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推薦】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3篇

【推薦】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3篇

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1

同學們的實驗結果是巧合,還是具有普遍意義?

彙報:

1.實驗內容

2.實驗結果

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燒杯+試管+兩種溶液)_______g,反應後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

3.演示實驗

演示:

白磷燃燒前後質量測定。

1.觀察記錄: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反應後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2.書寫反應文字表達式

3.實驗結果分析: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

思考:通過以上幾個實驗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科學家曾做過大量實驗,無數實驗都證明: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這是化學反應遵循的規律。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板書課題)

(3)得出結論。實驗完畢,各小組彙報結果,然後我寫出以上各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介紹以上各種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問題: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參加了反應?哪些成分沒有參加反應?反應後的物質中哪些是反應生成的?

②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

③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其實質上是什麼在反應前後的總質量相等?

讓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進組際間交流,共同得出以下關係(略)

在建立了質量守恆定律模型後,教師提出: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要求學生用化學式表達氫氣還原氧化銅:H2 CuO→Cu H2O。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問題:

①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是否改變了?

②反應前後,原子數目改變了沒有?

③計算上式中各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④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反應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

⑤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相等?

⑥通過思考上述問題,你得出什麼結論?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進行組際間交流得出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最後讓學生閲讀課文

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學反應前後質量關係的概括,其中藴含的守恆思想不僅是化學學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學中一個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這一節內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節“化學變化中的質量守恆”中,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質的量的初步知識,對微觀粒子和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通過實驗來探討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總質量與生成物總質量之間的關係,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微觀粒子模型聯繫到宏觀物質的反應,從量的方面去研究並得出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書寫和計算的教學作好理論準備。可見本課題的學習對整個九年級化學的學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在這部分內容上做了一些調整,老教材的編排順序是先宏觀假設,再實驗論證,後微觀解釋。而新教材先是微觀分析初步得到結論,進而聯繫宏觀,提出假設,並實驗論證。由於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經有了物質的量的概念,所以先進行微觀分析,通過物質的量聯繫到宏觀,讓學生體會物質的量這個橋樑在宏觀和微觀之間的聯繫作用,同時有了微觀的分析,也使宏觀的假設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後學生在設計實驗來驗證是否符合微觀分析,這樣的設計也更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對質量守恆定律的三維目標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動建議是——實驗設計:驗證化學反應前後反應物總質量和生成物總質量的關係。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教材的編寫

意圖、本節的特點和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以及質量守恆的微觀原因。

(2)能用質量守恆定律來解釋一些生活中現象。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微觀分析,宏觀驗證”的過程,體驗微觀與宏觀互相聯繫的思維方式。

(2)通過設計實驗探究的過程,初步感受定量實驗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

(2)通過對化學史的學習,感悟科學家細緻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解決方法

重點:由於本節課的主要目標就是質量守恆定律,所以本節課所有的安排都是圍繞讓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及實質。

難點:在質量守恆定律中,學生很容易接受“質量”“相等”這些關鍵詞,但對於定律中的限定詞“參加”“總和”等學生比較難理解,而且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對定律內容中的“參加”、“總和”關鍵詞的層層突破。

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方法:

重點突破:整節課的設計均圍繞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開始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學生有了親身的感性認識,基本上能得到化學反應的本質,可以初步得到微觀粒子變化後質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質的量聯繫到宏觀,那宏觀上質量是否相等?學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後通過設計實驗,對實驗進行分析,驗證了在宏觀上質量是相等,由於是學生親自參與設計並實驗,接受程度會更深。接着教師演示碳酸鈉和鹽酸反應,學生髮現質量減少?形成了認知衝突,思維有了碰撞,然後師生一起分析,最終發現問題,改進裝置,從而完善了對定律的理解。這幾個前後聯繫過程的實施,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突破重點。

難點突破:對於“參加”“總和”這些關鍵詞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個學生實驗的分析中進行的,讓學生講出第一次稱量中有哪些物質,第二次稱量中有哪些物質,然後對反應前的氫氧化鈉進行拆分,一部分為參加反應的,一部分為未反應完的,理所當然未反應的肯定在後面的稱量中也有,最後對兩次都稱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變成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的質量會等於生成的氫氧化銅和硫酸鈉溶液的質量。通過拆分氫氧化鈉,讓學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參加”。

二、説學情

經過兩年的科學課以及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

基礎和方法基礎,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質的量的相關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要緊緊抓住這一點,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説教法學法

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説,由於剛接觸化學不久,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對於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都屬於啟蒙階段,若探究和聯繫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於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節課上,我採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歸納推理、實驗驗證的辦法,按科學認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現象——提出假説——實驗求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來引導學生。同時注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啟發性,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學習內容,我主要從兩方面着手(1)實驗探究法:《中學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充分重視化學實驗,特別是要重視發揮實驗的探究功能。”本課內容就需要進行實驗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會發現問題,對實驗問題充滿好奇心,繼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並認真去思考問題,這樣的實驗活動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使學生能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2)合作學習法:學生心理髮展不夠成熟,認知水平有限,為克服認識的膚淺和片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採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驗證質量守恆定律,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實質,形成初步科學探究意識。

四、説教學程序

1.教具學具準備

(1)實驗用品準備:

藥品: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鈉、鹽酸。

儀器用品:電子天平、錐形瓶、燒杯、試管、硬質塑料瓶。

(2)媒體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2.教學流程

本課題的教學過程我是按照科學認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現象——提出假説——實驗求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來設計,具體過程如下:

(1)提問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學反應是什麼?”為問題進行引入,學生之前見過也做過一些化學反應,其中會有很多明顯的現象引起學生興趣,對這個問題學生肯定都有話可以説。學生説的都是從宏觀現象來描述化學反應,接着老師再問大家,我們身邊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學生會回答由分子,原子構成的,此時老師話鋒一轉,能否從微觀粒子的角度來描述化學反應了?這樣很自然的引入到課題中來。

(2)微觀分析,得出結論

提供給學生兩個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顏色的小球代表氫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學生變成氫分子和氧分子。學生通過動手拆分,很容易明白變化前後原子個數,種類以及質量都不變,並能得到化學變化實質就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從微觀角度看變化前後的質量相等。

(3)微觀聯繫到宏觀

提問:如果把水分子個數擴大阿伏伽德羅常數倍呢?你會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想到宏觀物質質量在反應前後有什麼變化。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的量在聯繫微觀和宏觀之間的橋樑作用。

(4)設計實驗,宏觀驗證,

給學生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要求學生根據化學實質,假設反應前後物質質量的變化情況,並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完成後和學生一起分析兩次稱量的物質成分,相同物質的可以抵消,同時注意把氫氧化鈉拆分成參加反應的和沒有參加反應的,能抵消的只是沒有參加反應的,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參加”關鍵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兩次稱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維“整體稱量”。

(5)製造認知衝突

提問學生是否只這一個實驗就能證明,引導學生要選用不同的反應來驗證規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學探究的嚴密性。然後教師演示碳酸鈉和鹽酸的反應,稱量前後質量發現變小了,學生出現疑惑,思維有了碰撞,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並改進裝置,再一次實驗,結果還是符合我們的定律。這個經歷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密,也明確了對於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需在密封裝置中進行質量稱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請學生自主説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這樣由學生自己説出來,更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學精神

PPT呈現化學史:拉瓦錫和波義爾的實驗。問題:為什麼同樣的反應,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感悟科學家善於發現,細緻嚴謹的科學精神。

(8)練習鞏固並小結

3.板書設計

質量守恆定律:

1.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2.原因:化學變化前後

質量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教材從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入手,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關係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恆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規律。

這樣學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變化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並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同時也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1)記住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能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能從微觀角度認識質量守恆定律的本質,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能推測物質的組成。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

(2)通過對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體驗探究過程

(三)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會從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難點:從微觀角度認識質量守恆定律的本質

二、學情、學法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講授,學生難以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特點,設置分組實驗,以競賽的方式探究試驗結果。加上初三學生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分析試驗結果,獲得新知識,並將這種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個人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教法分析

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實驗分析法,“活動——建構”模式的教學結構。把教材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使知識得以鞏固和落實。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實施實驗方案 ——反思研究過程、總結收穫和不足,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四、課前準備

實驗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錐形瓶、玻璃棒、單孔橡皮塞、燒杯、小試管、天平、酒精燈。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按“設置問題、創設情境——活動探索、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提高——交流收穫、體驗成功”四個環節組織教學。

1.設置問題、創設情境。

上課之初、以一則誘人的郵寄廣告:“水變汽油、柴油,經濟收入驚人,技術轉讓,請有識之士加盟。” 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發言,從而留下問題和懸念,讓學生寫出白磷燃燒,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 溶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然後發問: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此時學生被難住了,於是教師導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使學生在明確探索方面中激發學習動機。

2.活動探索、建立模型。

這一環節我採用探究性實驗的程序來組織教學。

(1)提出假設。

當學生髮現“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後,我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儘可能多的假設:

①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增加;

②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減少;

③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不變;

④在某些反應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應中可能減少,而在某些反應中可能不變。

(2)實驗探究。

引入:化學反應前後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有同學説改變,有同學説不變,意思不統一,那麼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討。

設計實驗:在充分假設基礎上,我説:同學們,讓我們測一測幾個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會出現什麼情況?然後説出將做的幾個實驗:

①白磷在空氣中燃燒;

②NaOH溶液與CuSO4 溶液反應;

③NaOH溶液與FeCl3溶液反應;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哪些方案是科學合理的,哪些需要改進,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設計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p88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