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有關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8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學任務分析:

這課在教材編排上分三個層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條件,從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據除法算式,學生根據不同的算法説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兩題)。在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時,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與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性,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處理:

1、由於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相差較遠,所以採用學校最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作為信息讓學生解決問題。

2、此課之前,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為基礎,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的算理,並運用算理進行快速的口算。

二、設計理念: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使學生由間接接受轉化為直接參與,從而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得到發展呢?我設計此課時,將重點放在引題、算理的推導與練習的設計上。引用學校開展的活動與學生進行聊天,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導課,然後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後設計了幾道練習,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口算除法的含義,理解用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正確口算。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除數昌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學難點: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學會計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

(1)注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於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點理解80÷20這種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説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説話的機會。通過“説”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説”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的領悟能力較強,但也有個別同學的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明算理時,教師借用直觀的小棒圖來幫助有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説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劉瑞濤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説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專門安排了“數學廣角”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中安排了三個植樹問題的典型問題: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例3是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關於一個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教材藉助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求圍棋盤最外層一共可以擺多少棋子的問題,介紹如何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

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會出現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樣,認為每邊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就是19×4=76個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複了。

教材用直觀圖的形式展示了兩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先看上下兩個邊,每邊是19個棋子,然後再看左右兩邊,由於上下兩邊已經包括了兩個端點,所以左右兩邊每邊都少了2個棋子,只有17個,把四邊上的棋子加起來就可得到最外層總共的棋子數。另一種想法是:每邊都只算一個端點,這樣每邊正好都是18個棋子,18×4=72得出結果。接下來小精靈提出“你是怎樣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鼓勵學生開闊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這裏沒有給出解決關於封閉圖形植樹問題的規律,而是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發展。如果學生可以接受的話,也可以讓他們自主探索這種植樹問題中包含的規律,即栽樹的棵數正好等於間隔數。例如,圍棋盤最外層擺放的棋子數等於最外層每兩個棋子間的間隔數,最外層每邊有18個間隔,最外層總共擺放的棋子數是18×4=72。

3、教學目標

(1)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4、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説教法、學法:

教學時,教師從圍棋的棋盤,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5顆棋子、6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圍棋和方格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討論彙報。讓學生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自己發現規律,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確,教師都給予表揚和鼓勵,保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學習、吸收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練習從現實生活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並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讓同學説説自己知道的一些圍棋知識,教師提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場特殊的圍棋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教師巧妙地設置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師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讓學生説説“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學生口答時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9顆、8顆、12顆。教師課件演示,確定正確答案。

接着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數的?學生又會出現多種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板書,並隨時表揚學生的創新擺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上邊和下邊各3顆,左右兩邊還有2顆)

3×3-1=8(一共有9個交叉點,中間一個點沒有擺)

2×4=8(2顆2顆數)

直接點數

……

2.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課件出示每邊放5顆棋子的格子圖,四人小組動手擺一擺,擺完後小組討論一下數的方法。小組彙報時着重請學生説出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這次,學生數的方法會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請學生説清數的方法,必要時還要演示一下襬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5×2+3×2=16(上邊和下邊各5顆,左右兩邊各3顆)

5×5-3×3=16(假設全部擺滿,一共是5×5=25顆,實際上中間9顆沒有擺,去掉9顆)

4×4=16(每邊只數一個角上的'棋子,另一個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邊去數)這時可以有的同學一下不理解,請這位同學來演示數的方法,數一遍給大家看。

4×5-4=16(4個角上的棋子重複數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顆)

3×4+4=16(4個角上的全部不數,每邊是3顆,再加上4個角上4顆)

……

數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來很麻煩,所以要讓學生在比較時説説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3.教學每邊擺放6粒棋子的方法。

這時學生已經有了擺和數的經驗,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並寫出算式。彙報時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最後和同桌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發展。

三、總結規律

(1)根據板書,請學生試着總結數的幾種方法,教師適當加以點拔。

(2)根據規律計算:如果最外層每邊放10顆、18顆、19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進行計算。

學生根據規律,獨立計算。交流時讓學生説出計算的方法。

(4)運用規律口答: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5)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三角形,怎麼算?一個五邊形呢?(集體口答)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主歸納問題;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做第121頁第三題。

為迎接元旦,學校舉行團體操表演。四年級學生排成方陣,最外層每邊站9個人,最外層一共有多少名學生?整個方陣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這一題的第一個問題與例題相同,只是在例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問題,即求整個方陣的總人數,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請你思考:

元旦即將來臨,四(1)班同學準備開聯歡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如果每邊做14人,(如下圖),這個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每邊都有8張課桌,一共要多少張課桌?

這題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上當,把它當成用規律進行計算。這題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3.請你參加:

12名學生在操場上做遊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

這題知道了正方形四邊上的總人數,求每邊有幾個學生,是例題的逆向思考的題目,所以要在學生充分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計算後請12名學生在教室裏圍一圍。

4.請你設計:

學校為了慶祝元旦,改變校園環境,想全校範圍內徵集校園花壇設計方案。有以下三種,請每組同學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如果每邊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擺放多少盆花?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研究。

(一)、説聯繫。

《口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由於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應用,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學好本課內容尤為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於此,我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情,確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和估算,培養計算能力。

2.過程和方法:經歷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

(三)、説學情。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對口算求商的方法已經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着鋪墊的作用。學生對“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説教學。

(一)、説教材處理。

數學教學需要多種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

1、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在這一教育理論支撐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着重採用引導探究、遷移類推的教學方法,展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2、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生活經驗理性化、數學化,採用了“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操作、比較,逐步抽象出算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

(二)、説新知教學的創新點。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是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思考最多的。因此,在設計上我以為慶祝元旦佈置校園為主線,穿插教學全過程。

1、複習引入,引出新知。

數學知識具有內在的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推動後繼知識學習的重要經驗。所以我安排了以下複習內容:

一、口算。

20÷4=70÷7=42÷7=63÷9=30÷5=180÷6=81÷9=60÷5=

二、看下列各數接近哪個整十的數,請寫出來。

87≈91≈63≈39≈24≈86≈

三、填空。

1、90裏面有()個十。2、280裏面有()個十。

學生在口算的過程中,我隨機的請學生口述20÷4的口算過程,並板書於黑板上,激發學生已有的相關口算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通過利用氣球佈置校園這一情境,提出: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什麼信息?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引出口算:80÷20

接着,拋出問題:你能口算80÷20等於幾嗎?讓學生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2)、合作研究,形成方法。

首先,讓學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組內説一説。接着,彙報交流,重點説一説怎麼想的。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相應的板書:方法一:因為20×4=80,所以80÷20=4;方法二:因為8÷2=4,所以80÷20=4。

這裏重點討論方法二:你們誰能説説為什麼去掉0就行了?把你的想法用你的方式在練習紙上表達出來,可以寫一寫,也可以用畫一畫。從而引導學生8÷2實際是8個十除以2個十。

最後,讓學生再説口算方法。

師:同學們有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內除法來想的,都很好。那麼你喜歡哪種方法呢?把你喜歡的方法説給同桌聽一聽。

在這個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嘗試、探討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提升學生對計算過程的認識,完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經歷除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既可以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為學生贏得不斷體驗成功的機會,將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運用方法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我在學生探究出方法後,出示“40÷20,100÷20,60÷20,80÷20”四道口算題讓學生進行口算,並請學生説出“60÷20”的算理。

(4)、引發衝突,探索估算方法

學生完成四道口算題後,我對學生説:“老師這裏還有兩道題目請你口算。”我出示了教材想一想中的“83÷20≈,80÷19≈”,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與前面的不同,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接着通過討論、反饋、歸納得出估算方法。

3、大膽嘗試,運用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上面學到的方法遷移解決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方法。這個環節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第(2)題,有利於學生知識同化,培養遷移類推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練習處理。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因此,在練習設計上,我深入解讀教材練習設計的同時,對練習進行了適當的加工改造,力求體現現實性、趣味性、層次性、思考性、發展性。設計多形式、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形成技能,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説教學評價。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趣味性強,方法重在"巧"。我覺得本節課還是比較融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關注鼓勵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中去探究,去感悟,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他們有了足夠的學習主動權,他們的學習熱情被點燃,創造的火花被激發。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的話: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我想,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們的孩子們,一定積累了知識,發展了思維。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學的王芳,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課時《平行與垂直》。

我制定瞭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話正確説出平行線與垂線。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評價任務:

1、能向同學們正確説出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判斷,按要求動手操作,發現規律。

上課:

同學們,喜歡玩遊戲嗎?請同桌兩個同學面對面坐好。互相給對方説聲“同桌,你好!合作愉快!”,並互相握握手。你怎樣理解“互相”這個詞的?你們的理解能力真強!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還認識它嗎?它有什麼特點?(你説)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張紙看作一個平面,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它是什麼樣子的?把你想出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在紙上,看誰畫的又快又好。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了這麼多種情況。仔細看看,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同桌兩個同學再商量一下,可以怎麼分呢?(你説)為什麼你覺得第7組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第3組的兩條直線呢,想象一下,無限延長,會相交嗎?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平行線?(你説,你説,你説,)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是平行線嗎?大家看這兩條直線,它們不相交,能説他們互相平行嗎?所以,我們還要給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條件:“在同一平面內”。現在,誰能完整地説説,什麼是平行線呢?(你説,你説,你説,同桌互相説,大家一起説)

要判斷一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要具備什麼條件?(你説)同意嗎?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我們才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例如: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説他們的關係?(你説)能不能説a是平行線,b是平行線?你説的真棒。看這個長方形,你能從中找出平行的情況嗎?(你説,你説,你説,)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來看看老師的發現。想一想,鐵軌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假如不平行,後果會怎樣?”你能在運動場上找出平行的現象嗎?

剛剛我們欣賞了一些有關平行線的圖片,平行線的存在使得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看起來更有序。接下來還請同學們看一張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它使我們的道路變的更通暢,從橋上經過的汽車與橋下行駛的車就不會撞到一起,也就是這兩條道路不會相交,但是,能不能説這兩條道路互相平行呢?為什麼?(你説)所以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一定要看它們在不在同一平面內。

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會出現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能不能再把它們分分類?按什麼標準分的?(你説)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麼證明這幾個是直角呢?

(真是好辦法)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我們來看看書本上是怎樣定義互相垂直的。打開書57頁,找找答案,一起讀: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説它們的關係?(你説)非常好。在這個長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況嗎?(你説,你説,你説)那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中有互相垂直的圖形?(你説,你説,説)

其實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單獨存在,例如下面的圖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有序、整潔,接下來老師就考考你對這兩位朋友的瞭解。

請獨立判斷對錯,並説明理由。仔細觀察,下面哪組是平行,哪組是垂直,同意嗎?你的觀察能力真強,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根據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你説,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穫?我們今天認識了兩位新朋友,(平行與垂直),在今後學習中我們對他們會進一步瞭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基礎上學習的,但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所以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理解混合運算順序,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小數、分數混合運算打下的基礎。

三、説教學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要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識綜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地脱式計算。

(2)讓學生經歷由分步列式到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可以列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讓學生在學生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結合教材的編寫和本節課的特點我認為

教學重點: 用遞等式顯示計算過程的格式。

教學難點: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地脱式計算。

四、教具準備

五、教學法、學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説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我利用情境、生活經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學生是學習是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總結等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六、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讓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習為立足點。將設計以下的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購物情境,自主解決問題

情境是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用課件出示P30主題圖)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店裏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讓學生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一個

學生提出問題,全班同學口答。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首先呈現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探討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這段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掌握運算順序,把混合運算的學習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激起學生學習慾望,讓學生動發現方法、總結規律。分為五個步驟:

1.課件出示: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你們能幫我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嗎? ” 絕大部分學生 可能會進行分步列式,也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列出綜合算式的情況。此時先讓分步列式的同學彙報,我及時板書: 先算3本筆記本多少錢?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錢? 15+20=35(元)

2、看圖解決問題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先要算出什麼? 你們能不能把剛才這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算式呢?給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討論和交流,然後板書:5×3+20

3、列綜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兩步算式,我們叫它綜合算式。這個綜合算式裏,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綜合算式的意義。我再次總結指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為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都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向學生介紹遞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讓學生用遞等式鞏固聯繫。

4、方法多樣:如果我們把綜合算式列成這樣:20+5×3,可以嗎?

讓學生明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把一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的總價合起來,所以符合題意,是可以的。

在這個綜合算式裏,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為什麼也要先算5×3?

讓學生自己仿照上面的書寫格式進行脱式計算,教師巡視,幫助困難生,捉錯誤資源。

5、展評作業: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道綜合算式的計算,讓學生説説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裏,無論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後,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進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數學課是抽象的,有時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計算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本環節設計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參與的時間就多,學生髮表的觀點就多,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滿足。】

(三)、探討合有乘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是本節 課的教學難點

1.首先談話:同學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軍解決了問題,小軍謝謝你們。(同時課件出示:小晴説:我也想請你們幫忙,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呢?)

讓學生討論準備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們是怎樣列出綜合算式的?為什麼?

對比方法:此題與前面的綜合算式比較有什麼不同?應該怎樣計算?現在你能用脱式進行計算嗎?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脱式計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相應進行討論評價。

3.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運算中,我們在脱式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要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二、三兩個教學環節中,把書中“想想做做”的第2題與學生脱式計算的錯誤資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錯誤資源的交流、比較、反思中,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達成共識。這種經歷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學生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應用鞏固,提高能力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1. 首先讓學生對混合運算的理解加以鞏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説説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後交流計算結果。

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知識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課件展示:小明去公園買門票場景兒童每張8元,用100元買12張門票,

能找回多少錢?學生根據信息進行脱式計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2. “算24點”遊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讓學生用三張牌來玩“算24點;”的遊戲

第一次遊戲:呈現三張撲克牌:2、4、10。

待學生列出:2×10+4和4+2×10之後,教師追問:兩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嗎?為什麼?

小結: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遊戲:再呈現三張撲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們應該先算什麼?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嗎【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所學,在交流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數學內容的延續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慾望。

整節課的設計我是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通過引導、對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過程。獲得知識體驗。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和教學目標

(播放視頻)剛才,大家看到學生們正在輕鬆地玩,你能猜到這是哪部分知識點嗎?是的——《認識方程》,我將靜態知識進行了動態化處理。

評委老師,下午好!

《認識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學生已經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同時又是即將學習“解方程”的基礎。

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生活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經歷從生活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到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等量關係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創造的樂趣,經歷數學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後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拘泥於方程定義的文字描述,而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自主學習.感知方程;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撲克遊戲、激疑引趣

我設計了一個“撲克牌猜數”遊戲。拿出13張撲克牌,分別代表數字1—13,讓學生從中任抽一張,不讓老師看見這張牌。然後跟學生説只要你們用這張牌上的數字按要求計算後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數字。

學生應該會興致勃勃地上來抽一張牌,按要求計算後報出結果,比如得數是75,我猜到數字6,學生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再次玩遊戲,比如這次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5,我猜到數字3.

(2)導入課題、提出問題

在激發學生的疑問和興趣後,我趕緊介紹幫我忙的就是數學王國中的“方程”,導入課題。(板書:認識方程)

然後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順勢確定兩個作為本節課將要研究的大問題。“什麼是方程?”“為什麼要學習方程?”(板書:“什麼是方程?”“為什麼要學習方程?”),關注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培養。

2.自主學習感知方程

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

(1)想象遊戲

在學生明確“天平平衡,表示天平兩邊的質量是相等的”之後,我和學生們一起進入想象遊戲狀態:“伸出你的雙手,閉上你的眼睛,現在我們都變成了一架天平。請注意,您的左盤放進了10克砝碼,緊接着您的右盤放進了30克物體。此時此刻,左盤來了救兵——20克砝碼。親愛的天平們,oPENYoUREYEs,您現在怎樣了?”

(課件演示上面天平的過程.快速的)“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嗎?”學生很容易説出“10+20=30”。

想象遊戲中多感官的參與,幫助學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達

“同學們,我們繼續玩天平!”(課件動態演示:左盤先放一個櫻桃,右盤放20g砝碼)“要使天平平衡,該怎麼辦?”學生應該會説“在左盤放上物體吧”。(課件演示)在創設了櫻桃生活情境後,我尊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開放地處理為: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a.生活語言櫻桃的重量加5克等於20克

b.生活+數學語言櫻桃+5克=20克

c.圖片+數學語言《認識方程》説課稿+5g=20g

d.數學語言X+5=20

“請思考:你覺得他們寫的都對嗎?這幾種表達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學生們在觀察、思考、對比、評價和選擇的思維撞擊過程中,逐漸清晰這幾種表達方式之間有着本質的聯繫:那就是等量關係完全相同。順利從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數學語言X+5=20,充分感受數學表達方式的優勢:簡潔明瞭。(板書:X+5=20)

(3)自我挑戰

緊接着,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天平了,你怎麼找平衡?”我將教材中後面兩個例題處理為挑戰題。放手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學習彙報的探究學習過程。學生可能會知識正遷移地説“我在腦子裏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盤放4個月餅,等於右盤的340克”。也可能會説“我去找等量關係: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緊扣本課的重點“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板書:4y=3402n+180=20xx)

(4)闡述“方程”

(老師將黑板上的方程用紅粉筆圈起來)“同學們,這些都是方程!請仔細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説説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樣的?”

此時,學生們已經比較充分積累了活動經驗,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3.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

(1)看圖列方程

學生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2)前後呼應、揭示謎底

“同學們,現在我們來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樣幫了我的忙呢?”我把撲克牌上的數看作X,根據之前學生的兩次計算得數現場編輯兩道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文字中的等量關係嘗試列出方程,然後我告訴學生,我就是通過解方程求出6和3,它們就是你們抽的撲克牌數字。

“那到底怎樣解方程呢?後面我們將繼續學習。”

利用“撲克猜數遊戲”資源,前後呼應進行解密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共建課堂,將知識點指向“解方程”,也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多得。

四、總結陳述

各位評委,剛才我描述的這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是一個“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數學化、符號化的活動過程,然後運用方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並不是否定語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實際上,好多事情都是無法靠語言傳達的。”這是日本暢銷書作家養老孟司在《傻瓜的圍牆》一書中強調的一句話。我想,我們的説課也是這樣。

謝謝!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主要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在學習本課內容以前,學生已經在四年級認識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經驗,教材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下棋時怎麼決定誰先走的情境,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裏層層深入地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提出決定誰先走的辦法,第二個問題是討論是否對雙方公平,第三個問題是再設計一個對雙方都公平的遊戲規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體驗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2、技能目標:在活動中,能正確辨別遊戲規則是否公平,初步學會設計簡單遊戲的公平規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遊戲交流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及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並會分析、判斷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難點:

能夠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

教學準備:

為了上好這節課,根據課堂的需要我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硬幣、骰子、紙牌、小紙籤、乒乓球、獎品等。為上好這節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説教法

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在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通過學生演示、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促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表達能力,在玩中學,在學中悟,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悦。

三、説學法

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本節課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孩子們在合作交流、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四、説教學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這一環節我通過創設學校體育課中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乒乓球比賽前拋硬幣決定發球和場地的情景,從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熟悉的活動中知道公平對一個遊戲的重要性,並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在這裏我是通過三個活動來實際的。

活動一:探索公平的遊戲方法

通過引用課中圖例,引導學生解決三個問題:

1、提出決定誰先走的辦法。

2、討論方法對雙方是否公平。

3、修改笑笑的方案。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逐漸把學生引向遊戲公平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是:可能性相等,遊戲公平;可能性不相等,遊戲不公平。

[設計意圖:在這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合作交流能力和口頭表達能]

活動二:放球遊戲

在這裏我要求學生用我提供的黃白兩種球,放入罐子裏,並説出自己的規則 。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操作,並把學生的操作與語言、思維聯繫起來,這樣的操作就不僅僅是操作,而是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源泉,讓學生凸現真實的個性,他們在操作中求新、求異,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 緊接着我出示了相關的練習,在這我利用了課後練一練,讓學生先從設計好的轉盤描述公平規則,再獨立設計轉盤和規則的過程,[設計意圖:在這些多層次的練習中,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是對知識的鞏固,又是對思維的又一次拓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活動三:砸金蛋

在這裏由於只有8個金蛋,在這樣的情況下很自然讓學生用剛學的知識從每一組中選出一名學生來參加,當然我還從中選兩名同學説了出是用了什麼方法從組裏被選出來的?以此檢查每一組的公平性。上來的的同學我還要求他們選一種簡單的方法來確定“誰先砸”的順序,這樣我就等於用了兩不同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活動。

[設計意圖:在這裏我放手讓學生操作,運用不同的學具,制定公平規則,學生從玩中學到了知識,真正體驗到快樂數學的真正含義。] 五、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總結這節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要制定公平的遊戲規則,最重要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通過總結,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並把學習的觸角向外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四、説板書設計

誰先走

——遊戲公平

可能性{相等 遊戲公平不相等 遊戲不公平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既簡單又清晰,能夠將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呈現

於學生面前,用結構記憶的方法,讓學生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認識。]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今天,我的説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通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二、説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聯繫。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三、教學程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着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gdg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