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歷史讀書筆記400字(精選23篇)

歷史讀書筆記400字(精選23篇)

歷史讀書筆記400字

讀書筆記的常用形式

常用的形式有:

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彙、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繫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後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簡縮式——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後,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歷史讀書筆記400字(精選2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讀書筆記400字(精選2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讀書筆記1

該書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即古代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探索歷程,試圖回答中國傳統社會為什麼不能產生現代型經濟體制這個問題。在先生看來,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黃仁宇先生觀察歷史注重從技術角度切入,他認為收税能力決定了政府的財政實力,財政體制決定了政府調配資源的方式。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將經濟資源轉化成税收,進而順暢注入經濟政治國防社會各項事業中,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

中國古代税收體制之所以不能將傳統社會推向現代,就在於間架性設計和數目字管理這兩個制度軟肋,這是黃仁宇先生研究中國歷史的兩把密碼鑰匙。

歷史讀書筆記2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曆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讀完這《中國大歷史》,便可感覺,作者寫的歷史,自始至終都在問着這樣的一個問題:緣何中國的文明未能發展出上資本主義?求解這個問題,作者的關注點集中在財税制度上面。

依着這樣的思路,從作者的敍述中,隱約可以看出,作者將中國的幾千年發展歷史分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端,到秦漢;隋唐第二段是從城市商業和國際(邊境)貿易中產生了商業社會的種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態面前,只是發展出了服務於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產與商業,這一段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着搞“數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敗;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衝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立憲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波一波的革命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和“一個新的低層機構”。而“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繫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精品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讀書筆記整理就到這裏了,願大家都能在學期努力,豐富自己,鍛鍊自己。

歷史讀書筆記3

現代金融經濟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既要全部包涵,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顯而易見的財產權之被尊重和分工合作的交換率所根據之客觀價值,不能在某些方面有效而在其他方面無效。如果這當中產生兩種條例和不同的習慣,則必生出罅隙,不僅引起爭辯,而且將鼓勵經濟因素逃脱管制。大凡金融經濟生效,有關貨幣與信用的食物必須取得隨時隨地都可以公平而自由交換的法定地位......要將這帝國之財政商業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須到位。有關匯票、提貨單、保險單、共同海損、以船作抵押之借款、股份、打撈權利等都要經過立法才能執行無礙。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關遺產繼承、破產、喪失贖取權、假冒、欺騙、監守自盜等之規定也要與商業社會裏的流動狀態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錢統治,這一點才做的通。(《中國大歷史》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實驗——改革的盲點和障礙)

大凡專制政體總離不開道德作護符......(《中國大歷史》第十四章:明朝:一個內向而非競爭性的國家——高度中央集權)

傳統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計數字反映着上級的要求與願望.......(《中國大歷史》第十七章: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社會經濟方面的限制)

但在社會主義旗幟下廓清私人財產權仍無從避免,雖説這行動已算是姍姍來遲而且在解釋其立場時中共已大為感到邏輯上之困難......説國家經濟計劃都能將各節籌辦得完滿,不免是欺人之談。19世紀中國的自強運動之所以失敗,即是缺乏以上有縱深的準備。(《中國大歷史》第二十章: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經濟成長與法制)

我自信我的敍述比較近乎實情,可是也會造成一種定命的印象,亦即註定將發生的事物總會發生,道德與否和事實之來往無關。這樣無人性的立論很可能擾亂讀者的心情,更可能冒犯有些敏感的讀者,然則這不是作者本意。(《中國大歷史》第二十一章:台灣、香港與澳門——本書命意)

大致看完了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摘錄了幾段自己有些感觸的文字出來做個交代——前幾日老公見我在讀《中國大歷史》,遂問我這書講了些啥,説與他聽聽,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講起,老公遂言我大約就是那種只讀自己想讀的東西的那種人,不管讀多少書,心裏裝着的,還是自己自以為是的東西。我有些不忿,卻也無力反駁。想起這些年雖然讀了些書,卻真是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心裏一發狠,決定把多年前語文老師的假期作業必殺技拿出來:以後但凡讀了什麼書,必得寫篇讀後感出來,多多少少能提煉一些書中所言吧和自己所想吧。

黃仁宇先生自言macro-history這詞看來是他創用,他也為這大歷史之説吃了不少苦頭,因着歐美史學界研究歷史向來是各取一小段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明史專家清史專家甚至某些專家只是研究唐代經濟或宋代某個方面而已。他卻大筆一揮,縱橫中國上下歷史五千年,硬要把中國當代這百年曆史的傷痕累累之因由,攀扯到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央集權種下的果。為此在歐美史學界掀起陣陣風波,尤其讓那些中國專家們大為不滿,然而黃仁宇堅持己見,雖然不至於披荊斬棘,想來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能有今日之成就,實可見黃心性之堅定,令人起敬。

按黃的解讀,秦之統一實則是中國地理位置之必然——一則中國的文化發源地黃河流經中原,含沙量高達百分之四十六甚至百分之六十三,年年都有河道堵塞改道的事情發生,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這黃河治理實在難為。二則則是“十五英寸等雨線”,這線從中國東北向西南,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致相符,更西而南則使青海與西藏和中國本土分隔。這等雨線之東南,平均每年至少十五英寸的雨量是常態,故中原農業茂盛,人口繁殖。而線之西北,則氣候乾燥,人民遊牧為生。而氣候不利之年,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於是雙方戰事不斷,此種情事,亦需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共御外辱。故秦之一統,雖早在兩千年前,超越同期其他文化,實為必然也,因為不管是治理黃河的水患,還是共御長城之北的遊牧民族的侵略,都急需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即使之後中國歷史分分合合,然而這大一統的趨勢始終不變。黃先生在他的大歷史觀裏,把中國分成了三個帝國解讀。第一帝國即秦--前漢--後漢,樹立了中央集權的典範;第二帝國即隋唐北宋南宋,是最開放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惜政府架構雖在第一帝國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但終究沒有成功;第三帝國即元明清,內向而非競爭性,終致閉關鎖國而落後於世界。

按黃先生的説法,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是中國因為防洪救災以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之需要,在技術尚未發展之際,先造成了這種中央集權的體制。這種體制以儀禮代替行政,以紀律代替法律,只注意以家族為單位構成政治上的向心力,不鼓動各地域各就其特點及經濟上的長處發展,他們注重“尊卑、男女、長幼”的倫理教育,忽視個人之經濟性格,對於私人財產權沒有保障,民法不能展開,以致整個組織缺乏結構上之堅實性,也因此無從發揮功能上的機動能力。這種體制均勻地滲透着某種公共精神。不過,這種公共精神只能依靠皇帝個人的警惕來維護。一旦皇帝做不到這一點,這種體制就會允許一大羣與政府聯繫緊密的人來壓榨窮人和無發言權的人,這種體制下,在頂端的帝王權威和中層以及大量納税人之間,存在着一個真空管理地帶。中國傳統社會次序是“士、農、工、商”,商人處於社會最低的位置,他們從未有足夠的影響力來改變行政管理方式,也不足以導致國家體制的修正。國家財富通常消耗在土地市場或者被用來購買進入學者或士紳官僚行列的資格。一個王朝帶着原始落後經濟的狂野精神而興起,然後在將這種經濟引導導更高發展階段後,它就失去活力而變得頹廢。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到了清朝末期,在西方列強的搶奪中,滿清君臣的還企圖局部修正這個體制,其實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那時中國之改變,有如走獸化飛禽,非脱胎換骨不可,然滿清倒台民國建立之後的憲法約法都是紙上文章,所以舊體制崩潰,新體制尚未登場,故有後來的萬事紛紜軍閥割據之局面。而蔣介石和國民黨藉着北化和八年抗戰,替中國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因為一切都是無中生有,所以缺陷重重;而毛澤東與中共,因藉着內戰與外界隔絕的機會,以土地革命的手段翻轉了中國的底層機構;現如今中國政府則是在努力完善各式法律,以完善這社會架構的中間機構,從而引導中國邁入這世界大舞台。

雖然我並不是從事歷史研究的,但讀完《中國大歷史》,還是很難贊同黃仁宇先生這大歷史觀。他批評司馬光的歷史觀免不了一個歷史“應當如是”演進的偏見,自詡他自己是以歷史“何以如是”展開的因果關係。但是在我看來,他的歷史觀,其實更堅持歷史“應當如是”,很有點“成王敗寇”的味道,更有宿命的論調。而且大歷史的架構實在太大了,薄薄一本書三百多頁要寫完中國五千年曆史,完全是粗線條的推進,這也不合我喜歡看歷史人物故事的口味,所以黃先生的大歷史,於我而言只是換個角度讀一讀中國歷史,但我實難認同他的大歷史説法。

我讀歷史,是為了尋求歷史“何以如是”,但我拒絕相信“歷史應當如是”。我從來覺得人類歷史一如個人一生,很多偶然的事件就會導致人生發展向不同的方向,有時候雖然會跟朋友附和“這都是命啊!”但我從來不是一個相信宿命的人。雖然讀了別人的歷史故事未必能幫助我重蹈覆轍不犯相同錯誤,但至少可以讓我少些迷惑糾結,所以我更喜歡讀那些歷史中個人的歷史故事,更不用説這些故事要有趣得多。

歷史讀書筆記4

黃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滿了鋪陳的豪邁與細節的生動,歷史就像是一塊寶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視角和邏輯,提煉出的內容總不乏深意與新意。

如果説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還只是從每個朝代的內部去剖析細節,那麼黃先生的大歷史觀無疑具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和距離感,在粗線條的史料歸納中,將歷史構成一個簡明連貫的綱領,進而與現代化的先進國家如西歐和美國對比,這種大歷史觀的着眼點在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更具現實借鑑和參考價值。

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裏,我們一直在探索現代化,古老的文明古國體驗到傳統落後與現代化失之交臂進而備受欺辱的苦痛,謙虛地求教於西方文明,試圖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交匯在一起,融入現代化的世界體系。

文中,作者提到了幾個關鍵概念。首先是一種關係,作者將中國社會比喻為一個潛水艇夾心麪包,上面是官僚階層,下面是農民,二者混同一致,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政治方針、科舉,無非是用來符合小自耕農民的道德標準。這種間架結構的社會關係,從早期的周代就已形成,井田制的發明就是一種理想化的上層設計推廣到農民階層,缺少中間的組織和階層搭建起上下層的交流和互動。其次是一種技術。作者稱之為“數目字管理”,即是市場經濟社會,讓市場佔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通過自由交換和平等競爭使社會資源有效分配。如果沒有歷史的縱深,我們不會發現祖先們引以為傲的一套社會運行方式其實是落後和低效的,現代化必須靠先進的制度才能實現。再次,是一種蜕變。作者形容中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商業社會就像走獸蜕化而為飛禽一樣,並不容易。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巨型農村集團的朝代更迭,農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工商業一直受到壓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的法律、信用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始終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的發展缺少現代化的基本構成要素,這是簡單的改革無法實現的。

作者以三大帝國:漢朝、唐宋、明朝形成的基礎、過程、功過得失為線條,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歷史。朝代的更迭中多有幾分相似。貫穿中國專制王朝的根本特徵是中央集權統治。這一制度的形成是地理、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產物。作者概括了三點地理因素:首先是黃土,綿細的黃土使農業快速發展,也帶來黃河氾濫的災難,需要上游地區誕生統一管理的指揮機構治理黃河水道,避免以鄰為壑。其次,亞熱帶季風氣候使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形成了一條15英寸等降雨量線,這條線將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聯繫在一起,為了生存,農民與牧民之間的矛盾使得戰爭頻發,需要強大的政權來守衞。在農業文明的浸潤下,與之相呼應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孟子的思想,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成為中國根深蒂固的道德標準凌駕於法律和制度之上的文化特徵。當然,這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的障礙。

中央集權似乎是每一個朝代開國時要鞏固和強化的制度保障。從劉邦到趙匡胤再到朱元璋都無一例外。然而,每一個朝代即將衰亡之際,都出現地方自治和軍閥割據的現象,不是中央集權窮途末路,而是每一個朝代的制度缺乏與時俱進的靈活性和調整的自覺性。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缺乏作者提到的一種組織,即社會的中間階層來優化這種變革。所以,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流血,都是一種悲劇的奮鬥以失敗告終。

這裏我想重點討論王安石變法。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試圖通過金融管理國家,以一種現代化的信用體系支撐起國家的財政和税收以及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如青苗錢,政府在種禾苗季節貸款給農民,等秋收後農民還款並支付利息。均輸法,各地轉運使將應當送往開封的物品在當地出賣,買到京城不易到手的貨品牟利。保甲法,採取民兵制度。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貼近我們現代的生活,讓我們對一千年以前的王安石肅然起敬,在過去的一千年裏,試圖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縱國事,其範圍和深度不曾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提起過。然而,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卻與他同時代的人物遠。金融的發展是要素配置的最高階段,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服務於工商業的社會公共機構健全的基礎之上。在農業為主導的中國,小自耕農處於弱勢,沒有法律的保障,制度形同虛設,農民成為最大受害者。而世界其他國家,都是經過艱苦奮鬥,將既有利益集團徹底剷除才建立起真正的商品經濟。王安石的變法似乎超越了那個時代,他的改革引發的激烈的社會鬥爭,不是經濟的變革,只是官僚之間的鬥爭。

歷史讀書筆記5

歷時倆月,終於讀完了。很多東西讀的半懂不懂,書到用時方恨少,書讀的少,看大家寫的東西就頗吃力!中間實在讀不下去,就摻雜讀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種變相偷懶吧!

呂先生對於中國歷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給出相對客觀的剪裁記錄,對於一些集體認識有偏頗的公斷,亦在合理推斷的基礎上予以指出。讀來頗受啟示!

呂先生是史學界公認的讀書最多的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同人傳為美談。《中國大歷史》初版於1923年9月(上海商務印書館),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雖是一部學術性的專著,但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史識豐富,筆調流暢,數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該書除了敍述歷代的政治制度、經濟組織、宗教文化、社會情形之外,尤其關注與中國歷史關係密切的東南洋、中西亞各國、各民族的歷史,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諸族”、“近代的後印度半島”、“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屬的喪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內容,都有專門的章節加以敍述。這些與現代中國休慼相關的問題,多為後來通史著作所缺失。書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識原點,許多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偽等方面的知識,都是工具書裏不易查到的。

歷史讀書筆記6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説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歎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後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説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

春秋後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説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後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説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後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後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歷史讀書筆記7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中國通史》。

一打開《中國通史》這本書,就見到這麼一段話:在中華民族歷盡風霜的蒼茫大地上,燃燒着五千年來傳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點燃了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的奮鬥之夢,照亮了中國歷史的前進之路。泱泱中華,滾滾逝水……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靈有了極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時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鴻篇鉅著,都等着我們後人去一一品讀,把這文明傳承下來,俗話説的'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千萬不可以把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了代呀!

《中國通史》這本書主要講了從華夏起源文明開始——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統一——三國亂爭——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兩朝的大概的歷史過程。我認為《中國通史》這本書很好,它幫助我們在先賢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華;它可以幫助我們探求無盡的知識寶藏;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從盤古開天闢地——明清兩朝這段距離的整個歷史過程;它還可以幫助我們……

總之一句話《中國通史》這本書是一個歷史的匯演!

歷史讀書筆記8

我喜歡歷史,書成了最好的瞭解歷史的方法。《中國通史》是我很喜歡看的一本書,它講述了從史前文明到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從倉頡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開發了第一條鐵路,從夏朝以前的禪讓制到後來的世襲制……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有兩個時期: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在漢文帝時期,那時國家富裕,人民安樂。外國都不敢來侵略,只是偶爾小小地打擾一下我國的邊界,他們是怕了我們這個強大的國家了,統統俯首稱臣,而且還每年都送一些他們的特產進貢給我們的皇帝。在漢朝時候的中國,可是已經達到了封建社會很發達的一個階段,那時的外國還都是落後的奴隸社會呢!

我非常喜歡《中國通史》這本書,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文化歷史發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結晶,還把歷史長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訴了我,讓我不能不去喜歡。

歷史讀書筆記9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説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羣,在動盪不安、羣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歷史讀書筆記10

這幾天,我一直在讀《中國通史》這本書,裏面的故事大多是關於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蹟,和著名的一些戰役及我們中國從以前到現在的發展與變化。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簡略的介紹一下吧!

在這本書裏,講了三國時期、唐朝、晉代,其中我最喜歡三國時期的故事,裏面有諸葛亮把司馬懿險些燒死、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孔明借東風,一次,曹操來犯東吳,大都督周瑜準備好了火船,想火燒曹軍,可老天爺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對,使周瑜的計劃落空了,因為這個,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魯肅向諸葛亮求救,諸葛亮來到了周瑜的牀旁邊,答應可以向老天爺借三天東南風,周瑜聽後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過了幾天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大敗曹操。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心裏面感慨萬分,想説一些話:《中國通史》這本書,寫得非常好。裏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載着我們在知識的大海里暢遊。這本書還是一座樓梯,可以讓我們更快的走向成功。這本書更是一架嶄新而又漂亮的飛機,載着我們在知識的藍天中飛行。這些用處極大的知識,這不正是我們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嗎?

聽了我的講述,大家是不是心動了呢?那就快買來去看看吧!

歷史讀書筆記11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曆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説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註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敍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敍述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於敍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敍述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它的故事裏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説到秦始皇,無人不説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鋭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則是不變的法則!

歷史讀書筆記12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是必將復興的肯定,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藴。歷史藴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我帶着對中華歷史的敬意,品讀了《中國通史》。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迴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着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前言一開始就説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為什麼有的人可死得重於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於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為“忠”而風波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為“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為“鬥”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文,是七君子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着,踐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甦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

歷史讀書筆記13

中國的歷史漫長而悠遠,期間發生的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複雜,頭緒繁多,我很難找到入門之經。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創建了“通史”這種題例,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通過通俗精練的文字對中國歷史進行現代的詮釋,是我在較短的時間裏理解中國歷史的理想書本。這本書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的啟發下等方面而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的闡釋歷史。

全書共分華夏源頭、中原爭霸、九洲二統、離析與交融、乾坤與變幻、王朝與更迭、民主與新生七個章篇,同事輔以近兩百幅精美圖片和多個知識版塊,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國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精煉簡潔的文字,多元的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和創新的版式設計有機結合,幫助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一個嶄新層面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歷史讀書筆記14

這個暑假,我帶着對中華歷史的敬意,閲讀了《中國通史》一書,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説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鑑戒,後世的.教訓。”

《中國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史書。它從華夏源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到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九州一統的秦漢;分分合合、離析和交融的三國兩晉;乾坤變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華歷史演進的發展歷程,向我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觀、璀璨精彩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從中睿見卓識。

細細品味《中國通史》,讓我感覺它,猶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聽它那意味深長的話語,王朝更迭,歷史動亂,盛世統一……其中,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離析與交融的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話説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強盛的朝代,也會迎來毀滅的一天。那時,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朝廷宦官當權,國家四處戰亂……不少地方官員、鄉紳惡霸擁兵自立;許多外敵趁機侵略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掠奪;土匪橫行,四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多少的無辜百姓因為這時代的動亂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將士為了保衞祖國而喪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莊稼顆粒無收,貧民四處逃亡、哀鴻遍野、流離失所……但是它又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為中華統一,民族團結做出偉大貢獻——祖逖中流擊楫、恆温北伐、謝安東山再起……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沒有戰火的紛飛;沒有硝煙的瀰漫;沒有時代的動亂,一切都能夠得到保障。這都是當年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和祖逖、恆温、謝安一樣,為了中國的統一而無私奉獻,付出代價,卻沒有一聲抱怨。

看完《中國通史》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長河的奧祕。作為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像他們一樣,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發奮圖強,長大後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歷史讀書筆記15

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這本連環畫版講了中國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紂、武丁求賢,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

讀了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統一的朝代過了不久還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區不久也要被統一起來。例如,這就好比秦國統一了七國,過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漢相爭,不久又被劉邦統一,建立了漢朝。

我還在這本書裏學習了不少知識,比如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秦昭王想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救,寵妃卻説想要天下無雙的白狐狸皮衣。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最善於裝狗偷東西,便幫他偷來了白狐狸皮衣,獻給寵妃,孟嘗君得救了。可是,怎麼才能在雞叫之前讓城門打開得以逃走呢?有個門客會裝雞鳴,雞鳴聲響後,守城的士兵以為日出了,便開了城門,孟嘗君於是成功逃走了。

不過,我也發現這本《中國通史》裏面有些錯別字哦!

這本書很好看,你們要去看哦!

歷史讀書筆記16

我記得有句諺語説“書中自有酸甜苦辣,書中自有悲歡離合,書中自有喜怒哀樂”,而我假期的喜怒哀樂全都來自那本書——《中國通史》。

這本書就是想讓讀者對中國歷史加深瞭解,因為寫的不同朝代的歷史,講述了當代歷史研究中的細化和碎片化現象,使讀者望而生畏,很難找到入門捷徑,對中國歷史的缺乏清晰認識,所以就有學者寫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對中國歷史進行了現代詮釋,讓讀者乘上捷徑閲讀之門。所以這本書便叫《中國通史》。

本書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為順序,分為華夏源頭、中原爭霸、九州統一、離析與交融、朝代變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雲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的內容。、

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便不會知道:堯的簡樸與仁慈、舜的孝順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來博得美人一笑,楚莊王的一鳴驚人,紙上談兵的趙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呂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讀了這本書後,給我帶了很多感受: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有瞭解歷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鑑歷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的認清未來。

歷史讀書筆記17

中國,她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古國,從古至今,中國發生過許多驚天動地的事,雖然舊中國已過,但那些震撼中國的歷史,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們,無法忘記。

——題記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説説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許多大事。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着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週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裏,我邊走邊想:為什麼會有新中國,為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麼會覆滅?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

歷史讀書筆記18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通史》這本書就詳細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

公元前23世紀,中原地區發生了水災,帝堯派鯀去治水。鯀死後,他的兒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還教會了百姓種植莊稼,深得民心。後來,禹又和其他幾個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發現,中華人民在很早的時候就會抗洪救災,種植莊稼,還有了統一中國的野心。這一點,我引以為傲!

中國的歷史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始了,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大臣換了一批又一批。中國歷史就在這腥風血雨,強盛輝煌中不斷成長:夏朝商朝,東周西周,春秋戰國,楚漢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其中,王道霸業和文治武功等榮華記錄令我驕傲振奮;陰霾敗落和悲涼殺戳等殘酷烙印讓我汗顏痛惜。就這樣中國王朝在歷史的檢驗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到了民國晚期,中國人民終於忍受不了其他國家的壓迫和羞辱,總算停止了內鬥,開始一致對外。

《中國通史》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看這本書,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看完《中國通史》,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眾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不畏強權,敢於挑戰權威,為國犧牲,報效國家,為民造福,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編成的,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詳細的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值得中國人一看!

歷史讀書筆記19

在暑假裏,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國通史》的課外書,書裏面講的都是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我被書裏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時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的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個內容。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了司馬談的官職,並且牢記父親囑託,一定要完成史書。一次,因為司馬遷為一位將軍辯護,所以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史記還沒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就這樣,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

讀到這裏,我被這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又想到了國家體操隊的隊員們,她們一個個在賽場做出優美、輕快、高難度的動作,可又有誰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諺語來説最合適不過了,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在讀完了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篇文章,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漫長的人生途中,難免會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的精神,希望之光就會驅生途中雲。

歷史讀書筆記20

這幾天我讀了《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編著的。在這本書中,呂思勉先生以豐富的史實記錄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期間的中華泱泱大國史,筆力酣暢,氣勢磅礴。認真拜讀這本書之後,我的內心有了許多感觸。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敍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敍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了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的經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後的行動。他説:“頗希望讀了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在書中,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眾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華人民的驕傲!

我認為每一箇中國人都要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瞭解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偉大祖國!

歷史讀書筆記21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曾推崇呂思勉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呂氏之書“博通周贍但不夠深密”。這些特點在《呂著中國通史》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這裏,我就《呂著中國通史》一書的優點做一個簡要的探討。首先,呂先生在寫本書時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及學者的社會關懷意識。在上冊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內容是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包括:婚姻、族制、財產、賦税、實業、衣食、貨幣、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發掘史籍中社會各項制度的變遷情節,在研究中重視文化、社會結構的變遷而不是像過往的帝王將相史研究一樣,把視野集中在上層,尤其是上層的政治領域,這點在同時代的史學家來説是十分罕見的。

書中能自覺地運用唯物史觀,而不為其所限,較為全面的研究社會各個層面、諸多領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關於階級的論述中,既看見了階級剝削的殘酷,上下層之間的不可變動性,又看到了盲動的階級鬥爭的危險性,對社會的分析極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謂“成一家之言”。

其次,呂先生在本書中有很鮮明的進化史觀立場,彌補了傳統史學對於社會變革的不足認識。梁啟超説“吾中國所以數千年無良史者,以其於進化之現象,見之未明也。”呂先生在《白話本國史》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係者也”,因而“研究社會進化現象的一部分,就換做歷史學”,“現在研究史學,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説明社會進化的現象”。

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稱《呂著中國通史》“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先生以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的社會現實為關懷,言論多有創造性。在論及婚姻家庭制度時,縱觀歷史全貌,語言家庭制度必將改革,男女終將平等:論及政體時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國無代議政體的歷史條件,急轉而下,“而成為現在的黨治”等等,都是本土性與時代性相沖撞而產生的火花。

歷史讀書筆記22

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長和美麗。

從傳説中的“人文始祖”——堯、舜、禹到最後的帝國——元、明、清,經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用環環相扣、源遠流長來形容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更迭並不為過,用波瀾壯闊、異彩紛呈來形容中國曆代所發生的大家一點也不誇張。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南朝祖沖之創造新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這樣的歷史不能不讓人驕傲,這樣的歷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將領:精忠報國的岳飛、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肅清倭寇的戚繼光……當然,歷代詩人更是數不勝數: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曠世奇才蘇軾……再説秦始皇,大家都

説他是個暴君,但誰也不能否認他不是一個英雄。是他,統一了中國;是他,修築了萬里長城,建築了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是這在當時貧民百姓的眼裏,他大興土木,累死了眾多的百姓,在他們眼裏,這些建築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來的墳墓,在他們眼裏,他只是會

讓他們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中,是個偉大的英雄。

前人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可以幫助後人洞察世事,少走彎路,所以培根説:“讀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讓你具有與眾不同的學識和魅力。

有歷史是一種榮耀,它是一個名族智慧的積澱。華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願大家都看看這本書!

歷史讀書筆記23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必須説的一點,是我收穫了很多很多知識。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部容納進取的一本書,讀完後能不收穫知識嗎?它記述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讚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典”。

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我還發現了,瞭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説,是多麼重要的。先來説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裏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於古代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彙。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裏找呢?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裏。之後,再來談談對於背書的作用。看完了這本書,瞭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説,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個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後,瞭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説對官場鬥爭的痛恨,戰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為什麼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着無數的英雄。

説到秦始皇,無人不説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裏,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裏,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蹟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蹟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裏。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學,因為它是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看完了後,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穫的。希望你喜歡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4d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