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師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1

對初學歷史的學生來説,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是空白的。無所謂有趣或無聊。剛剛成為歷史老師的我,也希望學生們能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這就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師傅建議我看看袁老師講課的視頻,看了之後確實啟發很大。袁老師講課有激情,有趣味性。後來我看到《歷史是個什麼玩意》這本書,雖然不能詳細地瞭解歷史,但是兩本書介紹了大約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讓我瞭解了一種的文學方式,用流行的語言來介紹過去的事。這兩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幽默的語言無處不在。教會了我用不同的眼光來看歷史。

袁老師説歷史的最大特點就是一針見血,十分的簡潔。不能説他不學術,也不能説他沒道理,但從他口中噴湧而出的歷史事件總像沸騰的熔巖。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它彷彿就是一件產品,看你怎麼包裝他,讓學生接受他。不同的包裝會出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而像袁老師這樣的包裝,就將歷史這玩意變精彩了,使人有興趣讀下去。在這兩本書中,有那麼一種魔力,吸引着我。

歷史最好的地方就是他代表一種過去,既然是過去,那麼它有些東西無從求證,可以容我們進行無限的猜測。無論是誰,都能對它做出評價,可以大膽地發表自己想説的東西,在歷史的大世界中,擁有學術的自由。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做出自己對歷史的見解。而這兩本書便是如此,袁老師表達了自己對歷史這玩意的獨特見解。

他不僅發表了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更是用這兩本書深深影響了我對歷史的看法。以前覺得歷史的感覺是嚴謹,求真或呆板,這本書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歷史可以很好玩。遨遊在歷史這個大海洋中,需要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就是要像袁老師那樣,他就可以與眾不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讀歷史。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學習如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學,在學中體會到樂趣。

總的來説,我應該感謝這兩本書,是他們讓我對歷史有一個全新的看法。也感謝袁老師,是他用幽默的語言來修飾歷史,讓一本説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豔,像含着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歷史代表着過去,可歷史對我們的影響還在繼續。

歷史教師讀書筆記2

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一書,感觸很多。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想在歷史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實施有效教學,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講究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敍,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儘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講好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於插圖很多,限於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

如七上第8課《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後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説: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後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説:“商鞅説得對,就按商鞅説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通過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

四、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説:“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説:“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應該採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4gg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