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寫山水的詩經

寫山水的詩經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寫山水的詩經,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寫山水的詩經

十月之交

年代: 先秦 作者: 詩經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兇,不用其行。

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

家伯維宰,仲允膳夫。

棸子內史,蹶維趣馬。

楀維師氏,醘妻煽方處。

抑此皇父,豈日不時。

胡為我作,不卿我謀。

徹我牆屋,田卒污萊。

曰予不戕,禮則然矣。

皇父孔聖,作都於向。

擇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

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悠悠我裏,亦孔之痗。

四方有羨,我獨居憂。

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

天命不徹,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拓展:

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305篇。《詩經》本名《詩》或《詩三百》。後世儒家學者把它尊為經典,故稱《詩經》。

2.《詩經》按音樂性質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民謠、土樂,有十五國風,106篇,大多數為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根據音節、律呂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為貴族、士大夫所作;

“頌”多采用廟堂祭祀舞曲,有商頌、周頌、魯頌,共40篇。

3.《詩經》的藝術手法,前人曾概括為賦、比、興。據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一書中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説,賦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比就是比喻;興是先借用別的事物或所見的眼前之景起頭,然後引出要歌詠的人或事。賦、比、興是前人對《詩經》藝術手法的總結,其實《詩經》的藝術手法遠不止這三方面。

4.《詩經》以四言為主,節奏簡約明快;常用重章疊句,情致迴環往復;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寫景抒情極富藝術感染力。語言質樸優美,韻律和諧悦耳。

5.《蒹葭》選自《詩經》裏的《秦風》,是十首秦風中的第四首。秦,國名,其地即今天陝西、甘肅部分地區。

內容分析

《蒹葭》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

1.主要內容。

《蒹葭》寫抒情主人公在一個結着霜的秋晨,沿着河水去追尋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樣努力也沒法接近。道路艱難而遙遠,河水迂迴而曲折。“伊人”一會兒在水那邊,一會兒又像在水中央,一會兒又似在水之岸。總是撲朔迷離,可望不可即。

2.層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每章前四句。首兩句借景起興;三四句點明主題: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尋“伊人”。

第二層,每章後四句。描述追尋伊人而不可得的境況:道阻且長;幻象迷離。

全詩流露出詩人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着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3.“伊人”所指何人?

關於“伊人”之所指,眾説紛紜。有的認為是秦之君子隱於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認為是想念朋友之詞;有的認為是賢人隱居不仕之作;有的認為是一首思慕戀人的情歌。

據毛傳説:此詩為針對秦襄公在取得西周自岐山以西的'土地後,未能尋求深明周禮之賢才來協助自己治理國政而作。作詩的目的,是“勸君求賢人使之”。按《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諸侯叛周幽王,聯合西部少數民族武裝於公元前771年伐周,殺幽王於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作戰有功。周平王因此在東遷時,封襄公為諸侯,“賜之以歧以西之地,襄公於是治國。”為此詩人切盼秦要擺脱文化落後狀況,要渴求賢德之人振興西周的禮樂教化,以鞏固秦在西周舊址的統治。像這樣把所懷之“伊人”,理解為國君應當渴慕、追求的能夠安邦定國的賢才,亦可備一説。

朱熹在《詩集傳》中説:“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一般來説,研究者都認為《蒹葭》確係懷人之詩。至於所懷何人,因年代久遠而不可考。但從詩人所流露的情緒來看,全詩只有敬慕之意,渴望之思,而無褻慢之情、兒女之私。顯而易見,這個詩中的“伊人”是超凡脱俗、可欽可敬的人。

作者介紹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説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説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裏了。這些説法,都有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kxxgq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