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數學説課稿四篇

有關數學説課稿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數學説課稿四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數據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數據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數據以後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數據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數據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通過對數據的直觀描述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數據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數據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並獲取有用信息並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信息,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並獲取有用的信息,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説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數據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採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視頻資料,為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展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説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瞭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 藉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活動一:

閲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數據,畫出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 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佈情況怎麼樣?

(2) 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麼樣?

(3) 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麼樣?

(4) 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閲讀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數據,並回答下列問題: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範圍的家庭最多?這個範圍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佈置作業

整理本節課內容,統計相關數據;查找有關“節約水資源”的課題報告;並分析課題報告的寫法。

通過具體數據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更深刻體會節水的重要性!

來源於同學們身邊的數據更有説服力,同時讓同學感受到節水應從我做起。

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把數學和生活聯繫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加深對資源現狀的理解。

學會整理、歸納所學知識;分析課題報告。

六、自我評價

這個課題學習,應該用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這需要學生的充分準備,然後可安排學生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個課題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六年級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的基礎上設計的,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並初步感受槓桿原理,同時通過驗證這一規律,發現當槓桿“左邊的鈎碼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鈎碼數”和“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屬小學高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曾上升到科學層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理論依據(教學理念)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説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槓桿平衡的規律,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槓桿平衡的規律後,設計了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規律,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槓桿平衡的規律的學習是為學生今

後進一步學習槓桿原理打基礎。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難點是: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怎樣能使蹺蹺板平衡呢?【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以問題開始,從學生熟知的玩蹺蹺板活動中感到困惑,提出疑問:“怎樣蹺蹺板就平衡了”,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師生互動,建立猜想。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結合自己的經驗,説説自己的想法,並大膽猜測一下,可以寫一寫,畫一畫。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有什

麼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會有如下想法:

生1:兩端一樣長時。

生2:兩端放的東西一樣重時。

生3:重的一端短一點,輕的一端長一點時。

生4:支撐點放在中間時。……

【設計意圖:牛頓説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頭腦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經常玩蹺蹺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在進行學習時,可以根據這些積累對於“怎樣能使蹺蹺板平衡”這個問題,進行大膽地猜想和預測,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

三、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一)認識槓桿

教師介紹槓桿尺、鈎碼及正確的操作方法等。

(二)實驗活動一

1、學生思考:

①如果鈎碼掛在標尺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掛鈎碼才能保證平衡呢?

②如果標尺左右兩邊的鈎碼數相同,它們移動到什麼位置才能保持平衡呢?

2、請學生分組操作。

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3、師生共同小結。

(三)實驗活動二

1、通過簡單實驗,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那麼當兩邊的鈎碼離支點的距離不一樣時,能平衡嗎?

①如果在左邊的刻度3上掛4個,右邊的刻度4上掛幾個鈎碼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在左邊的刻度3上掛4個,右邊的刻度4上掛幾個鈎碼才能保持平衡?

③學生分組實驗。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斷試掛直至平衡。

2、彙報實驗數據。

3、分析數據,師生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探究的能力,已能獨立自主地進行實驗,給學生以空間和信任,他們自主完成探究,明確實驗的方法,在討論交流中,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又發展學生的個性,活躍思維。】

(四)驗證規律,體會反比例關係

1、出示課本上的表格,學生分組實驗。

2、學生分組彙報實驗記錄。

3、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掛鈎碼數成什麼比例?

【設計意圖: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進行活動,讓學生自主活動親歷探究的全過程,提高學生參與交流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歸納綜合能力。】

四、聯繫生活,知識應用

怎樣使蹺蹺板平衡?教師給出必要的數據,學生利用學到的平衡規律製造平衡。

【設計意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啟發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從中感受到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在第三冊學生已經學習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冊學習的四個方向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

根據以上認識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根據所給出的路線圖讓學生説出經過的`路線和方向;能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通過討論得出認識簡單路線的過程。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學好數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根據教學目標,我制訂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給出的路線圖讓學生説出經過的路線和方向;

難點:能準確地説出所經過的路線和站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算機進行教學,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實例,通過討論、分析,小組交流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引入新課:我首先進行課前提問,讓學生説出八個方向板分別是什麼,然後創設了説八個方向板、做動作的遊戲,讓學生和老師一起來一邊説八個方向板一邊做動作,這樣的導入設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裏特點和年齡特點,使他們能快速的進入到新知來,同時營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接着創設星期六淘氣和笑笑去動物園遊玩的情境:小朋友們,上個星期六淘氣和笑笑去動物園遊玩了,你們想知道去動物園的路線嗎?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路線》。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通過出示星期六淘氣和笑笑去動物園遊玩的路線圖,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小組討論,要求。

(1)根據座標北認真看清路線圖的出發點和到達的站點;

(2)在小組內説一説,從廣場到動物園的路線和所經過的站點名稱;

(3)再説説返回的路線和站點。討論後進行各小組彙報,然後完成試一試的填空題:從廣場出發向 行駛 站到電影院,再向 行駛 站到商場,再向 行駛 站到少年宮,在向 行駛 站到動物園。在完成這個填空題時要提醒學生看清楚出發點和到達的站點,再看看中間經過了幾個站點。最後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提醒説説返回的路線。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師的啟發得出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啟發,在提示中得到幫助,從而學習了新知。

2、拓展延伸,鞏固新知。讓學生根據路線圖説一説,解決與方向路線相關的生活常識,讓學到的知識真正學有所用。如:

(1)淘氣從商場出發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宮下車,她可能是從哪站上車的?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通過這樣的説一説,使學生對認識方向與路線的基本特徵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在平時的生活中怎樣解決與方向路線相關的問題,使知識生活化。

(三)鞏固練習,內化知識。

1、創設淘氣上學和放學回家路線的情境: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淘氣家到學校所經過的路線嗎?出示淘氣上學和放學回家的路線圖,根據以下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

(1)淘氣從家出發向 走 米到打穀場,再向 走 米到小樹林,再向 走 米到小商店,最後向 走 米到學校。

(2)淘氣放學回家的路線又是怎麼走的?討論後進行小組彙報,在全班達到共識。學生在新課的學習和這個練習的類型是一樣的,所以應該不會出現錯誤的現象。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創設老師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園遊玩的情境:小朋友們,五一放假時老師和家人到中心公園玩得可高興了,你們想知道中心公園有哪些景點嗎?好,就讓老師帶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園遊玩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個別學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果樹林、氣象站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麼方向?

(2)居民區的居民怎樣走可以到達山洞?第一個問題對於學生可能不是很難,回答的正確率應該比較高,第二個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明白怎樣找出最簡單路線的方法。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和根據路線圖選擇最簡單的路線。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説一説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收穫,同時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和我們平時生活的聯繫。

數學説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比較簡便,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初步滲透轉化為10加幾的轉化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

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遊戲用品。

學具:小棒20根、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師:今天,錢老師想帶一(1)班的小朋友去參觀運動會,在出發之前讓我先來考考你們。

1.對口令。

複習2、4、5、8等數的組成。

2.10加幾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師:這些都是幾加幾的算式?

師:小朋友們學得真不錯,咱們出發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

師:我們來到運動會場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運動項目,分別有多少人蔘加?先小聲説給自己聽,再舉手彙報。(指名回答)

小結:運動會場裏有運動員和裁判員,賽跑組有6名運動員,跳繩組有3名運動員,踢毽組有9名運動員,跳遠組有7名運動員。

2.試着説説想法。

師:服務隊的小朋友為運動員買了一些盒裝飲料,紙箱裏裝了幾盒?散的有幾盒?你知道共有幾盒飲料嗎?(指名回答,板書算式)

師:你是怎樣算一共有幾盒的?(指幾名學生髮表看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1、2、3……12、13依次數。

(2)從9數到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撿一盒放進箱子裏,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加法,那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呢?為什麼?

師:幾種方法都很好,不過依次數比較麻煩,9和4合起來是多少一下子很難想出來,先看紙箱本來可以裝幾盒,這時還是要先把它變成10盒再來想,10加幾比較簡單。 (演示湊+過程)為什麼要拿1個放進紙箱裏呢?

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用思維圖表示出來,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來是10,再想 10+3=13”。(板書: )

我們的想法在思維圖上一目瞭然。

4.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往運動場上看一看,你能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呢?先問問同桌,比一比誰提得多,老師有獎品。

(指名提問題,併發給獎品)

師:剛才小朋友提的問題真棒,我們來共同解決它。

(單獨出示踢毽組和賽跑組)問:踢毽組和賽跑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9+ 6=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繩組)問: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9 +3=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遠組)問: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説怎樣想的,板書算式9+7=16 )

5.歸納算法特點。

齊讀算式。問:算式有什麼特點?第一個加數是幾?我們叫它9加幾。

師:我們是怎樣算9加幾的呢?都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的。 (用箭頭將算式和 10加幾連起來)

邊畫邊説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算得數。學生齊説後同桌拍手説順口溜。

6.動手操作。

(1)擺小棒,“左邊擺9根紅色的,右邊擺3根黃色的,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根小棒?”(實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師:説説怎樣想的?(學生説後,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擺圖片, “左邊擺9個紅色的圓片,右邊擺7個黃的圓片,怎樣算一共有幾個圓片?”(指名列式)“説説怎樣想的?”

師:把你想的過程在書上填思維圖。(指名報答案)

三、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遊戲:摘蘋果。

引導學生觀察得數的特點: (先小聲説給同桌聽)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結:(1)結果都十幾。(2)得數十幾中的幾比第二個加數少1。

問:這個“1”哪兒去了?掌握這個特點,我們就能又準又快地計算9加幾的加法了。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老師有幾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助解決。

1.數菠蘿。

(大屏展示9個再添5個)問: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個菠蘿?説説怎樣想的。 (圈住其中10個)

2.數蘋果。

(大屏展示15個蘋果)問:一共有幾個蘋果?説説怎樣想的(圈住其中10個)

3.數雞蛋。

(大屏展示雞蛋圖)指導觀察:一個雞蛋箱可以裝幾個雞蛋?現在已裝有幾個了?問:一共有多少個雞蛋?怎樣又快又準地算?(展示移入一個雞蛋的過程)

4.數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圖)師:一個箱可以裝幾個蛋糕?箱子裏有幾個蛋糕?外面呢?怎樣算?(指名列式)(演示湊十過程)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解答這些題比較簡便的方法該怎樣想? (學生能説多少説多少)

師:對於這些題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9加1湊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數,這種方法叫“湊十法”。“湊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還要經常用到。

板書設計

説課

“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的內容,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前所述的教學目標。

由於一年級兒童認知結構裏具體思維是主要特點,他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運用自如,遷移到8加幾、7加幾、6加幾等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即為什麼用“湊十法”和如何用“湊十法”)是本節課的難點。

用什麼教學方法才能突破教學難點,把握教學重點,又能讓學生多方面得到發展呢?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級學生思維缺乏獨立性,容易被教師牽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讓一切教學活動都有利於學生儘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模式,課堂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陳述,都應該接受課堂中其他人的提問、反詰和推敲,讓我們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運用主題圖培養學生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上學期讓學生提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進行引導,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自提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於以上所述,我着眼於新舊知識的聯繫,放手讓學生探索學習,將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在帶着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數的分解和10加幾的知識,為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作鋪墊。

其次,仔細觀察,積極探索。

教學中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舉例,學生模仿的消極被動狀況。以學生集體的自主觀察討論為主旋律,由學生在主題圖中發現數學問題,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報告自己或小組研究的結果,表達自己的見解,促進數學交流。

大屏幕顯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説説自己觀察到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小組,他們各有幾位運動員。小組討論可以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緊接着小組討論,彙報本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幾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運用動畫操作,啟發學生找到最簡便的方法──“湊十法”計算。這樣就抓住教學重點,學生自己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索解決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點,在引導學生歸結算理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和圓片,再填寫思維圖。然後學生小結算法,齊讀算式,發現共同點,教學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

再次,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用一個摘蘋果遊戲,調節學生注意方式,鞏固9加幾的知識,按規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觀察得數特點,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

最後,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觀察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數雞蛋、蛋糕是運用“湊十法”於實際生活中,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知識的用途。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主要揭示出9加幾的算理,融入轉化的學習方法,既突出了重點、難點,又佈局合理美觀。

總之,這節課通過觀察、討論和操作,積極探索,學習氣氛活躍,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標籤: 數學 説課稿 四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4qw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