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000字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000字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000字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閲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後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

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説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説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説明什麼呢?只能説明過去。

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斯塔夫裏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説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説“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裏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險,美好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説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馬克思主義説,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説,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2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天空的無邊無際,海洋的無窮無盡,讓人感受到渺小。與此類似的是當我們把目光望向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同樣只是一個短暫的節點,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將每一個重要的節點拋開來看,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

《全球通史》是從史前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這麼一個大的歷史跨度,主要採用全新的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即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整個世界各地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序言中講的“新世界需要新史學”,這本書極具現代意識與深刻的現代思維,將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活動、歷史事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對人性的本質的認識

談及人性的本質有人説性善有人説本惡,持不同觀點的人有不同的解釋。阿爾伯特.班都拉他總結説“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能被社會影響塑造成許多表現形式的潛在能力。”正如生活在菲律賓的塔薩代人,他們過着無侵略、無戰爭的採摘生活,而生活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芬圖人則是兇暴的武士。在舊石器時代最主要的是保證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只需要有足夠的可供生存的食物即可。而隨着農業革命的到來,人口的增加,可爭取的東西變得更多,所以戰爭也就變得越來越頻繁。

決定人類行為差異的不是基因,而是所處於的社會教給我們的處事方式。戰爭並非不可避免,因為戰爭不是發生發生在人類本性上,而是因為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又是由人類組成的,因而人類是可以重新構建社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塑造。

二、文明的發生

在希臘—羅馬、印度、中國這一古典時期的時期,文明剛剛出現了萌芽,創造出瞭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等不同文明。這種文明的到來使得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發生變化,如埃及的法老不僅是國家的統治者,而且也是“活着的神”。不僅如此,這種文明的發生也引起了文化的變化,例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生活是自主的、單一的,所有成員的都有同樣的知識、同樣的見解和同樣的風格,生活方式不由外界而定。但隨着文明的到來,一個複雜的新社會便由此而出現了。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成就,也極大了擴寬了人類的視野,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人類對於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具有把控力。

三、“遏止領先原則”

中世紀千餘年間最驚人、最有意義的變化就是西歐在貧窮落後和默默無聞中崛起。在中世紀時期,中國(唐宋)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政治與思想。而西方的不發達則成為了一種優勢,他們更加渴望學習,並積極創造,並將其學習到的知識用於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又引起了他們更多的技術進步和制度的進步。此外在歐洲的內部也存在着衰落與興起的交替,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的繁榮;荷蘭、法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此後經歷一戰、二戰對歐洲的削弱等等。這種發展模式,被成為“遏止領先法則”。落後的社會更加可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並在轉變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

四、地區自治與全球統一

西方於1500年前後進行海外擴張,傳統意義上的地區自治也開始讓位於全球統一。因歐洲人居於優先的地位而支配着整個連成一體的世界,到19世紀時他們以強大的帝國與股份公司在經濟和政治上支配着全球,並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那時西方文化等同於文明。而這一時代產生在錯綜複雜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因此它的存在也必定是暫時的。所以到了20世紀的今天,因其各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實現其功能的道路,所以鐘擺再度偏向了地區自治。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這是來自狄更斯的《雙城記》,這不只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同樣也適用於現代社會。我們的時代遇到一個謎,一方面現代人成功的翻越了喜馬拉雅山,同時也認為高科技已經可以確保人類不會因為環繞地球周圍的小行星爆炸造成的惡果而滅絕,不會因為冰川時代的再次來臨而滅絕。但是另一方面是人類的自我懷疑而使自己變得步履蹣跚。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3

關於德國憲政

原以為1871年以後的德國經濟、文化發展突出,而政治是其短板,但重看新版的《全球通史》後,發現德國對工人的勞動權利最為看重,福利國家的建設也是走在世界前列,工人階級在德國社會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我們時常忘記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是德國人。

德國是制度、福利雙管齊下,民主化如若是服務於現代化的話,對集權統治也需要重新審視。現代英美國家的代議制民主其實也是汲取了古代君主專制的優點,比如美國以總統為權力中心,國會和最高法院對總統沒有行政干預權,只有法律監督權,只要總統不違法,他的任何執政行為都是獨立的。所以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不對國會負責,只對憲法負責,因此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國家,也要保障政府首腦擁有實際權力,從而節約政治成本。同時借鑑美國,德國也採用聯邦制,德國較大的邦,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確可以否決對其不利的議案,但幾個小邦可以聯合對抗一個大邦,比如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滕堡三個邦聯合起來就可以否決普魯士提出的對它們不利的議案。這與美國分參眾兩院,眾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顧全大州的利益,而參議院以固定名額代表從而確保小州利益的目的如出一轍。

關於技術革命

根據這本書,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總結:工業1.0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工業2.0生產機械化、精密化程度提高;工業3.0信息化、智能化時代來臨。細想一下應該是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是否是工業4.0的標誌?4.0時代到來了嗎?我們可以瞭解一下什麼是智能,它應該和“互聯網+”屬於一個層級,應該是4.0的前奏吧,由此看出,智能化是一個新概念,也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而且智能一定是指像人一樣的智能。那麼它究竟是源於人類的動力能源還是機動能源?筆者對此十分好奇。

關於近代科學

“這座大廈已經落成了,只有兩朵烏雲飄在上面,就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最近一次是在《奇葩説》裏聽到這句話,起初也沒反應過來,當後來聽到“知識壟斷”,才明白這不是單純探討物理,而是關於宗教、哲學、歷史和科技文明的衝突與融合的問題。本書作者非常喜愛探討文化發展和交流,並堅信歐洲近代文化起源於神學。西方古代神學的確擁有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和宗教體系,它構建了以“神本位”為核心價值的一座大廈,恰恰是在這樣的土壤裏培育出了近代科學。

理論科學走在時代的前沿,它又催生了新的哲學體系,而哲學又派生出政治,原以為歐洲啟蒙思想家研究的就是政治,後來才知道他們研究的大多是科學。宇宙社會學的奠基人是霍布斯,什麼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這些對宇宙世界最殘酷和最本質的解讀都在《利維坦》中,而現代時空觀也就是相對論的源頭竟然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是最早“論證”宇宙具有開端的人。那麼近代科學誕生的標誌人物——牛頓,他解釋了物體在靜止和勻速狀態下的運動規律,他的經典力學和三大定律奠定了近代人類的自然史觀,而達爾文則在其後提出了進化論,同樣奠定了近代人類的社會史觀。

這讓筆者想到了《深埋的真相》裏有這樣一句話:不同的科學領域運用先進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數據,它們都確定無疑地證明,人類誕生於一種一次到位的設計,而不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隨機出現的生命形式。達爾文和他的弟子赫胥黎都堅信人類是由某一種猿猴進化而成的,我們和現在的猩猩是來自同一種祖先,顯然上述作者並不苟同。人的DNA似乎在我們尚未知曉的時間紀元裏就已經排列生成了,那麼人到底是由“猴”進化而來,還是由“人”進化而來的呢?這也是筆者看完這版《全球通史》的好奇之處。

關於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其實包括拜占庭)的滅亡和日耳曼人究竟有何種聯繫?是日耳曼憑藉武力侵佔了老態龍鍾的羅馬帝國?還是裏應外合了一系列註定的天災禍亂?還是通過更加兵不血刃的手法和平演變?在羅馬帝國晚期境內,日耳曼人的數量達到極盛,各行業、各階層、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社交圈子,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商人都充斥着日耳曼人的身影,羅馬法由公民法過渡到萬民法便是為了適應境內日益增加的外來移民,尤其是日耳曼族,可以斷定日耳曼人在帝國晚期不僅取得了合法公民的地位,更是早已在古典文化的薰陶下洗滌了“蠻族”的野性,這絕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早在共和國晚期,凱撒在高盧的赫赫戰功便為他贏得了一世英名,帝國建立之初,元首屋大維也曾數度北伐直抵蠻族要塞,還因為一些關鍵戰役的失利而頭撞立柱,北方的日耳曼族成為了他們的宿敵。羅馬人在鼎盛時期沒能消滅日耳曼人,反倒在文明的碰撞中走向了交融,最終北狄南下,以和平漸進的方式融入到更加先進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浩瀚中。羅馬帝國就是被北方的日耳曼人螞蟻搬家式地蠶食掉的,其實到最後歷經大換血的羅馬帝國其核心文化依然延續下來,而日耳曼人還是《高盧戰記》裏的條頓民族支流嗎?

標籤: 通史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8p78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