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精選】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去括號是中學數學代數部分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以後化簡代數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識點當中的重要環節,對於初一學生來説接受該知識點存在一個思維上的轉換過程,所以又是一個難點,由此不難看出,該知識點在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學生經過觀察、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出去括號的法則,並較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確且較為熟練地運用去括號法則化簡代數式。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鍛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分解、知識整合能力。

3、情感目標:1)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培養其勇於探索的精神。

2)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

●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充分體現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同時鑑於七年紀學生的思維所呈現出的具體、直觀、形象之特點,為突破難點,選用“情境——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藉助多媒體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參與、勇於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學法為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學流程圖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緊扣教學重點,力求突破教學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幾個環節:

複習舊知

承前啟後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探究學習

歸納總結

動畫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應用

拓展昇華

反饋調控

評價激勵

問題備份

全面考慮

●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回顧舊知,承前啟後 1、什麼叫做同類項? 2、敍述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3、若a、b、c均為有理數,請指出以下代數式中的同類項及其係數,並進行合併。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於有括號學生暫時無法正確指出各項係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問題:第三問第二小題你會進行合併嗎?

回答 (意圖:對舊知識進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一: 週三下午,校圖書館起初有a名同學,後來某年級組織同學來閲讀,第一批來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來了c位同學,則館內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① a+(b+c) ② a+b+c 1、聯繫: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三)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四)創設情景,繼續新課 問題二: 若圖書館內原有a位同學,後來有些同學因上課要離開,第一批走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學,則館內還剩下多少位同學? ①a-(b+c) ②a-b-c 1、聯繫: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五)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麼?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六)理解應用,拓展昇華 解釋以下三個問題(理解部分) 1、法則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現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②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2、法則中關鍵詞語的理解“連同”指括號及括號前的符號,所以去括號不僅要去括號還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3、隱性的一個條件要求:括號內第一項為“+”號時,這個“+”號一般是不寫的,但你要把它顯現出來。

教師點評指導。 特別是第三個問題 要予以特別説明。

學生概括總結法則。 (意圖:使學生領悟到剖析數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鞏固應用(應用部分) 例1:去括號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號,再合併同類項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閲讀:當x=-2,y=-1時求多項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當x=-2,y=-1時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題的處理:教師啟發、引導、矯正,並從學生角度提出問題。例2③在解題步驟上要引導學生,保證解題的正確性、高效性。

教師請不同數學素養的學生就閲讀部分給以説明,進行點評。

學生自己探究思考後回答相應結果,並簡述理由。

(意圖:體現彈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層教學)

(七)反饋調控,評價激勵 1、練習 教科書P110練習1、2、3題

2、課堂小結 (以問答形式,讓學生參與小結,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明確學習目標的效果)。 1、教師就學生練習分別給以指導。 2、及時表揚鼓勵。 3、強調書寫格式。

問題: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你有什麼收穫?

認真完成,適時加以討論。 (意圖:及時給予分層強化訓練,強調重點、糾正錯誤點、緊扣關鍵點。)

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是100以內口算的繼續,是在100以內口算和筆算基礎上教學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的基礎。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如下特點: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2、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的建構方法。

3、滲透估算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新課標的有關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讓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2、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交流和逐步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分析,具體教學過程闡述如下:

四、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為教學情境,自然提出數學問題,在口算的過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讓學生體會口算的多樣性,同時也比較、發現最優化、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明確算理。在練習、解決問題中體會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我將教學過程大致分為四個環節進行: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三)獨立思考,探索新知

(四)合作交流,鞏固練習

五、説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使學生很快進入有目的的探索狀態。

第二個環節,創設情意,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尋找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提出用減法計算的問題。這樣,有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接着,讓學生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運用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此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承認學生的個體差民,樹立學習的信心。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運用數學知識的快樂,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為了更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尋找出最簡便的口算方法,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的同時,體驗尋找的喜悦。

第四個環節,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學習中體會怎麼在做題時會又對又快,而且這種形式學生更便於接受。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練習。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體現了本課的重難點。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很清楚,“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對於每個人來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説,就更為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説教法、學法

因為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於這一點,本節課我準備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説教學過程

(一)説整體設計。

在長期的教學中,大家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善於記憶具體事物。所以,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

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

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

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二)説局部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裏,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麼地方玩了呀?

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孩子的表現慾望充分地激發出來,肯定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説: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公園,你們肯定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於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

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孩子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雙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驚歎這美麗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

“在公園裏,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小火車上的人是怎麼坐的呢?”

引導他們説小火車上每節車廂坐着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裏坐着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為引入乘法做準備。

由於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觀察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小學生髮現,所以我就會繼續引導他們觀察:“仔細看看,你還發現了什麼?”

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好像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説“看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

抓住這一時機,我説:“他們究竟在幹什麼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

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後,我將激勵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並照着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

我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説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説一説、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孩子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慾,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

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同桌兩人為一組)互相説説自己都擺了幾個什麼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後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説一説,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於下邊的比較學習。由於二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空間觀念還很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般都是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現以下算式。例如:像這樣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説:“老師剛才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很優秀,看着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準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麼,然後説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並説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將為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果老師擺了50個這樣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很快地把算式寫出來。

這時學生肯定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後我提問:

“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為什麼?”

學生可能會議論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説:

“老師有一種方法可以在5秒鐘之內就可以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

由於學生通過剛才的親目驗證,他們肯定大多數都認為不可能,所以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之後引出“乘號”教學,我將這樣提問學生:

“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麼?”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所以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後我邊説邊寫乘號,並讓他們觀察乘號的樣子像什麼?

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想像都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為基礎,所以他們的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説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肯定。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

我準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為例,先讓他們觀察這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後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

在此基礎上,我會説:“像這樣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後,讓學生對照加法算式説説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可以用6×4=24來表示。最後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

由於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歡的拼圖活動之中,並通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樣,使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針對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準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練習後,我將提出問題:

“通過剛才的改寫,誰能説説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通過教師的適量啟發與學生的親身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並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斷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説出為什麼,然後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這樣,乘法概念輕輕鬆鬆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其實就這麼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生活中、遊戲中,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悦的情感,而重複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築或重新構築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對於他們來説,展示新學到的技能就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圖填空: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這樣安排,主要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並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歡樂又可以轉化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成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在座的老師都知道,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這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體會知識價值,還可以從深層上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於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

4、遷移運用,深化新知

我準備讓學生重新觀察風景秀麗的公園這幅情境圖,之後,我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口算除法)。

二、知識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後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本節課教材安排了主題圖和例1,主題圖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一幅運送蔬菜的場景圖,通過小精靈的問題“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引出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能力,滲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繫實際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積極思維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四、設計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在學習例題之前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突出數學知識的遷移。在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強調把幾十、幾百、幾千看作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來想,突出本課的新知識與表內除法的聯繫,促進學生學習的遷移。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布魯納曾經説過:“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藴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使學生體會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設計中我把數字稍微改動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因此,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我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練習,再讓學生進行自我驗證。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明算理時,給足自主探索的時間,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通過質疑60真的變成了6了嗎?進一步明確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性過渡,豐厚了探究的底藴,為孩子們的進一步探究激發了熱情和慾望。

3、及時反饋,內化提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本次練習有兩個層次。(1)基本練習;這些練習既重視基本訓練,又注意了綜合性訓練,層次比較鮮明,這樣由淺入深。(2)內化提高。練習中巧妙設計300÷5教學資源,實現了讓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良好效應。相對課始的探究素材,顯然最高位數字比除數小的這類口算除法要複雜一些,需要學生認真觀察、辨別,對比練習,突破難點。

4、鞏固昇華,總結提升

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三塊內容:一是摘蘋果遊戲,8道口算題。“被除數末尾要保留零”的情況和不用保留零的情況。二是由關聯的兩組口算題。讓學生感悟: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10倍,商也擴大10倍,滲透商的變化規律。三是解決問題能力的萌發和培養。尤其是在自然貼切的解決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利用口算解決問題。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主要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以有層次的體驗貫穿全課,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能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彰顯個性化的學習風格,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二是突出對教學實效性的追求,使教學目標不再是一個虛架子,而是實實在在地分解並落實到了具體環節中。三是廣泛地鏈接周邊的課程資源,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置身於廣闊的背景之下,變得豐富多彩。

今天的課肯定也存在許多考慮不周的地方,如教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等等也還有許多不夠的地方,對學生的評價等,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數學説課稿 篇5

這裏補充一個例題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應用,二是前兩節課中已學到了方程,在這裏可以進一步應用,三是使後面的“檢驗”更加自然。

解題的格式現在不一定要學生嚴格掌握。

課堂練習①教科書第73頁練習 第(3)(4)題。

②小聰帶了18元錢到文具店買學習用品,他買了5支單價為1.2元的圓珠筆,剩下的錢剛好可以買8本筆記本,問筆記本的單價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議: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進行評議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建議:①先讓學生進行歸納、補充。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2)我有哪些收穫?

(3)我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③思考題 用等式的性質求x:-2x=-5x+7引發競爭意識,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以達到激發興趣,鞏固知識的目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個人、小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投入及學習的效果方面等。

本課作業①必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1)、(2)、(4)題;補充: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選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3)題,第74頁第10題。

本課教育評註(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力求體現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設計從新課的引人、例題的處理(包括解題後的反思)、反饋練習及小結提高等各環節都力求充分體現這一點.

2、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地講解,把學生變成任教師“灌輸”的“容

器”,學生只能接受、輸入並存儲知識,而教師進行的也只不過是機械地複製文化知識.新

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設計在這方面也有較好的體現.

3、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學生能有較多機會接觸列方程,本章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於全章前後的一條主線.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討論始終是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後討論如何解方程,這是本章的又一特點.本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説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內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④(必修)第1。2。1節。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三角函數是描述週期運動現象的重要的數學模型,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三角函數的定義是在初中對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以及剛學過的“角的概念的推廣”的基礎上討論和研究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識的出發點。緊緊扣住三角函數定義這個寶貴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導出本章的具體內容:三角函數線、定義域、符號判斷、值域、同角三角函數關係、多組誘導公式、多組變換公式、圖象和性質。 三角函數的定義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數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為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三角函數知識還是物理學、高等數學、測量學、天文學的重要基礎。

三角函數定義必然是學好全章內容的關鍵,如果學生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後續內容的學習,由三角函數定義的基礎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本節教材的重點就是定義本身。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嘗試類比、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

教學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概念的建構過程。

教學關鍵: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座標系;六個比值的確定性( α確定,比值也隨之確定)與依賴性(比值隨着α的變化而變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及學生學習能力

1。 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掌握了鋭角三角函數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學生的運算能力較差。

3。部分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4。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四、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使學生正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瞭解餘切、正割、餘割的定義;

2。能力訓練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和類比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學理念和方法

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傳統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高一學生認知特點和我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索、講練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教法, 在課堂結構上,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揭示課題②推廣認知——形成概念③鞏固新知——探求規律④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⑤任務後延——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總體來説, 由舊及新,由易及難,逐步加強,逐步推進,給定定義後通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問題1:在初中我們學習了鋭角三角函數,那麼鋭角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中學習了鋭角的三角函數概念,現在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又是一種推廣和拓展的過程(類似於從有理數到實數的擴展)。温故知新,要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就要從源頭上開始,從學生現有認知狀況開始,對鋭角三角函數的複習就必不可少。

問題 2:角的概念推廣之後,這樣的三角函數定義還適用嗎?

問題 3:若將鋭角放入直角座標系中,你能用角的終邊上的點的座標來表示鋭角三角函數嗎?

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或巡迴對學困生作啟發引導。

能表示嗎?怎樣表示?針對剛才的問題點名讓學生回答。 用角的對邊、鄰邊、斜邊比值的説法顯然是受到阻礙了,由於前面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為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一般會想到(否則教師進行提示)繼續用直角座標系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數。

【設計意圖】

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行必要的啟發,將學生思維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創造”征程。

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後佈置任務情景:請同學們用直角座標系重新研究鋭角三角函數定義!

師生共做(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圖形和比值)。

問題 4:對於確定的角 ,這三個比值是否與P在 的終邊上的位置有關?為什麼?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引導學生觀察右圖,

聯繫相似三角形知識,探索發現: 對於鋭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

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得出結論(強調):當α為鋭角時,六個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但對於鋭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所以,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為自變量、以比值為函數值的函數。

(二)推廣認知——形成概念

將鋭角的比值情形推廣到任意角α後,水到渠成,師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推廣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數是以實數為自變量的函數,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師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義域必須緊扣三角函數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熟,ctα、cscα、secα的定義域不要求記憶。

(關於值域,到後面再學習)。

【設計意圖】定義域是函數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數必須明確定義域。 指導學生根據定義自主探索確定三角函數定義域,有利於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應用它,也增進對三角函數概念的掌握。

(三)鞏固新知——探求規律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進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終邊過點 ,求 的六個三角函數值

要求:讀完題目,思考:計算什麼?需要準備什麼?閉目心算,對照板書,模仿書面表達格式。

鞏固定義之後,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以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函數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積極主動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2。 求 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值。

分析: 終邊上有無窮多個點,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只要知道 終邊上任意一個點的座標,就可以計算這個角的三角函數值(或判斷其無意義)

師生探索:緊扣三角函數定義求解,首先要在終邊上取定一點。終邊在哪兒呢?取定哪一點呢?任意點、還是特殊點?要靈活,只要能夠算出三角函數值,都可以。

取特殊點能使計算更簡明。

等待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數定義後,觀察、分析初、高中所計算的函數值有何變化,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 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三角函數定義來分析,從而導出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進而由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判斷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是本章教材的一項重要的知識、技能要求。 要引導學生抓住定義、數形結合判斷和記憶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並總結出形象的“才”字符號法則,這也是理解和記憶的關鍵。

(四)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及其定義域;⑵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五)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及三角函數的符號規律,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作業,其中思考題的設計思想是: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為下節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同時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以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六、簡述板書設計。

ctα、cscα、secα的定義寫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節重要內容的主體地位。

結束:以上,我僅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上説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

希望各位領導 、同行對本堂説課提出寶貴意見。

數學説課稿 篇7

1、教學內容:

栽蒜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從栽蒜苗的實踐活動開始,讓學生在15天的觀察與記錄中經歷着數據收集的全過程,體驗着數據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了這個活動,通過學生交流數據描述的方法與過程,感受到學習統計的必要性,感悟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最後,教材通過試一試與練一練,促進學生學會讀條形統計圖,提高讀圖能力,發展統計觀念。由於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1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對於本節課學習的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雖然難度比第一學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過栽蒜苗的數據記錄過程,學生將得到的數據畫在格子上,出現格子不夠的情況,自然就需要改變原來1格表示1個單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突破難點。

2、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各種信息,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製條形統計圖。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根據目標,結合實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體會和理解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二、説學情

學生在第一學段,經歷過統計的全過程,感受過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統計方法,對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有了初步的感受與體驗,由於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數據與學生的直觀認識是一致的,相對來説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障礙。但本節課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實踐情境(栽蒜苗)時,他們自然會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觀察、記錄蒜苗的生長情況,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當學生髮現格子不夠畫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認知衝突,並嘗試着去解決問題。因此只要課堂上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信學生能比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與靈活性。

三、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節課需要學生課外實踐、觀察,課堂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結合運用觀察法、發現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生學習時,創設有效的情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空間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中,説一説,議一議,積極探索;在合作與交流中,畫一畫,評一評,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和運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這個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課題

播放課件,觀察蒜苗15天的生長過程。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滲透一些實踐活動,在教材中納入一些活動性的課題,對教師和學生來説是有益的。對於這種活動,學生不僅是喜愛的,而且是投入的。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可以獲得同步發展。

(二)創設活動,探究新知

1、説一説,彙報蒜苗第15天生長的高度。

2、填一填。小組每個同學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統計表。

3、試一試。給學生每人一張方格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畫出條形統計圖。學生會興趣盎然地拿起筆畫起來,畫着畫着,就會有學生髮現格子不夠,他們會自己選擇方法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

4、評一評。投影展示學生畫出的統計圖,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晰怎樣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有的學生會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數據太大時,這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學生會想出用兩個豎條表示一組數據,但又不方便觀察;有的會想出用一格代表兩個單位或三個單位等等多種方法,如果學生能説出要看具體數據的大小和畫條形統計圖的方格來定時,那就是本節課最理想的生成了。這一環節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學生思維。

5、根據交流結果,修改完善統計圖。問題都解決了,讓學生自己着手根據討論結果完善統計圖。

6、反饋交流,提高讀圖能力,並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與解決。我們創造出了條形統計圖,不光要會畫圖,還要會看圖,統計圖的有什麼優點?那從統計圖上你知道什麼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環節,也是讓學生完整地經歷數據收集整理、製作統計圖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將不能發展。因此,我在突破難點教學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這個環節裏,不是把這一做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討論等活動,思考解決辦法。

(三)綜合運用,拓展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一環節中,我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讓課堂和知識得到拓展延伸,並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歸納梳理,課後延伸

這節課最後我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讓學生梳理和歸納本課的知識內容,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為了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還安排了一個課外實踐活動: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映?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2中製成條形統計圖。從而也很好地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説預期效果

通過本節課實踐和學習,我預計學生都能根據數據的需要選擇一個方格表示多個不同的單位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美麗的條形統計圖,較好的解決問題。

六、説教學反思

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栽蒜苗的實踐活動沒有進行,沒有經歷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過程,曾想用口算比賽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這一內容,後來反覆讀教材,我的理解是當學生有了蒜苗長得越來越高的經驗,他們在讀數的過程中,將這個高度理解成長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嗎?如果他們把讀出的數理解成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不就是一幅折線統計圖嗎?他們通過實驗得到的一些體驗有助於識圖能力的提高,統計意識的形成。這不正是數學關注的嗎?因此,我充分利用課件和學生一起觀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過程,以此彌補學生沒來得及栽種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學生種後數據交給學生,當我與上課班級學生在觀看課件時,我從學生的表情中讀出了欣喜,為上好本課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格子不夠的問題產生認知衝突,然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完善自己的認知,師生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流突破了這節課教學重難點。這些知識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去做,而是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思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4we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