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詩經·采薇》節選註釋

《詩經·采薇》節選註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詩經·采薇》節選註釋,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詩經·采薇》節選註釋

詩經·采薇(節選)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註釋

①思:語氣助詞。

②矣:語氣助詞。

③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

④霏霏:雪花飛舞的樣子。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賞析

(1)意象

區區的十六個字為我們展開了一副深遠的畫卷:楊柳青青,春光明媚,好一派美好的春日景象,隨風搖曳的依依楊柳似乎與正要告別家鄉的詩人執手牽衣,不忍鬆手。如今,我回來了,遇到的卻是大雪紛紛漫天飛,望着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我不禁思緒萬千,是對去時的回顧?還是對未來的擔憂?多年的征戰給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精神創傷,全無回鄉的喜悦之情。

(2)表現手法

對比:

在字面上有三處對比:“今——昔”,“楊柳——雨雪”,“往——來”。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借代:

“楊柳依依”代春,説明徵人出征的時候是在春天;“雨雪霏霏”代冬,表明徵人回來的時候是冬天。楊柳與雪都是具體形象的事物,而時令是抽象的事物,所以詩中以具體代抽象,不動聲色地暗示了出征人在外時間之長,顯得形象生動而又含蓄雋永。

化實為虛,以景襯情:

以前,士兵被迫遠征,詩人卻描寫了楊柳搖曳、依依不捨的春日美景;今天,終於要回到久別的家鄉了,詩人卻描寫了雪花紛飛、滿目蕭條的冬景。表面上只是昔日之楊柳化之為今日之雨雪,但是在這景物變遷之中,詩歌的情感得到了高度的凝聚與深化。著名美學家宗白華認為:“化景物為情思,這是對藝術中虛實結合的正確定義。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唯有以化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悠遠的境界。”通過這樣的描寫,來襯托回鄉途中士卒的複雜心態。

留白:

留白是這兩句詩的.一大特色。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時,士卒和家人難捨難分的情景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依依楊柳之下,會有怎樣的分別場景呢?

到如今,身得生還,為什麼讀後面兩句詩我們感受不到士卒一絲回鄉的喜悦,只感到一片悲涼。長久的戍邊生活或許已經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我是懷着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的。在歸途中,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情思泉湧,此時此刻我,又在想些什麼呢?

(3)煉字

“昔”:根據註釋理解是:從前。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

“往”:與下一句的“來”相對。表示“去”的意思。往同時也是離別、離鄉的意思。

“矣”“思”:語氣助詞,使得整首詩富有音律的和諧美。

楊柳:一、以柳示春,楊柳就是春天的標誌。二、門前那隨風搖擺的柳枝依依眷戀地,像與正要告別家鄉的詩人執手牽衣不忍鬆手。於是從《詩經》開始,以柳入詩的就很多了,楊柳這個意象成為詩經的首創。它是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依依”:疊詞。把楊柳之狀描繪得淋漓盡致,而且把楊柳之多寫得入木三分,很有形象感。

“今”:與“昔”相對。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

“雨”:讀第三聲。原因如下:從語境來看,因為詩句的對偶比較嚴格和工整。“今”對“昔”,“往”對“來”,“楊柳”對“雨雪”,應該是名詞。從意象的角度,楊柳依依:楊柳是名詞,依依描摹它的動態,名詞動詞化,雨雪也是這樣。而且,教材的編者也作過思考。編者認為要標的讀音,他標出來了。這裏沒有標註音,説明編者經過考證的。

“雪”:同一條路,但早已是物非人非了,滿目蕭條,倍感憂傷。

“霏霏”:疊詞。與“依依”相對。把行道之狀描繪得淋漓盡致,而且給人以節奏鮮明、形式勻稱的美感。

標籤: 詩經 采薇 註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vmpo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