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獨不見》的原文及翻譯

《獨不見》的原文及翻譯

 獨不見原文:

盧家少婦鬱金堂⑵,海燕雙棲玳瑁梁⑶。

九月寒砧催木葉⑷,十年征戍憶遼陽⑸。

白狼河北音書斷⑹,丹鳳城南秋夜長⑺。

誰為含愁獨不見⑻,更教明月照流黃⑼?

獨不見註釋:

⑴獨不見: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

⑵盧家少婦:泛指少婦。鬱金堂:以鬱金香料塗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樑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樑,中有鬱金蘇合香。”

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種。因產於南方濱海地區(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dàimào舊讀dàimèi):海生龜類,甲呈黃褐色相間花紋,古人用為裝飾品。

⑷寒砧(zhēn):指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古代婦女縫製衣服前,先要將衣料搗過。為趕製寒衣婦女每於秋夜搗衣,故古詩常以搗衣聲寄思婦念遠之情。木葉:樹葉。

⑸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

⑹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之大淩河。音:一作“軍”。

⑺丹鳳城:此指長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引來鳳凰,故稱咸陽為丹鳳城。後以鳳城稱京城。唐時長安宮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長安大明宮正南門為丹鳳門(見《兩京城坊考》卷一)。

⑻誰為:即“為誰”。為,一作“謂”。

⑼教(jiāo):使。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一説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對”。[2-3]

 獨不見白話譯文

盧家年輕的主婦,居住在以鬱金香浸灑和泥塗壁的華美的屋宇之內,海燕飛來,成對成雙地棲息於華麗的屋樑之上。九月裏,寒風過後,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丈夫遠征遼陽已逾十載,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遼陽地區音信全部被阻斷,幽居在長安城南的少婦感到秋日裏的夜晚特別漫長。她哀歎:我到底是為哪一位思而不得見的人滿含哀愁啊?為何還讓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幃帳之上?

獨不見白話賞析

《獨不見》是沈佺期的一首名作,它描寫了思婦之愁苦情狀。

首聯寫少婦及其所見。上句點出本詩的主人公為少婦,她所在之處為室內充滿芳香的鬱金堂。下句寫她的所見,她看到用玳瑁裝飾的屋樑上棲息着一對雌雄海燕,由海燕雙棲而感到自己的孤寂。次聯接着寫少婦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上句點出時令和景物:時屆九月秋天,處處響起婦女為遠方徵人趕製寒衣的搗衣聲,這聲音震落了樹上的枯葉。下句由時令、景物,引出了少婦思夫之情:她的丈夫到遙遠的遼陽(指今遼寧省一帶)征戍已經十年了。三聯進一步寫少婦思夫之情:遠在遼陽的丈夫已經好久沒有音信了,而家在長安城南的少婦由於思夫而睡不着覺,感到秋天的夜特別長。“白狼河”,即今遼寧大淩河,“白狼河北”,即指上文的“遼陽”;“丹鳳城”,長安的別稱。末聯上句説少婦長時間只能相思而不能與丈夫相見,究竟為誰而孤身獨處呢?下句寫那明亮的'月光卻偏偏照射到少婦獨處的帷帳上。

全詩描寫了閨婦思念征夫的苦悶心情,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團聚生活的渴望和嚮往。

本詩善於運用客觀景物襯托主觀之情。作者描寫堂、樑和帷帳的華麗,海燕的雙棲,以及月光的明亮,以反襯少婦的孤獨寂寞和思夫之苦;寫“寒砧催木葉”的景物,旁襯了少婦的孤獨悽清;而春天的海燕和秋天的落葉,又暗示了少婦思夫一年到頭始終沒有間斷過,更寫出她的思夫之苦。

在形式上,《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的舊題,而此詩則是完整的七律。在初唐,七律還處於萌芽狀態,寫七律的作者不多,而作者卻能夠寫出頗為完整的七律,也是難能可貴的。

標籤: 原文 翻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ve4qn.html
專題