是中座;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的長老。要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長老。那麼法性長老就不拘年齡。好像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怎麼樣八歲作長老呢?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登座説法,把五印度所有的論師都給辯論得張口結舌,沒有話講了,不得不五體投地,向這個八歲的小孩子來甘拜下風,來認輸的。所以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了。這叫什麼長老?就是法性長老。

舍利弗,在七天之內,把一切的佛法都學會了,七日之內通達佛法。你想一想,在七天就把所有的佛法都學會了,那麼他夠不夠一個長老的資格呢?所以他八歲的時候就作長老了,那也是綽然有餘。那麼學佛法的人,你和舍利弗來比較一下,舍利弗八歲可以辯論,所有五印度的這個論師都被他辯論勝了;七天之中通達法藏,把一切的法藏都明白了。那麼他的辯才無礙,智慧第一。

講解這個辯才。辯才有四種;四種辯才叫四無礙辯。這四無礙辯都是什麼呢?

就是辭無礙辯:辭就言辭的這個辭。無論你有什麼問答,他總把你戰勝了。你有什麼問難,也問不倒他,辭無礙辯。

義無礙辯:你單對言辭上美麗,可以有無量無邊的辭來辯,但是義理也要無礙,這義無礙辯。

這第二。第三呢?法無礙辯:所有的佛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無論講什麼,你總講不過他。這個佛法,你講得再高,他也比你高一着,這法無礙辯。

還有樂説無礙辯,他得到樂説三昧。除非你不想要聽法;你想要聽法,他源源而來,所説這個法,猶如流水一樣,川流不息的那種樣子。

那麼現在這個“長老”,那麼究竟他是年高臘長的年高長老?還是法性長老呢?還是福德長老呢?這個“長老”,現在這個在金剛法會、般若法會的這個須菩提,這時候他也是年高長老,也是法性長老,也是福德長老:他兼而有之。你説他年齡,年齡也很高的;你説他法性,法性也是很高的;説他福德,福德也很高的。所以須菩提這個長老,是長也長得很老,做也做得很老,説也説得很老,所以叫長老嘛,長老,真長老了。

可是“須菩提”又是什麼意思呢?這“須菩提”這個意思是空的,是個有的,是個吉祥的。怎麼叫空的呢?他一生出來的時候,他家裏有一百零八個倉庫,在這每一個庫裏邊都是裝的七寶,七寶裝滿了一百零八個倉庫。究竟這個七寶有多少?一定也有個數目,不過現在這個數目就是一百零八個倉庫都是七寶。他一生的時候,你説怎麼樣呢?這一百零八個倉庫就空了,珠寶都統統都沒有了。你打開倉庫門,這個珠寶一粒都沒有了。他的父親就慌起來了,説這個珠寶被誰都給搶去了呢?我們這麼多的財寶現在都沒有了,生這個小孩子有什麼用呢?於是乎就去占卦。

因為他一生出來,這個財寶都沒有了,叫“空生”,空了。去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給一算;一算,説這個小孩生出來,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那麼等到過了七天之後,他這一百零八個倉庫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一粒也不少,還是那一百零八個倉庫裏頭,滿滿地都裝的七寶。所以他父親,先給他取個名字叫空生。因為算卦的給他算的,既善且吉,這個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後,財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一些個七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父親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現在這個珠寶現出來了,還要紀念這個現出來的名字,就叫“善現”吧,於是乎又給這個小孩子起個名字叫“善現”。

這個善現長得大了,正遇着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眾生,於是乎,他就去跟着佛出家了;出家了,那麼還是紀念他這個名字,就叫須菩提。所以,須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現:有這麼三個意思。

“在大眾中”:須菩提在這個般若法會上,百千萬億天人的大眾裏邊,“即從座起。”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坐那個地方,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的境界,他知道這有所表法了。表示什麼法呢?這表示這般若智慧的法門。怎麼樣表示法呢?釋迦牟尼佛在他日用倫常裏邊,行住坐卧之中,演説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種般若的妙法。這個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須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會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説實相般若的法門,所以他在大眾裏邊,“即從座起”,就從他那個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風俗,偏袒右邊那個肩,這表示最恭敬的一種禮貌。

談到這個偏袒右肩,在中國的出家人,搭的這個衣,也是右邊肩膀露出來。這也就依照佛教的制度來做這種衣。但是在印度、暹邏、緬甸、錫蘭,出家人所搭袈裟都是黃色的,沒有鈎環。我以前已經講過,那是佛住世留下的這個衣的制度。中國這個衣,為什麼有鈎環,印度、暹邏、緬甸、錫蘭的衣沒有鈎環?因為這是有一種通權達變,因事制宜的一種關係。在中國的氣候比較寒冷,所以人在貼着皮肉這地方,必須要穿一點棉衣服,或者夾衣服,在衣服上邊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覺。如果你沒有個鈎環鈎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沒有人知道的。所以達摩祖師是很聰明的,不但聰明而且又是一個發明家,於是乎就發明出這個鈎環,加到衣服上,把它掛起來:裏邊穿着衣服,外邊搭上這個衣,掛上一個鈎環,這個衣就不會跌到地下。因為有個鈎環鈎着它。這既可以保持佛制,又可以通權達變。在中國,天氣寒冷的地方,所以裏邊又可以穿衣服。這是中國這個衣有鈎環的來源,大約是這樣。

那麼,須菩提就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右邊這膝蓋跪到地下。“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這是身業恭敬。“合掌恭敬”:這是,意業清淨。“而白佛言”:這是口業清淨。這是表示三業清淨: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口。三業清淨,“而白佛言”:向佛來請法。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説:「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説:「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唸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着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如此,唸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説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説,瞭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説,就是明白瞭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説,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説「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説: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説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説者」就是説,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説,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説明。首先拿佈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説,就是金銀珍寶。「佈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佈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説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説:「很大,世尊。」佛又説: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説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你説大不大呀?須菩提説: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説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説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説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説,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説,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説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説,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説,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説,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説:「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佈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甚多。」

佛又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如此不斷地佈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説:「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説,為發最上乘者説,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説,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説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wwz4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