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史記讀書筆記精選

史記讀書筆記精選

讀書筆記是對於文章或者小説,讀完之後的一種感悟,或者是對於原文的中經典句子的摘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類似。

史記讀書筆記精選

  史記讀書筆記【篇一】

窗外大雨,窗口遮陽棚被雨點滴落的聲音非常大,估計雨也是很大很大,外面下雨,屋內看書,繼續讀高中同學好兄弟送的《史記》之《周本紀第四》。周朝800年,司馬遷妙筆生輝,寫的蕩氣迴腸、扣人心絃,歎服。當時,沒有電腦,沒有百度,也沒有搜狗,都是手工查找資料典籍,得費多少時間才能夠寫出這一篇本紀啊。整本《史記》是在其父親司馬談寫了5年的基礎上,又花了13年的時間基本寫成的。總共130篇,用了18年時間,寫一篇需要一個半月還多幾天。確實不容易啊。又是在遭受宮刑極度屈辱的情況下,發奮著史,成就次千古絕唱,當之無愧: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離騷》也是在極度鬱憤的情況下的歎息寫就千古經典文壇絕響。

這可能就是當初的匠心獨運,現在的工匠精神的更高層次的昇華所現。

周后稷,生下來後其母本來想丟棄他,不過放在路上羊羣繞着走,放在冰上有大鳥用翅膀保護,神奇,其母親就抱回來繼續養着,所以,取名叫棄。身世坎坷,志向遠大,喜歡耕農種地之類的活動。周圍人都學他,舜帝讚賞他,讓他當了農師,功勞很大。晴耕雨讀,剛好也有耕,用心做、實踐、體驗。

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文王被紂王拘禁時潛心推演《周易》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八卦加梅花一字並不差。可以説這個是讀書,身處困境不忘讀書,晴耕雨讀,讀書,改變,從閲讀開始,古來皆如此。

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

修意、修言、修文、脩名、修德。

於是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因而也才有刑罰的各種規定,才有攻伐的各種武器,才有征討的各種準備,才有嚴厲譴責的命令,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辭)。

上面這幾條把國家搞得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凡文事者必有武備,所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利是天下之利,萬物之所有,不可獨佔,不能與民爭利,不能與部下與周圍人爭利。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這句話就是百步穿楊成語來歷吧。

剛才寫了:西伯(周文王)在位大約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據説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當年卦就是占卜用的。

周公旦按照周武王的遺旨,測量建設洛陽城,最後營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裏。説:“這裏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的路程都一樣。”這句話可能就是問鼎中原的來歷吧。不過後來的.文物挖掘沒有找到這所謂的鼎,無實物支持。

  史記讀書筆記【篇二】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帝嚳和唐堯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舜)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要學做傳統中國男人最好的榜樣。)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刑這玩意兒,沒它是絕對不行的!)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我覺得現在很多人想的都是和唐堯相反的。)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虞舜和顓頊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這是説舜呢,所以説他是個好男人,好兒子嘛。)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看到這我覺得挺奇怪的,既然堯那九個兒子都不錯,為什麼還找舜呢?)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充分證明,舜比堯牛那麼一點。)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零陵的由來。)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關係比較複雜。)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最喜歡太史公説的這句了,這才是真正的牛人!)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夏禹和黃帝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老子不是説齊家之後才是治國麼,當然,李耳那時可能還沒生,所以我推斷那時候和現在是一樣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不過我還是有點想不通,要是老想着家裏的事情,怎麼治水啊?最後還弄出啟母石這樣的東西,哎,可能禹的覺悟比我高多了。)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始事事,寬而慄,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嚴振敬六德,亮採有國。翕受普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我不貪心,我做到三條就夠了。)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予即闢,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兩面派古代現代都不太受歡迎。)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這也太狠了,現在就是好,沒有連坐這種鬼事情。)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這兒寫着呢,孔甲曾經吃過龍肉,可惜我沒有這樣的口福。)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會稽的由來。)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湯跟帝嚳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做人不要太絕,這是古訓了。)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説。以夢所見視羣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説於傅險中。是時説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説。(後來姬昌和呂尚又玩了一次這套把戲。)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都説不要開這樣的玩笑了,上帝也會發火的。)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如果讓微子來幹,許仲琳估計就得寫點別的了。)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做人不低調,再牛也不行。)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大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真是性情中人。)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亶父的胸襟真是大,賢人哪!)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時候人的覺悟就是高。)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現在的國人也有點這種味道。)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武王病。天下未集,羣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就這樣來説,周公用不着吐哺,天下一樣會歸心。)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道理同狼來了的故事。)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額…這是古時候的一點規矩。)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獸三為羣,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羣,公行不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之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這是個冷笑話,值得玩味,但是揭示的道理卻是至理,同天龍八部裏掃地僧説的那番挺玄的話。)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就這點看,現代還是比古代好的。)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説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又是一段狼來了。)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怪不得書上説李亨比姬宜臼牛一點呢。)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鄭,鄭居王於氾。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後與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由此可知,史書上還是有很多官樣文章的。)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都是兄弟,何苦如此呢。)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此公説的是秦孝公。)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樑,樑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説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鈎,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週,倍韓,攻樑,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有個成語叫什麼來着…對了…晚節不保。Ps:養由基確實牛。)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樑城周。”乃謂樑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樑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因謂秦王曰:“樑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秦果出兵。又謂樑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樑王曰:“善。”遂使城周。(這段精彩。)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秦祖先和顓頊的關係。)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驥、温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造父真是牛人。)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原來秦襄公和周平王之間還有這麼一段呢。)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以人殉葬是很殘忍的,顧老師説過的。)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穆公大説,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遊困於齊而乞食飠至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齊難,遂之周。周王子穨好牛,臣以養牛幹之。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百里奚和蹇叔的故事。)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羣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騺。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穆公,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讀史讀到令人感動的地方了,秦穆公不稱霸諸侯,還有什麼人可以呢?)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時秦地東至河。

••••••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樑,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謝,後乃受。穆公益禮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重耳和秦穆公之間也有一段故事的。)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三十六年,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譁,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秦穆公確確實實的是個明君,能夠知錯就改,所以秦才能逐漸強大,有理。)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君子曰:“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我猜想穆公自己肯定不是這麼個意思。)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哀公八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為太子建妻。至國,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誅建,建亡;伍子胥奔吳。(禽獸成這樣,怪不得伍員要把你從棺材裏拉出來鞭屍。)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獻公元年,止從死。(秦獻公挺有人道主義精神的。)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衞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商鞅就當為強秦的犧牲品吧。)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説皆至大官。王與孟説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説。(武王啊武王,你説你玩什麼不好,玩什麼舉鼎,結果膝蓋斷了吧,還連累了陪練。)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完全反了,戰國。)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十二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就説不要太牛了,比主子還牛,這樣的人沒什麼好下場的,白起如此,韓信如此,楊修如此•••)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鋭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秦國已經吹響統一六國的集結號了。)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奇貨可居啊。)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説,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説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大梁人尉繚來,説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尉繚還是很聰明的,雖然最後當了秦始王的特務頭子,但是並沒有因此遭災。)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李斯這時候害韓非必定感覺良好,但是自己最後也沒什麼好下場。)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那些被坑殺的人真是沒有遠見啊。)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皇帝稱號的由來。)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一點秦朝小知識。)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泰山上五大夫松的來歷。)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這些人也真是不知好歹,唯恐天下不亂嘛。)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還來。)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不是胡人,而是你的兒子啊,不過盧生也確實牛的嘛。)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在秦朝入贅的女婿原來這麼沒地位。)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當差的也要嚴懲,這點是要肯定的。)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4wkw2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