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

史記讀書筆記1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説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敍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衞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説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説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説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説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説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説,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瞭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瞭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薰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遊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蹟、瞭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閲讀《史記》,我瞭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説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閲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瞭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2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閲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為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此書,在於他敢於寫此書,併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為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羣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後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於市的慘叫平息後,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着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後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後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悽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着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湧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為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於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於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為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並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會説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為他是為君主、為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為用計助主然後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能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終釋放主父偃的確被壓抑的太久。遊學四十餘年,親不認、昆弟不收,賓客棄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當他成為人上人時,他會驕橫過人,會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食之。”這話放肆無理,讀來卻令我心酸。因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與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與不滿。小人得志,貧者暴富時,會趾高氣昂,會羞辱以前羞辱過自己的人來釋放與宣泄。但主父偃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折磨別人的同時,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載年華,他明白來日無多,但他並不看重生命的餘下部分,並不着重享受已經無多的生命,因為他依舊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無法不將自己的一生定為被屈辱的失敗的一生。所以,他會帶着最深沉的絕望去暴發,用表面的釋放去掩蓋內心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而這種自決於世的方式表現出他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也最終將他送上絕路。他對自己的一生已然無望,死也無謂了。

死士:遠古的浩蕩絕響太遙遠了,慷慨自決的背影。素灰的長袖隨風拂動,墳間的青草見證無悔的鮮血。凌亂的頭顱蒼白無息的懸於集市,污穢的身軀旁野犬嗷嚮明月。這是死士的下場。只為那曾賞識他們的義主,一個看重他們人生價值、厚遇他們的恩人。這不是奴性,我反覆告誡自己,在一個逐漸越發看重個體生命的時代,兩者的確讓我難以區分。自發拋棄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殘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謂重大義,何是輕相拋,何是無恥苟存,何是忍辱負重,何又是自尊自愛?生或死,這是個取決人自身境界的問題。有人因惜命貶損後世,有人因輕死被人一笑了之。這全取抉於為何死,為何而生。

英雄:以一擋眾的豪氣。歷史上,文士、策士、説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紙上縱橫萬里,或滔滔不絕,博古通今。他們或可謂仁人志士,或為賢相良丞,但在我心裏,他們無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樣,奮血沙場的武夫也並不是。因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種人:他們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全身而退,泰然如若無事。所以,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顏色不變,辭令如故的曹沫和懷璧請死的藺相如用灼人的氣魄令人生敬,進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無懼與膽魄令人豔羨與感慨。英雄的中品則如荊軻和聶政。但兩者又有不同。前者計未成而身死,不過卻具有中國文化中對失敗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條件:忠主,有勇有謀,明知死地而不懼,所以荊軻聞名久遠。而聶政更類死士,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雖死,英名猶在。下品則是灌夫、專諸之人。勇氣超絕,大而無畏,但智慧略缺。他們可壯一時,難有深厚內涵。

史記讀書筆記3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魯迅曾對《史記》感歎不已,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司馬遷一生的創作結晶。集中着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資料的準備工作算在內,全部時間要超過20年。《史記》記錄的歷史,是從傳説中的皇帝開始,到漢武大帝太初年間為止,大約3000年。其體例為紀傳體,多以人物或家族為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眾,是後代傳記文學的先驅和樣板,影響至深至遠。

這樣優秀的史學着作、文學作品,其孕育和創作的過程也非同一般。據史學記載,司馬遷從小聰穎過人,“年十歲則誦古文”。父親是漢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馬遷很早就受到了紮實的史學訓練。長大之後,遵從父親遺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獲益良多。

38歲的時候,司馬遷成了漢武帝的史官。官階雖然低,但司馬遷仍然感到非常榮幸,於是謝絕了賓朋交往,拋開了自己的家業,全身心投入到史學專着上,以求建功立業,為君主和國家造福。幾年後一件大事深深影響了司馬遷。當時匈奴經常侵略漢朝,漢朝大將李陵進軍匈奴,寡不敵眾而且沒有後援,兵盡糧絕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的族人,羣臣爭相附和,大説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説李陵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夠寬恕。但漢武帝不為所動而且遷怒於司馬遷,司馬遷為此受牽連被處以“腐刑”。司馬遷悲憤至極,曾經想自殺雪恥。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他還是決定堅強的活下去,決心要“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於是他歷經艱辛完成了《史記》一書,希望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讀完《史記》,合卷之後覺得收益良多。主要體會有以下三點。

一是欽佩司馬遷敢於説真話。在當其他同僚為迎合漢武帝的情緒大加貶損李陵時,身為一個小小的史官,位微人輕,面對因李陵的叛逃而憤恨不已的漢武帝敢於直面呈理,這需要巨大的勇氣。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響,沒有一絲為己的私心,冒着觸怒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為別人爭取合理的判處。以現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馬遷的確很傻、情商太低,在不適當的場合做了最不適當的事。但是,我認為一個人一生能堅持自己的想法是難能可貴的。説真話、幹實事、做真人九個字説起來簡單,捫心自問,是不是每個人能夠真的做到呢?説真話,幹實事,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碼要求,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當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實現胡錦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處世原則,做“違心”的事,結果損人不利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偽裝,不需要戴着假面具,不需要做“偽君子”。做一個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好人,才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馬遷的執着。在漢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會受到社會的鄙視和嘲笑,是可恥的。司馬遷自己也以“刑餘之廢人”自稱。但是司馬遷並沒有因此而頹廢,沒有因為受到腐刑而被徹底擊倒。儘管剛開始時委屈、憤懣、恥辱,甚至一度想自殺,但是最終還是痛定思痛,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終生熱愛的事業當中去。沒有把受過腐刑當成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反而激勵了自己“舍小義,雪大恥”的決心,最終通過《史記》這部鉅作執着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漢武帝在看了《史記》之後也為司馬遷所感動,特別是在漢武帝晚年,經過“巫蠱之亂”之後,他對以前的所作所為進行了長時間的反思,最終向司馬遷委婉表示了李陵當年之事確實有可恕之處,實際上是對司馬遷間接地道歉。從某種程度來講,司馬遷最終取得了勝利。當今社會,執着實際上也是做事的根本。從小方面講,我們從事的水利事業需要執着才能完成各項艱鉅的科研任務,才能真正做出成績;從大方面講,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奮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更需要數代人的執着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三是《史記》中“以人為本”思想。在思想上,司馬遷因為自身的經歷,對“人”的思考要超過當時那個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思考問題,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史記》突出了以人為中心的史學模式。它選取人物的原則是以人體現的價值為本,不以成敗論英雄,不隨世俗論是非,充分肯定人物的歷史作用,表彰個人奮發有為的精神。這充分體現了司馬遷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弘揚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當前我們社會也提倡“以人為本”,但是正如胡錦濤所説,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標籤: 讀書筆記 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z7py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