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數學説課稿模板(通用7篇)

數學説課稿模板(通用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説課稿模板(通用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説課稿模板(通用7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1、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36、37頁《旅遊中的數學》。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遊中的數學》是數學四大領域中“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內容。教材在學生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之後,安排“旅遊中的數學”一課,一方面能使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為:(1)租車,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車情境圖,師生組成了40人的一個旅遊團,有大車和小車,老師提出問題怎樣租車最省錢?學生通過討論這一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2)用餐,學生通過為自己安排飲食,複習小數加減法,體會合理搭配。(3)制訂旅遊計劃。這部分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説的是第一課時,解決旅遊中的數學問題。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徵,他們對旅遊非常感興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遊經驗,所以我將教材進行加工和整理。首先為學生創設去本地風景區“瀛湖”旅遊,這樣一個情境,然後在模擬情境中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的費用計算問題。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了數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下節課制訂旅遊計劃作了鋪墊。

4、學習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按大綱的要求,確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①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②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旅遊)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運用數學符號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②經歷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的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③結合具體情境,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具體情境,再聯繫生活實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

②通過練習活動,感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課件演示、輔以啟發談話,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2、學法:“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入學習,誘發其內在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等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先問學生是否喜歡旅遊,再談一談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然後出示本地有名景點的圖片,並作簡單介紹,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今天我們模擬去瀛湖旅遊,來解決在旅遊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板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遊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後面旅遊活動作鋪墊,出示本地風景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參入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環節分為三個活動來完成:活動一是租車,去瀛湖旅遊我們得先坐車,課件出示信息“我們40人去旅遊,大車限乘18人,每輛7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60元,接着出示問題有幾種租車方案”?在學生弄清交流規則後開始小組討論,將討論結果填寫在租車方案表裏,然後,學生代表展示彙報結果,老師出示填寫好的租車方案表和學生一起小結列表方法,滲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後出示問題,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為什麼?從而得到最佳方案。這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不同的租車方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優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與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給足了學生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買門票。出示信息:全天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7:00,個人票每人20元,團體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數40人,先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主要問題有①今天開放多長時間?②怎樣買票省錢?第一個問題學生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要引導學生髮現這裏我們買團票比買個人票省錢。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三)用餐:旅遊完後去農家樂用餐,讓學生根據菜譜,為自己點菜,並計算花了多少錢?個別同學回答、他人評價,提出建議,引導要葷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時要節儉,不要浪費。接下來再每個組一起點菜;這一環節從單獨點菜用餐,再到小組內集體點菜,使學生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優越,對別人點菜進行評價,增強了生與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實踐應用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兩個實踐練習:①估計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錢,為自己本次旅遊作一次費用的預算;②制完一份旅遊計劃。

本環節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預算旅遊費用培養了學生的結算意識,制訂旅遊計劃,學以至用,體現了數學的嚴謹,邏輯性。

數學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學習組合數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數學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並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有序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方法、過程和結果。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節課,我儘量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去主動發現和獲取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獲取了新知。

四、教學流程

依據新課程所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整合”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握手問候

所以上課伊始,我和同學們親切的握手問好。讓學生在回答“怎樣握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再為學生創設遊園的教學情境,從而揭示課題。這樣不僅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是緊密聯繫的。

第二環節:穿衣搭配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創設了遊園的情境,並設計搭配服裝的環節,學生通過拼擺學具、動筆連線等方法,能夠自主設計出6種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後來的實踐課中,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學生總結出幾種記錄搭配過程的方法,並得出連線加序號的方法最簡便,這樣的設計既激起了學生對組合的興趣,又給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礎。

在穿衣搭配這個環節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選擇早餐、解決門票、設計路線這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體會到了“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並學會了“全面的思考問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最後是第六環節:合影留念

在經歷了熱情高漲的遊園活動後,會演雜技的小猴寶寶和貝貝出現了,全班同學要分別和它們合影,計算出照片數量後,順勢留了一道課後思考題“要是我和寶寶貝貝排成一排照一張像,我們三個的位置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序方法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突出重點,把體現本節課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順序思考”板書在黑板的主要位置,並讓學生用學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確了學生思考的過程。

六、反思總結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遊兒童樂園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節課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當學生説出各種搭配方法時我不應該急於要歸納、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學生有爭議的地方讓學生再次體驗。如果師生、生生能夠進行豐富交流、討論,學生的識就會提高、思維就會越發活躍。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1:走迷宮遊戲。

(1)複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①説數字:學生説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②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説一句話。

③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④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説:“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2:對口令遊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説“我出3”,生答“我出5”,複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複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3:送信遊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裏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後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4:起立遊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遊戲:教師點到從前(後)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等空間的方向,並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5:投擲遊戲。

佈置好遊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裏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後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説説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説出自己的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9:38:38

數學説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比較簡便,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初步滲透轉化為10加幾的轉化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

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遊戲用品。

學具:小棒20根、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師:今天,錢老師想帶一(1)班的小朋友去參觀運動會,在出發之前讓我先來考考你們。

1.對口令。

複習2、4、5、8等數的組成。

2.10加幾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師:這些都是幾加幾的算式?

師:小朋友們學得真不錯,咱們出發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

師:我們來到運動會場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運動項目,分別有多少人蔘加?先小聲説給自己聽,再舉手彙報。(指名回答)

小結:運動會場裏有運動員和裁判員,賽跑組有6名運動員,跳繩組有3名運動員,踢毽組有9名運動員,跳遠組有7名運動員。

2.試着説説想法。

師:服務隊的小朋友為運動員買了一些盒裝飲料,紙箱裏裝了幾盒?散的有幾盒?你知道共有幾盒飲料嗎?(指名回答,板書算式)

師:你是怎樣算一共有幾盒的?(指幾名學生髮表看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1、2、3……12、13依次數。

(2)從9數到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撿一盒放進箱子裏,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加法,那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呢?為什麼?

師:幾種方法都很好,不過依次數比較麻煩,9和4合起來是多少一下子很難想出來,先看紙箱本來可以裝幾盒,這時還是要先把它變成10盒再來想,10加幾比較簡單。 (演示湊+過程)為什麼要拿1個放進紙箱裏呢?

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用思維圖表示出來,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來是10,再想 10+3=13”。(板書: )

我們的想法在思維圖上一目瞭然。

4.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往運動場上看一看,你能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呢?先問問同桌,比一比誰提得多,老師有獎品。

(指名提問題,併發給獎品)

師:剛才小朋友提的問題真棒,我們來共同解決它。

(單獨出示踢毽組和賽跑組)問:踢毽組和賽跑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9+ 6=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繩組)問: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9 +3=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遠組)問: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算式9+7=16 )

5.歸納算法特點。

齊讀算式。問:算式有什麼特點?第一個加數是幾?我們叫它9加幾。

師:我們是怎樣算9加幾的呢?都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的。 (用箭頭將算式和 10加幾連起來)

邊畫邊説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算得數。學生齊説後同桌拍手説順口溜。

6.動手操作。

(1)擺小棒,“左邊擺9根紅色的,右邊擺3根黃色的,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根小棒?”(實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師:説説怎樣想的?(學生説後,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擺圖片, “左邊擺9個紅色的圓片,右邊擺7個黃的圓片,怎樣算一共有幾個圓片?”(指名列式)“説説怎樣想的?”

師:把你想的過程在書上填思維圖。(指名報答案)

三、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遊戲:摘蘋果。

引導學生觀察得數的特點: (先小聲説給同桌聽)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結:(1)結果都十幾。(2)得數十幾中的幾比第二個加數少1。

問:這個“1”哪兒去了?掌握這個特點,我們就能又準又快地計算9加幾的加法了。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老師有幾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助解決。

1.數菠蘿。

(大屏展示9個再添5個)問: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個菠蘿?説説怎樣想的。 (圈住其中10個)

2.數蘋果。

(大屏展示15個蘋果)問:一共有幾個蘋果?説説怎樣想的(圈住其中10個)

3.數雞蛋。

(大屏展示雞蛋圖)指導觀察:一個雞蛋箱可以裝幾個雞蛋?現在已裝有幾個了?問:一共有多少個雞蛋?怎樣又快又準地算?(展示移入一個雞蛋的過程)

4.數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圖)師:一個箱可以裝幾個蛋糕?箱子裏有幾個蛋糕?外面呢?怎樣算?(指名列式)(演示湊十過程)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解答這些題比較簡便的方法該怎樣想? (學生能説多少説多少)

師:對於這些題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9加1湊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數,這種方法叫“湊十法”。“湊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還要經常用到。

板書設計

説課

“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的內容,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前所述的教學目標。

由於一年級兒童認知結構裏具體思維是主要特點,他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運用自如,遷移到8加幾、7加幾、6加幾等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即為什麼用“湊十法”和如何用“湊十法”)是本節課的難點。

用什麼教學方法才能突破教學難點,把握教學重點,又能讓學生多方面得到發展呢?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級學生思維缺乏獨立性,容易被教師牽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讓一切教學活動都有利於學生儘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模式,課堂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陳述,都應該接受課堂中其他人的提問、反詰和推敲,讓我們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運用主題圖培養學生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上學期讓學生提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進行引導,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自提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於以上所述,我着眼於新舊知識的聯繫,放手讓學生探索學習,將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在帶着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數的分解和10加幾的知識,為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作鋪墊。

其次,仔細觀察,積極探索。

教學中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舉例,學生模仿的消極被動狀況。以學生集體的自主觀察討論為主旋律,由學生在主題圖中發現數學問題,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報告自己或小組研究的結果,表達自己的見解,促進數學交流。

大屏幕顯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説説自己觀察到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小組,他們各有幾位運動員。小組討論可以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緊接着小組討論,彙報本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幾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運用動畫操作,啟發學生找到最簡便的方法──“湊十法”計算。這樣就抓住教學重點,學生自己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索解決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點,在引導學生歸結算理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和圓片,再填寫思維圖。然後學生小結算法,齊讀算式,發現共同點,教學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

再次,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用一個摘蘋果遊戲,調節學生注意方式,鞏固9加幾的知識,按規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觀察得數特點,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

最後,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觀察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數雞蛋、蛋糕是運用“湊十法”於實際生活中,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知識的用途。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主要揭示出9加幾的算理,融入轉化的學習方法,既突出了重點、難點,又佈局合理美觀。

總之,這節課通過觀察、討論和操作,積極探索,學習氣氛活躍,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位置及前後聯繫。由於平行四邊形具備一些特殊的性質在日常生活生產過程中應用廣泛所以本章的內容較為重要菱形這一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之後提出來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邊形後又一個特殊四邊形的探索本節課的內容如果能夠順利地接受接下來學習正方形就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節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能力培養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2、內容結構。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菱形的定義第二部分是菱形性質的探索通過設置幾個問題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歸納第三部分是性質的運用進一步瞭解和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探索並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質並能靈活運用能力目標在觀察、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數學説理的習慣和自學能力情感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重點和難點。重點是菱形特殊性質的探索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應用及學生説理能力的培養。

教學引入

師:教材在《四邊形》這一章《引言》裏有這樣一句話:把一個長方形摺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形紙條,按動畫所示進行摺疊處理。

動畫演示:

場景一:正方形摺疊演示

師: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圓規,我們來研究正方形的幾何性質—邊、角以及對角線之間的關係。請大家測量各邊的長度、各角的大小、對角線的長度以及對角線交點到各頂點的長度。

[學生活動:各自測量。]

鼓勵學生將測量結果與鄰近同學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

講授新課

找一兩個學生表述其結論,表述是要注意糾正其語言的規範性。

動畫演示:

場景二:正方形的性質

師:這些性質裏那些是矩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矩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三:矩形的性質

師:同樣在這些性質裏尋找屬於菱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菱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四:菱形的性質

師:這説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質。

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根據這些性質,我們能不能給正方形下一個定義?怎麼樣給正方形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有同學做躍躍欲試狀。]

師:請同學們回想矩形與菱形的定義,可以根據矩形與菱形的定義類似的給出正方形的定義。

學生應能夠向出十種左右的定義方式,其餘作相應鼓勵,把以下三種板書: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學生活動:討論這三個定義正確不正確?三個定義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地方?這出教材中採用的是第三種定義方式。]

師:根據定義,我們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們之間的關係梳理一下。

二、説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三、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為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採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説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能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一、説課流程。

1、教材分析

2、教法選擇

3、學法指導

4、説教學過程

5、説應用

二、教學內容、地位

《平行線的判定(一)》是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中的第六課時。在上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線的定義、平行公理(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論。學會了用三角板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並在此之前又學習了對頂角的概念和性質,這些將為本節課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課《平行線的判定(一)》是本章的重點,在處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線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難點,而且為後面學習到平行線的其它判定方法及平行四邊形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過程,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會用三角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能力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簡單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或與同伴交流.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得到直線平行的條件.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説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在操作、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在我七、八年的幾何教學中,學生對“三線八角”很頭疼,有的學生到了八年級還區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命題的概念,能把命題改寫若p則q的形式,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數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題的概念,若p則q形式的命題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是後續學習充要條件的基礎,這一章我們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去表達和論證中的作用,他將成為反證法的理論依據,併為進一步學習,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證能力打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

(1)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五)教學難點:

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師生多向合作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髮展為本,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2)練習鞏固法

三、説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由特殊到一般的劃歸方法: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去觀察、討論、探索、分析、發現、歸納、概括

(2)練習鞏固法

四、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麼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0

(2)如果a,b是任意兩個正實數,那麼a+b≥2(ab)1/2;

(3)如果實數a滿足a2=9,則a=3;

(4)中學生目前的學業負擔過重;

(5)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討論、判斷

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麼事情。其中(1)(2)為真,(3)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總是可以確定真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歸納

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題)

(2)若整數a是素數,則a是奇數;(假命題)

(3)指數函數是增函數嗎?(不是)

(4)若空間中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假命題)

(5)x>15.(不是)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均不是命題.

練習

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4)求證∏是無理數

(5)若X是實數,則X2+4X+5≥0

4.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則q”的形式.在數學中,這種形式的命題是常見的.

“若p,則q”也可寫成“如果p,那麼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

(1)若整數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

(2)若四邊形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條件p:整數a能被2整除,結論q:整數a是偶數;

(2)條件p:四邊形是菱形,結論q: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題表面上不是“若p,則q”的形式,但可以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例如:

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若兩個平面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例3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並判斷真假;

(1)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負數的立方是負數;

(3)對頂角相等;

解:(1)若兩條直線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它是假命題。

(2)若一個數是負數,則這個數的立方是負數。它是真命題。

(3)若兩個角是對頂角,則這兩個角相等。它是真命題。

5.練習:P4:1.2.3

6.課堂小結

(1)、命題的概念

(2)、能指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7.思考題

一,下列四個命題中,命題(1)與命題(2)(3)(4)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分別有什麼系?

(1)若f(x)是正弦函數,則f(x)是周期函數;

(2)若f(x)是周期函數,則f(x)是正弦函數;

(3)若f(x)不是正弦函數,則f(x)不是周期函數;

(4)若f(x)不是周期函數,則f(x)不是正弦函數;

二,四種命題中任意兩個命題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它們的真假性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

8.作業 P8:習題1.1A組第1、題

數學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我這節課所教授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過程。因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

2、學生經歷和體驗“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並總結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並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在教法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兩次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加深對植樹問題棵數與間隔數之間關係的認識與理解。

1、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中讓學生探究,建立知識表象,使學生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台。

2、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已經發現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後,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路燈的問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似,但是隻要善於觀察題中的數量關係,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很相似,引導學生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在學法上: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

教學流程: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一、情景導入,瞭解“間隔”“間隔數”的含義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在小路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嘗試猜測得到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一種方法好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樹,使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複雜問題的方法:遇到複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通過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對棵樹和間隔數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經過學生實際操作,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三、通過練習的形式掌握規律。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這節課我試圖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孩子們自主探究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初步建立模型,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得到感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2v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