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八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八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八至原文翻譯及賞析1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譯文

臘月的微風裏已經微微有了些許春意,因時而動拄着枴杖散步路過鄰家。

看到鄰家的柴門裏面炊煙裊裊,野外水邊耕牛的腳印重重疊疊。

體弱多病需要的只有藥物,沒有徭役徵召所以賦閒在家。

今天鄰居送了我臘八粥,越發覺出江邊小村春的氣息。

註釋

水濱:岸邊。

差科:指差役和賦税。

節物:季節物象。

賞析

早在宋代,每逢臘八,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作這首詩的時候陸游四十歲左右,罷官回到家鄉,對於賦閒在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對現實世界感到激憤不滿,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依然渴望東山再起。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八至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譯文

最近的和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的和最淺的是清溪。

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親近和最疏遠的是夫妻。

註釋

至:最。八至:此以詩中有八個“至”字為題。

東西:指東、西兩個方向。

疏:生疏,關係遠,不親近。

賞析

此詩首字“至”字在詩中反覆出現八次,故題名“八至”。從內容上説,全詩四句,説的都是淺顯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辯證法,富有哲理意味。從結構上説,作者設置了層雲疊嶂,前三句只是個過場,主要是為了引出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專在鍼砭世情,極為冷峻。

首句“至近至遠東西”,寫的是一個淺顯而至真的道理。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極,任何地點都具有這兩個方向。兩個物體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東西區別。所以“東西”説近就近,可以間隔為零,“至近”之謂也。如果東西向的兩個物體方向相反,甚至無窮遠,仍不外乎一東一西,可見“東西”説遠也遠,乃至“至遠”。這“至近至遠”統一於“東西”,是常識,卻具有深刻的辯證法。

“至深至淺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瞭然能看到水底,“淺”是實情,是其所以為溪的特徵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別是水流緩慢近於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雲鳥、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測淺深,因此也可以説是深的。如果説前一句講的是事物的遠近相對性道理,這一句所説的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屬於辯證法的不同範疇。同時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世態人情。總此兩句對全詩結穴的末句都具有興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為旁觀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遠看得自然明朗。日月高不可測;遙不可及,這個道理很淺顯。這第三句,也許是最膚淺的。“高”是取決於天體與地球的相對距離,而太陽與月亮本不一樣。“明”指天體發光的強度,月亮借太陽的光,二者更不一樣。但是日月同光是人們的感覺,日月並舉是向有的慣例,以此入詩,也無可挑剔。這個隨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詩的結構上還有其妙處。警句太多容易使讀者因理解而費勁,不見得就好。而警句之間穿插一個平凡的句子,恰有鬆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調節功能,能為全詩生色。詩人作此句,應當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雖屬三個範疇,而它們偏於物理的辯證法,唯有末句專指人情言之,是全詩結穴所在——“至親至疏夫妻”。因為夫妻是沒有血緣的親人,在一起就是一個人,分開則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有之。當代某些學者試圖以人的空間需求來劃分親疏關係。而“夫妻關係”是屬於“密切空間”的,特別是談情説愛之際。從肉體和利益關係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離最近的,因此的確是“至親”莫若夫妻。然而世間的事情往往是複雜的,伉儷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離而同牀異夢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間也有隱私,也有衝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謂“愛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愛的夫妻的心理距離又是最難以彌合的,因此為“至疏”。在封建社會中由於夫為妻綱,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諧的關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沒有愛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運往往悲苦。這些都是所謂“至疏”的社會根源。如果説詩的前兩句妙在饒有哲理和興義,則末句之妙,專在鍼砭世情,極為冷峻。

這首詩和一般講究起承轉合的詩不同,這詩語言淡致,和唐代詩僧王梵志的詩一樣平白如話,但平中見奇絕。

詩的前三句是個過場,其存在是為了襯托最後一句。層雲疊嶂,前三句過後,才顯出最後一句峯巒。“至親至疏夫妻”這話滿是飽經人事的感覺,比一般的情詩情詞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愛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間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這當中愛恨微妙,感慨良多,尋常年輕小姑娘想説也説不出來,必得要曾經滄海,才能指點歸帆。或許正是看透了這些,李冶才寧願放縱情懷。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創作背景

此詩充滿人生感悟,當為李冶(李季蘭)成年之後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李冶成年以後成為女道士,與男士們有些交往。據説後來戀上一個僧人,有感而作此詩。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wxoq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