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語文説課稿初中四篇

有關語文説課稿初中四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説課稿初中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語文説課稿初中四篇

語文説課稿初中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好,下面我對所教的這節課進行一個簡要介紹。

一、説教材

《於園》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該單元以“建築藝術”為主題展開。《於園》是一篇介紹我國園林建築的一篇説明文,本文按照空間方位的説明順序從先到後地從“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三個方面説明了“於園”奇在“磊石”的特徵。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形象,説明順序清晰合理,不失為一篇文質兼美的説明文。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本領、歷程與方法、情緒態度和代價觀”的三維學習目的,我將本課的學習目簡直定為:

1、能純熟地朗讀課文,並能明白全文的寄義;

2、相識於園的獨特之處;

3、掌握按空間方位為闡明次序的寫作方法;

4、領會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説教法

1、接納多媒體技能,使教學形象化,使用多媒體,直接出現園林修建的美,在給學生帶來視覺打擊的同時,引發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2、提問法和點撥法相聯合,在題目中漸漸引導學生,能使其漸漸深入明白文章,又通過點撥,讓學生睜開遐想,拓展其思緒。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所貫徹的引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動權還給學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學習方法。詳細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時由學生藉助流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積聚獨立完成,然後以學習相助小組為單元舉行組內展示、交換,對句子寄義的明白,為了節流時間,我讓他們一人一句舉行解釋。這也便是平常所説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換”相聯合,在辦理課文後邊四個明白性題目時,我又讓他們互助完成,在整個教學運動中,只要學生能辦理的我絕對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構造各組之間的同硯舉行互幫相助,讓他們相互資助、配合完成,我只趕到了一個構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四、説教學

歷程為了完成學習目的,整個教學運動我按一個關鍵睜開。

1、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知內容。在此關鍵中學生要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通過課下解釋疏通文意,再舉行小組內展示交換,造就學生的語感和表達本領。

2、以小組互助的方法討論以下三個題目:於園的特點;從哪幾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還先容了哪一處風景。通過完成這三個題目,學生會漸漸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闡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用語正確、生動形象,很好地體現了於園的特性,很值得學生去推測咀嚼。

5、感覺我國園林設計的精良和製作武藝的高明,造就學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語文説課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為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為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閲讀,體味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情感態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培養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鑑於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為: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教材處理)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讚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着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於“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為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鑑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後,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繫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課我將採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為重。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閲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我準備這樣導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於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户人家中的僕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後,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於是,他發憤圖強,終於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於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僕人又代表了什麼?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設計這一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形象地講出了課文地有關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文中對比鮮明、精彩的語句細細體會。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準備設計以下問題:

1、雨果怎樣讚美圓明園?語言有什麼特點?

2、雨果怎樣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語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雨果是這樣讚美圓明園的: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

語言上充滿感情,語句凝練優美,富有感染力。

那麼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持譴責態度。用了反語這種修辭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讚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讀者初讀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對作者評價圓明園的真切的認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強烈譴責侵略行為的痛快淋漓。本環節的設計就是抓住學生的這第一“感點”,感情朗讀,直接進入文本,形成對比鮮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三)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在強盜統治的國度裏,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一點奴顏媚骨,仗義執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穫大不一樣。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以下問題:

1、同學們,如果説,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會原諒他的,再給他一次機會等類似的內容。)

2、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他不幫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表現了他什麼樣情感和性格特徵?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四人一小組的小組長派代表回答問題。爭取做到人人蔘與。師生共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點。之後教師作歸納小結。

人類的立場上,(這裏有説,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他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他認為“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

這一環節中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四)拓展延伸:

當年雨果以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珍視,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責,歷史的煙雲已消散,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準備補充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

這篇擴讀材料,寫出瞭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前、廢墟上,歡笑嬉鬧的人羣,作者發出“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的吶喊。

(五)佈置作業:

1、學習了本文後,同學們不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語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請你也用書信的形式,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評價雨果的觀點?他的胸懷和品格對你有何啟發?

(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你是怎樣看待的?

(3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有了什麼進步?

2、結合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學生在以上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

作業第一題的設計,與雨果對話,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思想感情。第二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清醒地認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

語文説課稿初中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 説教材

1、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敍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對百草園自和三味書屋童年生活的描繪,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知識,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課是學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內容比較豐富,有的部分還比較含蓄難懂,從初一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創造性的吧文章風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説的“樂在百草園”並作為這節課的題目。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課:自主學習目標: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園的樂趣所在,並能發現作者寫景狀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標:體會作者在寫景記事中滲透的思想感情,仿寫課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

德育目標:回憶自己的生活樂趣,珍惜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難點:

(1) 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3) 體會作者如何在寫景記事中滲透思想感情。

二 、説教法和學法

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當點撥。並配合學校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小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指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我採用了是簡單的多媒體課件。

四 、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指導學生回憶在以前的學習中瞭解到的有關魯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後根據課件內容進行總結:幻燈片一

並且給學生出示較為典型的詩歌《自嘲》《自題小像》

那麼這樣的文學家思想家是怎樣描繪他的童年的?我們一起到他的樂園--百草園中領略一翻。

(二、)自主學習檢測:運用多媒體課件,對文中出現的部分詞語進行正音和釋義。幻燈片二

(三、)學生在排除文字障礙後,自讀課文,總體把握這一部分“點題 --樂在百草園--依戀”的結構。

(四、)研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

首先,我要求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認真仔細的默讀,並且在默讀的過程中對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和語句進行圈點批註,以培養學生自覺地閲讀習慣。

接下來我會針對第二段內容設計以下問題,並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燈片三

歸納總結:

1、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彈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烏,木蓮,覆盆子的等等。)

2、總結:採用了“不必説……也不必説……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園裏到處充滿了樂趣,數不勝數。這樣寫既語言簡潔,又突出了重點。)

3、從植物到動物,從下到上,由靜到動,有視覺,有聽覺,有味覺,有觸覺,也可以説是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4、這段文字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5、五件趣事: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烏根;摘覆盆子

總之,本段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徵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備,那麼冬天的百草園是怎樣的呢?引出文章第八個自然段的學習:

冬天的樂趣:捕鳥(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以及收穫)讓學生熟記表示動作的一系列過程,學會這種巧妙運用動詞描繪動作的方法。

如此充滿樂趣的'百草園裏,作者為什麼要加上兇險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加百草園的神祕色彩)

百草園裏有如此多的樂趣,當要離開百草園的時候,怎能不戀戀不捨呢?那麼作者是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一個是:也許,也許排比句式的運用,一個是:“們”字修辭手法的運用)

(五、)課堂總結:對照教學目標進行課堂總結

(六、)能力提高及檢測

仿寫:不必説… …也不必説…… 單是……就

或許是… …或許是… … 或許是… …

出示幻燈片四:

(七、)佈置作業:根據本課學習中學到的巧妙運用動詞描寫動作的方法,寫自己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的活動。

五、説板書設計

樂在百草園

春 形

夏 聲

秋 魯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備

語文説課稿初中 篇4

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説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三、教學準備

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圖片、部分送別的詩句

説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引言揭題,導入新課。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説説自己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為“煙花三月”。注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幹什麼?(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為什麼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為……所以……”連貫説一説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裏可能想些什麼?(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説的還是要説。)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後還包涵着什麼?(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麼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理解“廣陵”、“故人”、“煙花”、“西辭”等詞。簡要介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瞭解“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的惆悵心情。

三、內化積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敍事為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k8n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