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解釋金剛經經題

解釋金剛經經題

導語:《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金剛經經題又是什麼意思呢?一起看看下面的解釋吧。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説眾生空,後半部説法空。

金剛:金剛石,寶中之冠,光澤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堅利。金不變質,珍品之王,希世奇寶,喻真空直系化分之靈根,即一切生靈的真生命。人的靈根,道經稱作道體、神;儒書稱作明德、仁;佛典稱作如來、佛,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始無終,本是真空靈明覺悟自心靈,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剛經》稱作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般若:梵語,華語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簡稱智慧體、慧命、慧根、慧光。妙智慧有天賦的良知良能,覺悟能通無量虛空,徹觀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實相,即實相般若。《金剛經》、《心經》是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來圓覺海。覺海流出來的水,彙集成知識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經和其他的羣書。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成佛之母。《心經》中有:"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波羅蜜:華語到彼岸。當今社會,業海茫茫,燈紅酒綠,酒色財氣,聲名貨利,醉生夢死。智者仁人,覺醒南柯,頓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愛牽纏,不甘心靈根覺性流浪飄泊沉泥河,尋求上路,得遇明師,曉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紅塵非故鄉,登上大覺路,復我真天良。憶原古,想炎黃,堯舜之風,中華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長。天無絕人路,生從何來死何去?何處求真理,明知覺在先,心通無為理,未知智慧圓,自我解開妙中玄。鬧市有桃源,人海火裏紅開萬朵蓮,蓮邦在人間。千經萬卷作證明,真佛種子在心田。

經:真經不在語言文字間。無字真經無為路,無量虛空大徹大悟用覺參。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明心能觀。法語無為開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筆就是假,全憑心感神能覺悟徹透無量觀。

拓展閲讀:讀《金剛經》的建議

最近在紐約大覺寺講了兩次‘如何讀《金剛經》’,著重於字音及如何讀斷句子,好像頗得聽眾的歡迎。特別是初讀《金剛經》的,發覺有許多地方,和他原先以為是對的並不相同。事後有人建議我應該將它寫出來,也許有很多人會得到好處。其實,只要誠心誦經,唸錯幾個字也沒多大關係,各地方言就有許多不同,頂要緊的是掌握住經中的意義。又何況我所知有限,所謂對,也是主觀的見解,不過能夠滿足幾位同修的願望,也是應該,所以就寫出來,拋磚引玉,望能多得讀者的指正,歡迎有新的意見

中國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極大,古文不用標點,所以往往有各種不同的讀法和解釋。千餘年來,因為抄寫及印刷校對的不夠精確,差異錯誤,在所難免。《金剛經》版本極多,各種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經典都多,於是許多大德的註解,因為依據不同版本的經文,也可能頗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讀者莫知適從!譬如須菩提第一次所問的‘應云何住’,許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應住’,一字易位,影響極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種不同的讀音及意義,也容易為人忽略。

依據我看了近二十種不同版本的.結論,認為台灣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校正本》為最合理,他參考了十一種版本的經文、注、疏、贊述,有敦煌石室發現的一千多年前唐朝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金剛經》(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東傳到日本再傳回來中國的《金剛經注》,以及清朝乾隆時的《金剛經疏記彙編》等等,江居士的校正嚴謹,是值得介紹的。

這次即採用這本校正本作為藍本,經文與目前的流通本,有多處不同。我建議讀經大德參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內的校勘記。另外,我依照下列二個原則,加以注音及簡單的標點。

(一)一個字如有多種讀音及意義的,則根據《辭海》加以註釋。

(二)加入簡單標點符號,並不採用校正本原有的標點。

標籤: 金剛經 經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lvmv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