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線段的大小的比較》説課稿

《線段的大小的比較》説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線段的大小的比較》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線段的大小的比較》説課稿

現代教育觀認為數學教學過程就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等多種活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所以學生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

下面我將以此理念為指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作業反饋等幾個方面向各位評委説明我的構思和設想。

首先我先談一下,本節課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射線、直線、線段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線段的特性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線段的和、差、倍及角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學平面幾何的基礎性知識。因此,我認為本節課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現階段,六年級學生還處於對幾何知識的直觀體驗階段,大多以將直觀和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來説明和歸納。在小學時已經對比較線段的長短已有膚淺的認識,而用符號語言表示線段的大小和用尺規作圖等知識卻是新知識。但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歸納總結和表達的能力,而且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比較強,能夠主動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因此本節課從學生的直觀體驗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觀察、操作、猜想等活動獲得知識和體驗,並鼓勵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提問。

三、教學目標:

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特別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線段大小比較的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初步領悟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基本事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因此根據教學大綱和兒童認知發展的三個階段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3點:

1.經歷用疊合法比較兩條線段大小關係的過程,並會用數學符號表示他們的大小關係;掌握兩點間距離的概念,並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意義;

2.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掌握用直尺、圓規等學習工具畫相等的線段的方法,初步體驗用作圖語言敍述畫法的規範性和嚴謹性;

3.經歷個體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學習過程;滲透樹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過程中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來指導生活,滲透德育思想。

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以及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求線段長短的比較方法;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教學難點:尺規法作圖;用作圖語言敍述畫法。

那麼如何來突破難點:由於本節課是對於平面幾何的第一次探索,從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考慮,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媒體演示的方式以及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分析

鑑於教材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為體現“為學而教、少教多學、鼓勵挑戰性學習”的新課堂理念,我主要採用引導啟發和直觀演示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啟發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五、學法分析

借鑑杜威的“做中學”的思想,通過想一想、試一試、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動手、動腦,並經歷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相互質疑的合作化學習過程。在“做”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六、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實驗、探索、交流的過程,體驗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綜合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此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因此,本節課我主要以此為理念為指導,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整節課通過情境導向的聯會貫通,設計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情境,探索新知;迴歸情境,合作探究;重構情境,知識昇華等四大板塊。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着手,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同時又迴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所以我創設了到學校食堂哪條路近的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探究線段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由此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得到一個三角形的幾何圖形。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回答:BC這條路更近,得出觀察法和度量法。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觀察法存在視覺誤差,並不可靠。如果沒有尺的話,還能有什麼方法呢?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平常比較普遍的比身高的生活經驗(觀看視頻),並邀請兩位學生來現場演示,從而得出疊合的比較方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從日常生活經驗感悟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夠深刻的感悟疊合法的精髓。

數學的精髓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數學知識中所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必須通過學生自己反覆體驗和實踐才能逐漸形成。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就十分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掌握疊合的方法後要求同學們用分類討論的方法,猜測線段AB和線段CD比較大小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很容易得到一共有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以圖形、文字和符號三種形式填入表格中,這也是學生對數學三種語言的初次接觸,應該説是有點陌生的,所以我利用教具引導學生將第一種情況填寫完整(觀看視頻),隨後要求他們思考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剩下的表格,並邀請學生上台交流(觀看視頻)。

3.迴歸情境、合作探究

學以致用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通過探究,學生掌握了用疊合法比較線段大小的方法,那麼如何用?怎麼用呢?就要回到我們創設的情境中去了。

能否利用其它的工具運用疊合法比較線段AC與BC的大小?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後,邀請學生上台交流,交流的時候,其他同學還可以當場質疑和提問(觀看視頻)。由此得出利用圓規可以將兩條線段疊合在一起,同時指出可以把線段AC疊在線段BC上,也可以將線段BC疊在線段AC上,還可以將兩條線段疊合在另外的一條射線上,這種用圓規疊合的方法叫做截取。利用截取的方法我們可以畫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

下面是學生動手操作環節,先給予一定時間的思考,再請幾位有想法的同學説説他們的做法,教師在黑板上示範畫法(觀看視頻)。尺規作圖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師規範的示範有很大的必要性。

掌握尺規作圖的方法後,將圖形進行變式,在BC上有任意一點,連接AD,比較線段AD和線段CB的大小,由此鞏固尺規作圖法,並能夠及時反饋,教師適時的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4.重構情境、知識昇華

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在於學生掌握多少數學知識,而在於掌握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以最後我們又回到我們剛開始創設的情境中去,並添加新的條件,問學生你選擇哪條路?由此得出兩點之間距離的概念,同時再一次由生活經驗歸納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所以我又創設了過馬路的情境讓學生選擇走哪條路,是否可以走所謂的近路?在簡短的時間內滲透了生命安全教育,加強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知識源於生活,但更要科學地應用。

七、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板書了,線段的2種表示方法,線段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以及用尺規作圖的畫法和作圖痕跡。通過規範的板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規範作圖和解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作業反饋

作業設計中,我主要落實了以下幾個知識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三種語言間的相互轉換以及尺規作圖。特別的,我校六年級嘗試以數學日記的形式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發現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數學課上最有趣的事、想對數學老師説的話,等等,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數學日記,讓老師更加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

本堂課主要從實際問題出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以解決問題的活動為基礎的數學認知過程。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主要內容。

謝謝大家!

標籤: 説課稿 線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g2k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